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盤點2024奧斯卡:Netflix、Apple TV端什麼迎戰?奧本海默還有哪些對手?
【觀點】盤點2024奧斯卡:Netflix、Apple TV端什麼迎戰?奧本海默還有哪些對手?

在串流平台崛起後,每年奧斯卡入圍究竟串流平台能拿下多少入圍數,總是成為電影圈重要的話題。過去幾年不斷看到Amazon、Netflix等大串流平台砸錢砸行銷想要拿下奧斯卡大獎,標幟串流時代主宰電影的來臨,但今年的風雲詭譎中,竟然開始出現意想不到的合縱連橫,也看到下一個時代的來臨:傳統片商與戲院發行,不再與串流平台零和對立,雙方漸漸意識到可以分工合作,或許更能各牟其利。而傳統片商品牌與串流平台也經歷了轉型和發展,尤其《可憐的東西》、Apple TV和Amazon今年的入圍影片操作有相當不同的意義,本文接下來將一一介紹說明。

串流平台的變與不變:Amazon走最前面、Apple TV迎頭趕上

眾所皆知,各大串流平台為了要搶下奧斯卡最佳影片這個榮譽桂冠,過去幾年來每年都不斷針對影展得獎名導投注大量資源壓寶,但相較於Netflix同樣砸大錢,最大獎仍停留在《羅馬》拿下最佳導演,《愛爾蘭人》入圍十項卻顆粒無收的未竟之功,其實真正早早在奧斯卡拿下最佳劇本和男主角大獎的,是Amazon。

Amazon當時資助了曾拍出影評評價奇高無比卻命運多舛的《瑪格麗特》編導肯尼斯·洛勒根(Kenneth Lonergan),相較於Netflix投資的「高大上」名導,肯尼斯·洛勒根(Kenneth Lonergan)可以說是文青圈神導,卻還沒有出圈,Amazon的眼光奇準讓他們在2016年就在奧斯卡出盡風頭,而且影片評價居高不下。

而今年Amazon、Netflix、Apple TV也各有策略殺進奧斯卡,各自都十分值得一提。

Apple TV今年靠著《花月殺手》和《拿破崙》堂堂拿下13項提名 ,《花月殺手》和《愛爾蘭人》一樣選了奧斯卡名導馬丁史柯西斯,然而不但還搭上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題材更是印第安人的轉型正義,政治正確性高上許多,目前也在最佳女主角上有最高的呼聲;《拿破崙》則是從二十世紀福斯結束而從傳統片商「繼承」的項目,同樣是看中奧斯卡名導雷利史考特和影帝瓦昆菲尼克斯的組合。

最有趣的是,《花月殺手》是傳統片商派拉蒙和Apple TV攜手合作發行,雙方共同投注獎季資源,讓這部片的聲勢居高不下,事實上《拿破崙》也跟哥倫比亞影業合作,傳統片商加上串流平台的結盟,絕對是操作策略上很重要的突破。

這回Amazon入圍多項的 《美國小說》 則可說是在買下傳統製片商米高梅(MGM)之後的「捲土重來」,不再只是「收割」業界已知的名導,《美國小說》的非裔編導柯德·杰弗森(Cord Jefferson)過去曾以編劇身分參與知名美劇喜劇《良善之地》和《不才專家》,但《美國小說》可是他紮紮實實第一次導演,而且直接升格電影導演,用他一貫的犀利幽默來辯證政治正確的各種幽微問題。選題和選導演都十分大膽,這沒有完整的製片體系與評估系統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看到Amazon的全新策略:我不想只靠名導了,我要自己來挑選符合我品味、打造我自己的導演。

Netflix則仍然走自己的「橫向移植」單打獨鬥路線,以「一黑一白」兩部片闖進提名,白人代表《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同樣選擇了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和迎來第三度奧斯卡影帝提名的布萊德利庫柏組合;《魯斯汀》則是選擇了《藍調天后》的奧斯卡導演,執導非裔民權運動最關鍵大規模示威活動的關鍵人物傳記電影,還探討了非裔同志在當時民運運動下的特殊處境。但雖然闖入提名,目前得獎聲勢顯得單薄,如果Netflix真的想要再衝擊奧斯卡最佳影片,看看Apple TV和Amazon的合縱連橫,或許也需要轉型了。

傳統片商各顯神通 從大者恆大到劍走偏鋒

除了串流平台外,大大小小的傳統片商今年也各有代表性影片。賽前最被看好的《奧本海默》是環球搶下諾蘭後得到的大禮包,而環球今年獨立品牌出品的《滯留生》也入圍多項,可以說是傳統片商成功的左右開弓;有點開高走低的《芭比》則是華納兄弟絕對的代表,兩者都是傳統片商加上已在奧斯卡有顯赫經歷的名導組合,獎季上也穩穩地高歌猛進。

《芭比》瑪格羅比
《芭比》電影。
圖/ 華納兄弟

但今年風光入圍11項的《可憐的東西》又是哪裡來的呢?這可值得多看兩眼了,它其實是迪士尼的!福斯探照燈影業過去向來是奧斯卡得獎機器,曾經催生無數奧斯卡經典電影,從《黑天鵝》、《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水底情深》、《意外》到《真寵》,再到最後一部福斯時代的《兔嘲男孩》,幾乎可以說每出手必中。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可憐的東西》。

而在迪士尼接手之後,先是由以十分獨立的小品《遊牧人生》拿下最佳導演與女主角,但2023年可以說進一步貼近了過去探照燈出品的光榮傳統,以兩部兼具高度可看性和藝術高度的電影:安德魯海格的《親愛的陌生人》和尤格藍西莫的《可憐的東西》重返獎季,前者在英國獨立電影獎一次入圍了12項,而《可憐的東西》不僅奧斯卡入圍11項,更被譽為是《奧本海默》的最大對手--而且,沒有人事先預料到題材尺度大膽的它,在商業回收上也那麼成功,至此可以說迪士尼完全接下了過去福斯探照燈拿獎,也能同時拿下商業觀眾的傳統。

而文青小眾片商代表Neon跟A24同樣大有展獲,今年雖然相對去年的《媽的多重宇宙》大鳴大放似乎顯得是小年,但Neon將法片《墜惡真相》推到入圍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大獎,可說是一大驚喜。

A24今年的代表片則是一貫高冷的英國導演強納森葛雷澤新作《夢想集中營》,以納粹家庭視角探討在集中營旁的反差生活,讓人細思極恐。從這兩部小眾片商的作品來看,可看出劍走偏鋒的極端罪與罰探討,以及難以言喻的「真相」,確實是當代最有感的議題,在政治正確之餘,是創作和衝獎的核心議題。

延伸閱讀:【獨家】Netflix台北有辦公室了,首位台灣主管是她!從編劇到「買片」,如何把台灣內容推上國際?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電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