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開箱東南亞「裏文化」!產品設計必須接地氣才能活?
【觀點】開箱東南亞「裏文化」!產品設計必須接地氣才能活?

剛到新加坡工作時,第1周就飛到印尼觀察當地使用者的行為,那次衝擊讓我體驗到東南亞多元的吸引力。

多次的出差跟設計研究經驗後,我了解到東南亞一些有趣的現象。手機是大部分人的日常,多數人每天會花好幾個小時在手機上,而東南亞擁有近6.6億人口,是美國人口的2倍,也與歐洲的人口相當,這個龐大的數字使得該地區成為許多公司擴張的新戰場。

東南亞由11個國家組成,這些國家不僅地理位置靠近赤道,其種族組成亦極為多元,涵蓋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泰國人、緬甸人和越南人,而信仰更是多元,從回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在這樣的多元背景下,無論是產品團隊、行銷或是公司營運策略團隊,都必須考慮一個至關重要的策略 ——在地化體驗(localization)。在地化不僅是語言的轉換,它是對一個地區文化、信仰和行為模式的深刻理解與尊重。這意味著產品設計需要超越純語言的翻譯,深入探索當地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尋找那些能夠貼合他們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

剛開始負責新功能且要在多個東南亞國家推出時,我以為只需要找內容設計師翻譯產品頁面,以我舊有的認知,只要語法沒錯、用詞得體,不用太擔心錯誤或不恰當的用詞,但要做到真正的在地化,不僅是要讓當地人看得懂,還要深入他們的文化。這意味著得考慮到當地的文化背景、常用語、產品的特性以及語言風格,還有保持語言上的一致性,確保整個頁面流程的溝通是連貫且一致。

在文化層面上使用語言時,還須小心避免直譯可能帶來的文化衝突,確保不會無意中用到冒犯的詞語。另外,有件事經常被大家忽略——產品內容語言的一致性。如果一個產品本質上是嚴肅、全面的,但翻譯時用了輕佻的語氣,可能會影響目標客戶群,無法準確傳達品牌的精神。

young-woman-using-looking-smartphone-with-feeling-
圖/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young-

Spotify應景推印度燈節歌單

在東南亞,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使用習慣大有不同。比如,安卓(Android)系統比iOS更普及,尤其新加坡以外,三星(Samsung)和OPPO手機在很多國家都更受歡迎。這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狀況,他們更傾向買中低端的手機,手機螢幕小一點,價格也比較親民。對做產品設計的團隊來說,在設計時得考慮到手機螢幕小,必須確保重要的訊息在上面也能顯示清楚。而且,多數手機不是高端機型,儲存空間也有限,這就要求App不能太占空間,否則人們可能不願意下載。

這不光是技術上的事,更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理解。從他們選擇什麼樣的手機,到他們的使用習慣,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應該成為產品設計和開發的一部分,也是實現產品在地化的關鍵。

再來是國家、城市與在地建設的思考。有一個計畫,需要擴展我們的產品到印尼二線、三線城市。那次團隊跑到不同城市做研究,發現我們常以「國家」為單位規畫,卻忽視像印尼這樣人口眾多國家中的城市多樣性。第1線、第2線乃至第3線城市,在市場拓展策略和使用者行為上都有顯著差異,包括當地的網路環境品質。

如果產品依賴豐富的內容和影片,那麼在網路較差的地區擴展時,就需要考慮當地使用者何時能夠獲得較好的網路設施、什麼樣的事件會激發他們觀看這些內容?如果無法順暢觀看,又該如何讓他們接觸到這些內容?一個有趣的行為模式是,當使用者需要某個App時會下載使用,不需要時則會為了節省手機空間而暫時刪除。這使得產品團隊在設計onboarding(用戶引導)流程、登入和登出體驗時,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框架。

而待在新加坡時間愈久,愈發現宗教和節慶在東南亞的日常生活占據重要地位。像是11月的排燈節(Diwali Festival),被譽為印度燈節的宗教盛會,許多公司會推出特殊的節日體驗,這是提高使用者黏性的關鍵。例如,Spotify會在個人化首頁新增「Diwali Dance Hits」,讓使用者感受到Spotify的時事反應和文化敏感性。

Diwali Dance Hits.jpg
Spotify應景推出「Diwali Dance Hits」歌單。
圖/ spotify

Google Pay則透過在遊戲頁面和掃碼付款頁面,加入充滿當地節慶元素的插畫和主題,增強遊戲化和在地化的體驗。這些貼心的設計不僅是對宗教和文化的尊重,也是與使用者建立深厚聯繫的方式。當我們細心觀察並融入節慶和文化特色,產品不只是工具,更成為一部分使用者生活的敘事。透過細緻的產品設計,會讓使用者感受到貼心和歸屬感。

產品在不同國家擴張時,「在地化體驗」是核心要素。從語言的精準選擇到對當地節慶的細緻呈現,從考量使用者的手機行為到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洞察,每一步都關乎著產品是否能與當地使用者產生共鳴。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當AI碰上顧客行為與會員數據,將如何為品牌打造變現曲線?
當AI碰上顧客行為與會員數據,將如何為品牌打造變現曲線?

