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2025年碳費開徵,163萬家中小企如何備戰? 綠色通膨緩衝攻略一次看
【圖解】2025年碳費開徵,163萬家中小企如何備戰? 綠色通膨緩衝攻略一次看

碳費,離你的距離比想像中更近。

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起,年排碳量逾2.5萬噸的排碳大戶,隔年將繳交碳費,預估超過500家企業成為第一波收費對象,鋼鐵、水泥、石化、半導體業首當其衝。

「碳有價」的時代最快在2025年發生,雖然環境部尚未敲定碳費費率,但民間已出現「綠色通膨」(greenflation)的焦慮。用最簡白的方式解釋,就是企業被徵收碳費,轉嫁費用到終端產品,讓價格上漲。

依照環境部過去委外報告建議每噸300元的碳費估算,排碳大戶每年恐增加百萬元到十億元不等的碳費支出。消費者憂心,未來住的房子、汽車、電子產品都可能因此漲價。

對企業來說,若不把排碳控制好,不僅可能失去供應鏈訂單,還可能因為產品變貴失去市場競爭力。加上未來碳費起徵門檻會逐年降低,將擴大影響範圍,尤其台灣98%都是中小企業,超過163萬家企業早晚都要面對碳費成本,須儘早擬定對策。

綠色通膨的影響有多大?待2025年課徵碳費後,2%的通膨警戒線大響,儘管通膨數字因應不同的時空環境,警戒線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但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通貨膨脹率的主要指標──年增率維持在2%將成為常態。

吳大任分析,淨零所帶動的綠色通膨、為合理反映能源成本的電價調漲,以及基本工資調升所帶動人事成本增加,都是未來牽動通膨的因素。

「不收碳費未來問題更嚴重,現在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綠色通膨,很多跟碳排相關的產品,它的物價都準備上升。」吳大任直言。最直接聯想到的是房價,像水泥、鋼鐵都是碳排大戶,未來房屋的建造成本可能因為碳費持續走高,讓房價維持在相對高點。

至於下游產品如汽車、電子產品,碳費會造成零組件價格上揚,但最終是否反應到終端產品的售價,還牽涉到市場競爭。加上目前全球經濟低迷,許多國家仍有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而降低原物料成本。吳大任認為,「在碳費和原物料成本一增、一減的情況下,綠色通膨是否反映到終端產品售價,變數仍不少。」

綠色成本轉嫁物價?專家:初期影響不大

另一派專家認為,初期課徵碳費的企業較少,短期對台灣的物價影響不大。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分析:「我認為那是綠色成本,而非綠色通膨。」

因為排碳要付費,確實會墊高企業本身的營運成本,這些為了減碳而投入被稱為「綠色成本」。但是否會轉嫁到下游產品漲價,進而引發物價通膨,專家認為初期碳費課徵的家數少,加上環境部為鼓勵企業減碳,還有優惠費率的設計,影響層面沒有想像的大。

根據2020年環境部委託研究機構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評估碳費影響,以碳費每噸300元推估,會造成物價上漲0.62%,影響不到1%。

不過,對企業本身,碳費上路所造成的衝擊,必須及早展開減碳行動。碳費首波開徵對象為排碳大戶,年碳排量超過2.5萬噸,涵蓋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等。同樣以每噸300元計算,中鋼2022年碳排量約1,966萬噸,1年碳費高達58億元,但中鋼去年稅後淨利才16.82億元,等於碳費幾乎吃掉獲利。

可是台灣不做不行,徵收碳費是為維持出口競爭力,國內若不收碳費來降低碳排,未來就是把錢繳給別國。尤其歐美相繼推出碳稅法案,試圖管制高碳排的產品,未來產品賣到國外會依產品的碳排量來課稅,碳排量愈高,要課的稅也愈重。

尤其台灣以外銷市場為主,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達7成,因此國內徵收碳費,迫使企業採取有效的減碳策略,以維持國際貿易競爭力,接軌國際。

因此在正式開徵碳費前,企業必須想方設法來減少碳排,一來避免未來負擔過高的碳成本壓力;二來降低綠色通膨的衝擊,企業若不把減碳處理好,產品價格上漲也恐會失去市場競爭力。

雖然排碳大戶站在國內碳費海嘯第一排,但環境部曾公開談及,未來碳費起徵門檻將逐步降低,從年排放量2.5萬噸降至1.5萬噸、1萬噸,預計受碳費衝擊的企業家數也會擴大。

特別是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在碳費的議題上,台灣中小企業面對的還不是碳費成本增加,而是影響接單競爭力。」輔導多家中小企業減碳的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陳世祥點出中小企業面對的壓力。

來自台中塑膠射出廠商創維塑膠,主要提供塑膠品一站式製造服務,產品涵蓋醫療、汽車、自行車、機械零件等,年碳排量約2,330噸,雖然不是直接被碳費課徵的對象,卻也被碳費風暴掃到,創維塑膠總經理林毅桓說,「客戶因碳費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會把成本壓力轉嫁到供應鏈,要求供應商降低成本。」

短期供應鏈除了被要求降價外,長期客戶會提出要有明確的碳管理目標、取得一定比例的綠電,反映供應鏈朝向低碳、綠色的趨勢。

為超前部署,創維已把節能減碳納入公司的日常營運,自2021年到2023年陸續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與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讓內部管理符合標準流程。

