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選擇權的出發點很有說服力,希望把員工變成股東,鼓勵員工積極為公司效力,同時也鼓勵企業經理人做出能提升股價的決策。在過去長達10年的多頭市場中,不僅多達90%的美國企業已經採用股票選擇權的制度,歐洲的企業也蔚然成風。台灣企業雖然囿於法令限制,不能發給員工股票選擇權,但是類似的股票分紅(restricted stock bonus),也造就了數以萬計 ,身價以億計的高科技新貴。
**股票空頭,選擇權光環消失
**
過去其實一直有投資人,還有拿不到選擇權的商學院教授,質疑股票選擇權的作法,根本是慷股東之慨。但是當股市持續上漲時,這樣的論調只是馬耳東風。然而在股票市場驟然變天,股票價格直直落的情況下,上市企業的股東會上,投資人紛紛質疑企業有濫發股票選擇權的嫌疑。台灣少數可以發放股票選擇權的和信超媒體,最近就傳出了管理階層大量換血,更令投資人震驚的消息,那就是原先的管理階層,已經陸陸續續處分股票四、五百萬美元,幾佔目前市值的1/10。
其實和信超媒體的管理階層,對公司能在華爾街上市功不可沒,因為股票上市,也才能留住保命的現金,成為台灣少數存活的網路公司之一。只是風水輪流轉,股票選擇權和股票分紅制度,一夕之間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忍了很久的《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和《財星》 (Fortune) ,最近也不約而同撰文檢討股票選擇權的缺失。
一般投資人想像不到的是,無論股票選擇權或是股票分紅,都不會當作成本出現在公司的損益表上,而是由公司直接發行新股(或由市場買回庫藏股)交給員工。因此不但過度美化了獲利數字,同時也稀釋了原有股東的股份比例,等於說是將公司價值,由原有股東身上,五鬼搬運到員工手中。根據統計,如果微軟(Microsoft)將發給員工的股票選擇權作為費用處理,則過去幾年的獲利,會是一張慘不忍睹的紅色成績單。
在稅務方面,股票選擇權激起更大的爭議,因為股票選擇權雖然不出現在損益表上,卻可以抵免企業所得稅。美國稅務機關沒有大驚小怪的部分原因在於:照實價課稅的「資本利得」,在美國是併入個人所得稅計算,因此當擁有所有權的員工賣出股票時,國庫的收入依然源源不絕。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股票所有權制度是從美國坐飛機來的有時差,還是怎麼回事?往往遠遠落後於潮流的台灣,最近才開始有引入股票所有權制度的提議。但是股票所有權不僅已經證明不是振興企業的萬靈丹,恐怕還有潛力成為扭曲機制的元兇之一,如果在沒有合適的配套措施配合下實施,不難想見管理階層配合股市作手炒作股票,或是大股東濫發股票選擇權,圖利自身的情況將會層出不窮,股票選擇權將會是一隻不受獸檻限制的野獸。看來如果想要激勵員工,還是想想「股票選擇權」以外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