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不動產業難辭其咎。業者向弄不清狀況、拿不出錢的屋主,大力推銷不負責任的貸款。不當做法被揭露後,大量銀行與金融公司倒閉,數百萬棟房屋被查封。在受害最深的移動式組裝屋產業(manufactured housing),唯一逃過一劫的業者是波克夏的子公司克萊頓房屋,這個優等生的例子,證明了「信譽」能帶來財務上的好處。
克萊頓房屋的創始人詹姆士.克萊頓(James L. Clayton)生於1934年,父母是美國田納西州的小佃農,一家人住在沒水沒電的小木屋裡。克萊頓當過童工,負責驅趕用木犁耕棉花田的農場騾子,一天賺二十五分錢。他把打工的錢存起來,十二歲時買下一塊棉花田。
克萊頓高中畢業後,到田納西州曼非斯(Memphis)念大學,白天利用沒課的空檔兜售吸塵器,晚上則在酒館表演吉他,後來又轉學到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University of Tennessee in Knoxville)念工程,在此同時還和哥哥喬(Joe)一起經營二手車賣場。由於他平日在地方電台節目上表演,認識鄉村音樂明星桃莉.巴頓(Dolly Parton),在諾克斯維爾一帶小有名氣。
克萊頓兄弟在1958年頂下富豪汽車(Volvo)分店,1960年又成為美國汽車(American Motors)經銷商。然而兩家店都經營不善,黯然收場。克萊頓到法學院進修,一九六四年取得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學位。畢業時,他幫各奔東西的同學賣掉念書時期住的活動房屋,具有創業精神的他因而獲得另一個做生意的點子,這次他想開組合屋大賣場,向銀行貸款兩萬五千美元,1966年時再次開創新事業。
當時市場景氣熱絡,活動房屋的點子十分順利。克萊頓創業的頭幾年,平均一天可賣掉兩棟房子。銷售佳績讓他更進一步,乾脆自己製造房屋,靠壓低成本以及高存貨週轉率,讓獲利節節升高。1974年時,他除了自行製造與販售移動式房屋,還成立也十分成功的子公司「范德堡抵押融資企業」(Vanderbilt Mortgage & Finance, Inc),提供客戶融資服務,克萊頓房屋一躍成為全美最大的低收入戶借貸機構。
1983年時,克萊頓出售公司兩成股份,克萊頓房屋在紐約證交所上市,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時克萊頓房屋的市值為五千兩百五十萬,克萊頓拿到一千零五十萬美元。接著股價迅速一飛沖天,公司總市值達一億兩千萬美元,克萊頓個人持有的股份價值九千五百萬美元,也不過就在兩年前,鑑價結果只有七百五十萬。克萊頓評論:「這下明白了吧,為什麼那麼多創業者都夢想著讓公司上市。」
在接下來的歲月,美國房地產進入不景氣的時期,「奧克伍德房屋」(Oakwood Homes)與「弗利特伍德企業」(Fleetwood Enterprises)等產業龍頭都遭受打擊。克萊頓對抗經濟衰退的方式是緊盯客戶的財務狀況。他的客戶多是藍領工人與退休人士,一個月最多只還得出兩百美元的貸款。克萊頓用這個數字回推,依據客戶負擔得起的預算來建房子與提供融資。
1987年時,克萊頓將垂直整合的精神發展到極致,在德州打造公司第一個活動式房屋社區,並很快在密西根、密蘇里、北卡羅來納、田納西各州仿照辦理。1989年至1992年間,克萊頓房屋每年都名列《富比士》(Forbes)雜誌的全美最佳小型公司,擁有傲人的十間廠房、125家直營店,以及325家獨立經銷商,足跡遍佈全美一半的州。
克萊頓房屋在1990年代繼續順利全方位發展,廠房與經銷商數目持續增加,房屋銷售與融資事業帶來的營收也不斷成長。1996年時盈餘連續十六年破紀錄,隔年營收更是突破十億美元大關。公司不斷成長,不斷擴張版圖,並收購地方上原有的活動房屋社區。一九九八年時,克萊頓房屋一共擁有七十間社區,客戶數達1萬8900戶家庭。
