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技術宅拯救世界」能行?代表人物馬斯克,憑什麼影響政治、宗教領域?
【觀點】「技術宅拯救世界」能行?代表人物馬斯克,憑什麼影響政治、宗教領域?

作為最後一次的《數位時代》雜誌專欄內容我思考了一下,決定分享一個我對未來5年全球內容產業的一個概念性預測來表達這段時間以來對於《數位時代》及其讀者的感謝。

讓我開宗明義地說:本文並不是要梳理日本宅文化的發展史、更沒有要討論日本殺人魔宮崎勤或《電車男》以來社會大眾對於宅的理解變化,而是試圖分享我最近在日本和歐美的案子研究中此一形象的轉變,而此一趨勢有可能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擴大或發酵,並對產業需求產生影響。

首當提到「宅」(OTAKU)這個詞彙時會有一些不同的印象,但大致來說在早期提到這個族群或這類指稱時,或多或少會有一個最大公約數:例如不善言辭交際、缺乏社交、較少或沒有異性朋友、個性孤僻、外表不修邊幅等;在歐美語彙中也有類似的詞彙,如 geek、nerd、 mania 等,雖然嚴謹的區分定義不同,但基本上都映射了一個類似的形象:聰明、對某個特定領域或主題有高度的熱情與專業知識,願為其為投入無比的時間與心血。

而「技術宅」一詞則可能因為「技術宅拯救世界(Tech OTAKUs save the world) 」口號廣為流傳而被人知曉。這是全球知名遊戲廠商米哈遊的公司標語,更有一個與此連結的目標:「2030年,打造全球10億人願意生活在其中的虛擬世界。」表面上來看,「技術宅」是「技術」加上「宅(男/女)」的組合詞,更泛指擅長電腦編程、理工科系出身的宅人,若然則和前面的傳統定義有何不同?為何要刻意凸顯「技術」一詞?

最大的差異有二, 其一是自我定位由外發到自發。其二是自我能動性的大幅度向社會邊界擴張。

虛擬偶像(VTuber)近年來蔚為風潮,其中掌握全球最大品牌 hololive的日本公司 COVER 社長谷鄉元昭(一般網路稱為 Yagoo)可謂是技術宅的代表。COVER 最早是一個提供擴增實境App的純科技公司,但他從早期預錄好的「絆愛」影片感受到「中之人(VTuber背後的操作人)」與真實世界觀眾互動的商業契機,最後轉變成為今天全球的虛擬偶像經紀公司。之前谷鄉元昭在訪談中提到VTuber和此一產業的未來前景發展時,他也恰好舉了上面的米哈遊為例,並揭櫫了和米哈遊相似的圖景:對現實世界有更多互動、更有影響的虛擬娛樂。今天或許大家虛擬偶像視為一種茶餘飯後的消遣,但在以日新月異技術為基礎靠山的前提後,未來或許不只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娛樂。

HOLOLIVE
圖/ Hololive

換言之,正如學者大塚英治、岡田斗司夫所言:過去的「宅」其實雖然具有高度專業,但他們並不希望外面的人知道或理解他們。即使擁有超高度的技術和專業,也不打算推廣,只希望在自己的領域小圈子裡面安適舒服就好,並只和自己同類人討論分享;而今天「技術宅」,則刻意地希望把自己的這份領域傳播出去、讓大家都知道我們這群人存在。例如過去穿角色服在街上走是不被COS圈認同的,甚至會覺得很丟臉,但現在也愈來愈多人刻意在一般街上 cosplay,進而宣傳此一文化。

或許一個實際影響力更大但有爭議的例子是馬斯克(Elon Musk)。

鋼鐵人馬斯克就是特例

我認為近年來對馬斯克評價的兩極化或許最大的原因在於,馬斯克的言論或行為開始侵入了一般屬於政治評論家、宗教人士、媒體記者或的領域專業範疇,並使用自己在專業技術領域的成功標準去影響一般世界邏輯。在之前關於以色列的推文爭議中,他後來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時有段話十分有意思,主持人問他:「是否會因為你在汽車、太空產業的決策成功,使你覺得你也可以把這套做決策的方式放到國際政治領域上?」這問題彷彿在說:「因為你在科技理工領域的判斷是正確成功的,所以你的判斷放到人類政治上依舊是有效的?」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連結 C.P. Snow在《The Two Cultures》乃至於蘭克(Ranke)史學數百年來科學和人文的一個發展爭論,整個西方社會知識分子的生活被分成2種文化,是對解決世界上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障礙。而馬斯克沉思了一下說:「我覺得我是對的」,現場大笑。我看到這個訪問時,馬上浮現「技術宅拯救世界」這個標語,一名玩著《艾爾登法環》、擁有全球資本和專業技術的當代鋼鐵人想要改變世界。

受限於篇幅難以在這邊詳細討論,但總結來說:技術宅並不是一個口號或公司標語,可能是當代科技發展和資本主義交互影響,更是在現實世界政治與國際外交多矛盾下被環境產生的族群。

之後未必會叫「技術宅」,叫什麼名字也不重要;而是過去在英、中、日文世界中,帶有貶意這些「指稱」,正從內向消極轉變成為外向、積極性(甚至帶有侵略性)的指涉。並以各種最吸引人的高科技和網路服務為吸引力,淡化公私領域的分界與個人公眾能力的再調整。