根據HAPPY GO旗下市調顧問品牌GO SURVEY於今(2025)年6月發表的最新消費者白皮書,超過8成消費者表示近兩個月的變動已動搖消費信心,超過3成6消費者認為經濟變局將持續影響半年至一年,面對經濟不安感,近4成消費者將緊縮日常非必要開支,面對這一波消費行為改變與流動,唯有以數據洞察顧客價值觀與真實需求,方能掌握消費決勝關鍵。

用數據洞察掌握消費流動,HAPPY GO助品牌掌握成長曲線

在全球景氣的陰影籠罩下,消費者購物行為正悄悄改變。HAPPY GO品牌創新事業部總監劉艾薇表示,當前的消費者不僅重視商品的價格與價值,行為也越來越碎片化,會同時在線上、線下、電商、團購、甚至是網紅等多元通路了解與購買商品。「在這樣的狀況下,品牌主與行銷人員若仍以單一通路的角度去理解消費者,數據洞察的深度有限,唯有以『消費者』為核心,進行消費行為的全面理解,才能看見真正的需求與動機。」

鼎鼎行銷
圖/ 數位時代

而這也是AI賦能的「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一推出就受到市場高度關注的原因:它不僅能結合顧客關係管理(CRM)與會員特徵分析以精準描繪顧客輪廓,還能透過行動洞察幫助品牌生成最貼近顧客需求的文案,進行進階個人化行銷方案。

劉艾薇更解釋,對於尚未導入CRM的品牌主,「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有助於其快速勾勒顧客樣貌與需求,而對已經擁有CRM與顧客資料平台(CDP)的品牌主與行銷人員,它則提供另一種價值。「品牌擁有的交易數據是確實發生的,但是,會員資料多是由顧客自行填寫,真實性與即時性難以確認,我們的服務有助於品牌彌平缺口,更精準地檢視顧客真實狀態、更新與分析特徵、擴充顧客維度,以及持續追蹤(人群)動態指標,『固客』與『獲客』同時並進。」

影響消費行為的不僅僅是市場環境,HAPPY GO共感行銷事業群總監江盈美提醒,隨著顧客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其所在意的議題與需求的商品服務也會隨之改變。舉例來說,當消費者愈來愈重視自我價值,對於能強調個人體驗的課程或服務,自然會有更高的關注與購買意願。「品牌主若能抓住這些價值觀的轉變,並將商品背後的故事與消費者重視的事物連結,就能大幅提升顧客的好感度與採購意願,創造品牌成長曲線。」

鼎鼎行銷
圖/ 數位時代

「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化身品牌獲客與創收的關鍵武器

根據統計,HAPPY GO累積實名制會員人數已突破1,100萬名,全台每2人即有1人是HAPPY GO會員,會員資料種類豐富且多元,含括消費數據、行為數據與態度數據,如每年超過50億點數消費軌跡,在零售、電信、金融、交通、電商等通路的消費行為軌跡,以及會員態度與消費偏好等數據,讓品牌與行銷人員可以深入且多維角度了解消費者樣貌。

劉艾薇認為:「在快速變化的消費市場,透過AI與數據結合的CRM⁺AI平台,以顧客洞察找到關鍵連結,提升顧客體驗與轉換效益創造品牌價值。」舉例來說,只要透過隱碼技術比對雙方會員資料庫,品牌即可在「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的儀表板上,清楚掌握顧客的真實輪廓與生活樣態,還可進一步以會員分級或分群的方式進行分析,如新客、既有客、流失客與沉睡客的生活軌跡、購物特徵與偏好等,藉此生成可觸動其心的廣告文案、優化媒體投放策略,並且以精準設計的贈品與之互動。

以某知名美容保健品牌為例,透過「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不僅今(2025)年上半的新客成長率高達74%,既有客的回購率也提升15%;另一家健康居家品牌則透過產品OMO導客擴大潛力新客挖掘,並在甫結束的父親節檔期營收貢獻達到三成,後續將持續深化新客經營以發揮行銷綜效。

鼎鼎行銷
圖/ 數位時代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品牌應加速與加深對顧客的細膩理解,並透過有溫度的連結與互動,才能超越當下創造新商機。」江盈美認為,消費旅程才是致勝關鍵,品牌以「HAPPY GO CRM⁺ AI會員經營新服務」掌握消費者輪廓與所處的消費旅程階段後,可以透過API串聯、點數兌換等多元互動模式,即時追蹤需求、強化體驗,達到消費者、品牌與生態圈的共贏。

展望未來,HAPPY GO除因應市場潮流持續深化會員輪廓與樣貌,如因應寵物經濟崛起了解會員在這個領域的需求與偏好,還會因應會員需求擴展點數經濟生態圈,以及提供可成為品牌變現引擎的關鍵解方,極大化行銷成效與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