編按:
《筆記的魔力》作者前田裕二是1987年出生的青年創業家,現為日本最大直播平台之一SHOWROOM的創辦人兼社長,畢業自日本「盛產」社長的知名大學早稻田,公司設立時年僅28歲。他說,面向AI時代過著機器無法取代、具有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他們心中的「情感」,才是最有價值的存在,因此你要能明確回答「我是誰」、「我現在想做什麼」、「我今後要做什麼」等問題,而筆記能幫上大忙。本書傳授你獨創的「前田式」最強深度思考筆記術,教你攀登人生曲線高峰的行動力,高效自我進化。
《筆記的魔力》不是一本單純介紹筆記或思考術的知識工具書。學習這些筆記技巧或抽象技法時,如果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清楚,只會變得毫無意義。就好像一位戰士,沒有特別想打倒的敵人,卻拿著劍徘徊在沙場一樣。
那麼,如果你沒有「想打倒的敵人」,無法把敵人設定成該解決的課題與該達成的目標,又該怎麼做才好?我的目的就是:透過目前為止傳授大家的筆記的魔力,解決這個問題。大家最該知道、重要程度超越所有知識技能的,是那一條把自己片段人生貫穿在一起的人生軸線。
我一邊寫這本書,一邊看著自己一路記下的海量筆記,數量多到了令人發瘋的程度。為什麼我會這麼執著於做筆記呢?我不禁對自己投問一個「Why」,然後得到的抽象解答很簡單,就是「因為有強烈渴望的東西」。無論如何,就算拚了老命、賭上人生,也想實現那個渴望。為了達成目的,我的武器就是筆記,當渴望的想法愈強烈,我愈不厭其煩去做筆記。
AI時代下,思考「我是誰」更能提升自我價值
我是誰?我真正希望的是什麼?想釐清這些,筆記真的能幫上大忙。就像書中一開始提到的,人類截至目前為止從事的大部分工作,今後都能委由機器代勞。到了那樣的AI時代,過著機器無法取代、具有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他們心中的「情感」,才是最有價值的存在。例如,如果有人傾注全力在玩,說不定會有一大堆人排隊拜託他「教我那個玩法」。換言之, 能不能成為明確回答「我是誰」、「我現在想做什麼」、「我今後要做什麼」等問題的人,今後將會愈顯重要 。
而這些,也是任何人「找工作」時都要去思考的問題。不要小看找工作時必填的「自我分析」,只要你好好填寫,就一定能從中發現一些東西。
無論是誰,最後一定會遇到「我想做什麼」這個問題一樣。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就算讀再多商業書、參加再多研討會,也不會有任何長進。「認識自己」,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年代,不被資訊牽著鼻子走的人,才是強者中的強者。這與有沒有錢無關,清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我認為是最幸福的。
與企管顧問波頭亮先生對談時,他提到「或許曾有過『有錢的人最富有』的年代,但今後,只會朝『有議題的人最富有』去發展。也就是說,愈是明確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愈有自己一套審美觀的人,愈是富足。就算有再多錢,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沒有自己對美的價值觀,只可能變得不幸。」我認為真的是這樣。
現在才做「自我分析」可能有點辛苦。可以的話,還真想移開視線,試著不去看自己討厭的部分。
只是,在這個漸漸沒有「非做不可的事」的世界,去發掘「我是誰」、「我想做什麼」,相形重要。如果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接下來只要「去做就好」,就能把生命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找到你強烈渴望的東西,成為不被時代淘汰的人才
現今世界,無論在哪個角落,遇到的人幾乎都是隨時隨地滑著「智慧型手機」。如此現象,十年前誰也料想不到。
而且,今後科技會以較目前為止更快的速度加速發展,所以接下來的十年,不,五年就好,會發生什麼事,誰也無法正確預測。
不過,世界的大趨勢和可能走向某種發展程度,是能夠預料得到的。
我預測其中一個趨勢,是 朝「個體」聚焦 。網路讓個體賦權(個人因自身努力而被公平賦予更多權力)變得可能,也因此,今後的時代會比現在更集中在討論個體上。
把人生寄託於組織的時代已經告終。今後,即使在組織中,個人的技術或工作能力都變得「一覽無遺」(可視化),超越了組織藩籬,更多是以專案的形式來運作。
區塊鏈技術影響遍及生活每個層面,若持續朝分散型社會演化,則組織、企業等概念或框架,將逐漸消失不見。
然後, 當你必須以「個體」的身分迎戰,卻還沒培養所需的基本態度與技能,只要稍不留意,就會被時代淘汰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就是這麼極富挑戰的局面。
本文授權轉載自《大修復:拯救地球的七個實用步驟》,Hal Harvey , Justin Gillis著,天下雜誌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