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Nasdaq,沒有一滴眼淚……
昨夜的Nasdaq,沒有一滴眼淚……
2001.04.01 |

台灣股市、Nasdaq股市連番重跌,你對數位科技失望了嗎?
我不會!
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的股價,由去年高點的75美元跌到上個月的最低點25美元,跌幅66%,夠心痛了吧。但有些人一點也不慌張,1995年的股東,仍然獲利400%;1990年的股東,獲利仍高達1500%;而1971年英特爾在Nasdaq上市那天買進的股東,獲利206000%,你沒看錯,是6位數,當年投資1萬美元,你仍是20億美元的富翁——雖然過去一年你少賺了40億。
我不會,是因為我相信唯有產品生命週期短、以全球為市場的科技產業,天生具有最強的「破壞式創新」(creative destruction)力量。除非企業放棄了這樣的文化,否則短期的回挫,正是它破壞自己,醞釀下一個成功產品與組織的好時機,我應該微笑逢低買進。
1934年,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humpeter)提出「破壞式創新」的企業成長理論,要旨是:創業家看待自己企業能否成長,看的應該是「企業調整內部資源的果敢能力」,而非時時去揣測「不可測知的消費者需要」。每個企業都會因過去成功而老化,只要自己能大膽放血,自然就會創造新產品與新服務,重尋成長軌道。熊彼得的理論,被哈佛企管評論的學者們,視為最能解釋20世紀全球經濟消長的關鍵觀念。不能自我了斷的日本,身陷零成長夢魘已超過10年,企業容易破產的台灣(銀行例外,所以最沒競爭力)和美國,是20世紀後葉的贏家。
摩爾定律(矽晶片上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增加一倍,但製造成本不變),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因為它將「破壞式創新」,體現得淋漓盡致。不能在18個月內「改朝換代」的公司,就必須消滅——看看迪吉多(DEC)、王安與1993年前的IBM。英特爾過去30年,充滿內部血淚爭鬥的故事——它們的同仁稱之為:「創造性衝突」(constructive confrontation),你可以說它不留情面,但正因此,它讓長期投資的股東高枕無憂。
我們現正經歷第二摩爾定律的時代,當晶片愈做愈便宜,它的應用每18個月就增加一倍。另一個通訊摩爾定律,則是每12個月,網路(network)使用數量——包含Internet與大哥大、固網寬頻——就增加一倍。
你可以想像,科技公司面對的競爭,比房地產業者大上幾倍?但正因此,你更應該相信科技創業家——譬如台灣科技公司。由只發1.5元股利飽受「痛責」的聯電,到全公司平均年紀只有30歲的威盛;由大膽買下比自己大上2倍公司(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的國巨,到追求「未來全面成功」、放棄「過去父母血緣」的聲寶(受東元併購,p30)與聯友光電(生產TFT LCD液晶面板,受達碁併購,p28)。
聯電當年在CPU(微處理器)疆場上的失敗,卻在晶圓代工和IC設計領域重整成功;威盛當年在美國的晶片組戰場上摔過大跤,卻在台灣的新店狹小工業區中東山再起,接下了聯電在10年前丟下的棒子,推出了VIA C3的「台灣人CPU」。聲寶、國巨、聯友光電都經歷痛苦的自我改造,把「破壞式創新」的基因,打入組織內。
你也許正為世界科技產業(英特爾、思科、Palm……)的千人、萬人裁員訊息而心驚肉跳,但別忘了,它們就正在做「破壞式創新」。不如看看荒煙漫草的四周——誰是下一個英特爾?
我比較懊惱的是,在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創下史上最大股市單日跌幅(22.6%)的那天,錯過了英特爾這支股票,因為那一天,還沒有Interne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