最後,祝福《數位時代》的所有的同仁和讀者。新年快樂,健康平安。用一句動漫遊戲術語來作結「為世界上所有的美好而奮鬥!」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近年來,銀行業陸續掀起 App 改版潮,介面設計推陳出新。然而,若追溯這股數位美學革命的起點,國泰世華銀行無疑是先行者。

2022 年,國泰世華推出「CUBE」數位品牌,名稱結合「Cathay United Bank」與「Empower」,象徵透過數位力量賦能客戶,讓金融服務自然融入生活。秉持「為可能,竭盡所能」的品牌理念,CUBE 不只是網銀 App,更是國泰世華打造一站式數位金融平台的核心起點。

當多數金融機構仍停留在功能導向思維,強調「快速、簡潔、好用」時,國泰世華已率先從品牌高度切入,以使用者為核心,導入兼具實用性與美學價值的設計哲學。國泰世華做對了什麼?為何能從產品進化為平台?

從功能到美學的品牌蛻變

在數位轉型方興未艾之際,多數金融 App 強調的是效率,但國泰世華選擇再往前一步。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說:「我們的做法是不只要方便,還要具備質感與美感,在簡單的使用前提下,做到『不簡單的簡單』。」

打開 CUBE App,便能看見這種「質感金融」的落實。介面以金融業少見的灰階主色與留白設計,營造極簡氛圍;插畫則以簡潔筆觸呼應,增添現代科技感。從帳務收支、外幣買賣、信用卡到投資、貸款、保險,每個功能都保有一貫的視覺語彙,擺脫傳統金融厚重繁複的框架,傳遞「輕盈」與「透明」的設計觀。

然而,要打造一致的設計體驗,絕非僅靠技術可達成,更仰賴組織文化的支持。當多數金融機構習慣將設計與研發外包,國泰世華則選擇培養內部團隊。陳冠學直言:「外包常受限於專案週期,容易流於短期思維;唯有內部團隊,才能在細節中持續耕耘。」

「品牌就是細節的累積。」他強調,CUBE不只是一款網銀 App,目標更是一個承載金融科技力與美學價值的數位品牌。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強調,CUBE以質感設計與細節堅持,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金融體驗。
圖/ 數位時代

跨場景串聯的全方位體驗

「在數位服務設計上,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業績壓力,因此才會充斥與需求無關的廣告。我們選擇回到初衷——從體驗出發,減少干擾。」陳冠學坦言。但他也強調,這並非否定廣告價值,而是調整優先順序:先確保流程簡單、介面友善,建立使用黏著度與忠誠度後,廣告才能在對的時間、對的渠道、推送對的內容,從干擾轉為加值。

而這種「以體驗優先」的理念,除了體現在CUBE App,也被落實到 ATM:全台 5,400 台國泰世華 ATM 介面大膽採用零廣告設計,提款流程更精簡至兩步驟,時間縮短近五成,展現「少即是多」的體驗哲學。

對於細節的堅持,也從數位介面延伸到實體卡片。如:國泰世華推出全台首張視障友善的「CUBE簽帳金融卡Touch Card (簡稱:CUBE Touch Card)」,透過圓弧切角與特殊壓模設計,讓視障者能以觸覺辨識卡片方向,更榮獲 2025 年德國 iF 設計獎,展現品牌在普惠金融上的細緻關懷。

而當體驗被放大到「整合生活」層次,國泰世華更進一步推動小樹點生態圈。信用卡回饋不再侷限於帳單折抵,使用者還能將點數轉換為米其林餐廳訂位、熱門演唱會門票等限量體驗。從數位介面到線下接觸點,再到生活金融場景,國泰世華正將 CUBE 打造為「金融+生活+娛樂」的全方位平台。

新世代價值驅動的金融競爭力

當 CUBE 體驗日益成熟,國泰世華開始追問: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什麼樣的品牌才能真正獲得新世代的認同?

陳冠學提出兩大方向:一是持續應用前瞻科技,如虛擬資產等創新場景,讓金融服務始終走在市場之前;二是堅持品牌驅動,透過長期累積塑造認同感。「台灣金融市場相較國外,品牌驅動的氛圍不算強,但我們希望品牌本身成為力量!」他強調。

品牌照片(補).jpg
陳冠學指出,CUBE不只是產品,而是從品牌出發的平台戰略,為國泰世華塑造長期競爭力。
圖/ 國泰世華

這樣的思維,正好呼應新世代的價值轉向。對 Gen Z 而言,金融回饋只是基本,真正影響忠誠度的,是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做一件事是利己還是利他,新世代看得很清楚。」陳冠學說。這也是為什麼 CUBE 堅持回歸使用者為中心,透過細節傳遞的「利他」的品牌態度。

這是否也意味著,金融競爭的勝負關鍵不在於誰堆疊更多功能,而在於誰能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體驗、把品牌理念融入每個接觸點?如 CUBE 正在驗證的新模式,以科技創新帶來效率與便利,以品牌文化建立信任與共鳴。當金融服務邁向平台化與生態化,國泰世華已率先勾勒未來格局——讓品牌成為金融服務的真正入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