1999年時,克萊頓房屋躋身《富比士》全美四百大企業,克萊頓在這一年把執行長的位置交給兒子凱文(Kevin)。隔年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活動式房屋產業陷入困境,而且情況在接下來的十年持續惡化。克萊頓房屋的對手不斷裁員、大量關閉廠房,不過克萊頓房屋則得以盡量維持原有的規模。成功的垂直整合帶來各式各樣的收入流,為時十年的不景氣並未影響公司的獲利。
克萊頓房屋向來嚴格審查購屋者與融資人的財務狀況。克萊頓嚴詞批評同業靠著頭期款與優惠條款的遊戲,過度放款,克萊頓房屋的文化不允許那樣的做法:
克萊頓房屋絕不從事這種破壞自身信譽的行為。不論是現在或未來,不道德的行為不可容忍。我們目前每年出售超過十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證券,而投資人從不曾見過貸款人,也沒看過抵押品。我們的公司享有眾多股東、投資人、供應商,以及八千名團隊成員的信任,他們的信任十分重要。我們永遠認真看待公司的信譽與誠信。
波克夏在2003年時,偶然碰上收購克萊頓房屋的機會。巴菲特每年都會在奧馬哈接待數十個學生團體,其中田納西大學的財金教授阿爾伯特.歐希爾(Albert L. Auxier)從不缺席。他的學生和巴菲特見面時,永遠都會帶禮物。2003年那一年,他們恰巧送了克萊頓新出版的自傳《夢想第一》(First a Dream)。巴菲特聽過克萊頓這個人,也聽過他的公司,先前波克夏曾投資克萊頓對手的債券,結果令人失望。波克夏那次投資的奧克伍德房屋公司,採取可疑的消金放貸手法,一直到破產才被揭發。
波克夏在2003年四月提出收購克萊頓房屋的條件,價格比克萊頓先前幾個月的平均市價高七%。許多克萊頓房屋的機構投資人反對這筆交易,部分人士還告上法院。在此同時,博龍資產管理(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亦通知克萊頓房屋的管理階層自己有意出價。最後克萊頓延了六個月才進行股東投票,最終同意由波克夏提出的購併案。同年,克萊頓房屋抓住擴張機會,買下當時已破產的奧克伍德房屋名下許多資產。
2000年初時,組裝式房屋市場大熱,一般的業者為了促銷,貸出不該貸的款項,把資金交到不該買房的人士手上。克萊頓房屋不同於競爭者的地方,在於放貸部門不輕易放款,也不利用顧客的天真。克萊頓表示他的公司之所以與眾不同,原因在於它們在銷售與信貸之間維持著一道「聖牆」,而競爭者沒有。
房屋產業的問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現形,提供克萊頓大好機會。2008年之前,克萊頓房屋靠謹慎的放貸標準成長,並因此取得良好的房貸投資組合。2008年之後,克萊頓則在冠軍公司(Champion)等主要對手全部搖搖欲墜時,異軍突起。克萊頓的客戶有多少實際收入,就付多少貸款,只有在收入足以支付時,克萊頓才放款。相較之下,克萊頓的競爭者則 計算長期的付款能力,用低利吸引客戶上門,提供一開始極低、接著便逐步攀高的還款利率。
結果便是金融危機危機造成哀鴻遍野時,克萊頓安然度過風暴。投資人若購買克萊頓放出去的貸款,或是經過再包裝出售的證券,本金與利息絲毫無損,業界感到難以置信。克萊頓與波克夏趁勢抓住機會,原本在1999年時,組裝式房屋最大的製造商是冠軍公司、弗利特伍德與奧克伍德房屋,三家公司一共占近一半的產量,克萊頓排名第四。2009年時,三大業者分崩離析,克萊頓買下弗利特伍德與奧克伍德房屋大量資產,還買下其他數家對手,一躍成為產業龍頭。組裝式房屋的房貸證券投資者損失大筆金錢的同時,業界領導者克萊頓房屋則讓人看到,誠信除了是美德,還有實質的好處。
本文授權轉載自《巴菲特選好公司的9大原則:看股神親手為波克夏打造企業護城河》,Lawrence A. Cunningham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