去年創維透過裝設智慧電表即時監控能源發現,導入變頻式塑膠射出機相當省電費,其耗能只有傳統塑膠射出機的10%,「公司的能耗來源有80%來自製程,未來透過把射出機全面換成變頻,就有機會降至8%,改善效果非常高!」透過數據化管理,讓林毅桓找到降低能耗、節省電費的策略。

減碳別當孤勇者,加入公協會「打群架」

不過,對多數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來說,減碳須花錢出力,該怎麼跨出第一步?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建議,主動跟客戶溝通轉型痛點,「假設客戶要求改成碳中和產線,雙方可以先講好給予穩定的訂單,這樣企業才敢做減碳投資。」

第二種方式,加入產業公協會,藉由打群架的概念,即時掌握最新法令規範的要求,或跟上下游供應鏈攜手合作,降低產品的碳足跡,也能減輕碳費的壓力,林泉興提醒:「中小企業千萬不要孤軍奮戰,否則只有被夾殺的份。」

當碳有價時代來臨,既充滿機遇,也具有挑戰,端看企業是否做好準備。無論如何,先做好減碳的人,不僅少繳碳費,降低綠色通膨的影響,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在這場淨零馬拉松下成為最後的贏家。

責任編輯:蘇柔瑋

關鍵字: #淨零碳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1989年創立的創見資訊(Transcend),成立近40年來,始終以穩健的研發實力與對市場脈動的敏銳掌握,積極應對高速變動的科技浪潮。如今,不僅成為記憶體與儲存裝置的代名詞,還是將台灣技術力推向全球的代表品牌,從歐美、亞洲到新興市場,都能看到創見的產品,廣泛應用在消費電子、工業設備與企業解決方案中。

為了進一步將影響力擴及更多市場,2024年第四季起,創見再將自家產品上架亞馬遜網站。如今,僅僅投入半年,創見便取得優異表現,今年第一季和去年同期相較,營收足足成長150%。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解釋,創見的銷售模式,分為B2B和B2C兩種。以B2B來說,過往是透過地區代理商,負責不同市場的推廣、銷售、售後與通路管理,但隨著電商發展日益蓬勃,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直接在網路上購物。眼見電商的潛力,創見決定在經營台灣本地的PChome、MOMO等電商通路之餘,再快速組建團隊,投入跨境電商,並首選在全球擁有超過400個營運中心、數億活躍用戶,能協助台灣賣家將產品銷往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亞馬遜。目前,創見的行動固態硬碟、攜帶式攝影機等多元產品,已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市場,迅速占有一席之地。

從通路走向消費者,創見從亞馬遜銷售數據中挖掘產品新機會

「對我們而言,加入亞馬遜立即感受到的好處,不僅是業績成長,而是可以直接接觸消費者。」陳柏壽強調,從代理商獲得的消費者資訊較片段,團隊是到直接展開跨境電商的營運後,才陸續接觸到第一線消費者的心聲。

像是團隊就發現,創見20多年前的舊款產品「2G記憶卡」,在亞馬遜上意外受到消費者青睞,「這種以往我們認為可能不太有人願意再買、很老的產品,沒想到還是有人在找,代表亞馬遜的長尾效應非常廣泛。」陳柏壽指出,亞馬遜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消費者,大家都認為,任何在自己市場找不到的產品,只要上亞馬遜網站就一定能買到,「所以我們在亞馬遜上獲得的流量、觀察到的消費者行為,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商業洞察。」

亞馬遜物流FBA與AI工具雙引擎,創見用跨境電商加速全球化布局

那麼,讓創見快速取得業績成長的秘訣是什麼?

陳柏壽分享,創見加入亞馬遜後,首先使用的工具,便是「商機探測器」,「這絕對是所有要進軍亞馬遜的賣家,第一個要用的工具。」商機探測器除了能協助賣家洞悉市場,理解競爭對手是誰、主力銷售產品有哪些,還能一口氣掌握產品關鍵字、價格帶和銷量資訊。賣家就能依據數據進行產品種類和價格、廣告投放的策略安排。創見近來正在開發的一款新品,就是將「商機探測器」做為市場調查的來源之一,成為研發功能時的重要利器。

其次,隨著生成式AI風潮興起,亞馬遜也推出「A+頁面Gen AI」「AI圖片生成工具(Image Generator)」等相關工具。創見剛加入亞馬遜時,因為產品多又希望能儘速上架,團隊便運用AI+內容產出圖片,「攝影師來不及拍照時,亞馬遜提供了一些省時又省力的生成式AI工具。」

另外,儘管創見在美國有分公司,但亞馬遜的物流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也是賣家必備的工具之一。賣家只要將產品放在亞馬遜的倉庫,FBA便會協助送至消費者手中,要是產品有問題,FBA也會負責收回,「這對所有想做品牌,或是在目的地市場沒有分公司、團隊的賣家,是很方便的工具。」

陳柏壽提到「將產品上架亞馬遜,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而要是能善用他們提供的各種工具,就會成為贏家。」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的品牌旗艦店。
圖/ Amazon

從亂撒廣告到精準打擊:品牌靠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跑出北美市場新解法

但亞馬遜全球開店並非讓賣家自行摸索,官網上設有學習中心,內含眾多免費官方培訓課程,同時也投入教學資源,推出台灣獨有的「企業海外陪跑計畫」,由學長姐賣家領跑、專業導師陪跑,再搭配電商工具與服務商的協助。陳柏壽笑稱,起初團隊在平台上亂撒廣告,是陪跑導師手把手指導、陪著檢視成效,大夥才逐漸抓到投放廣告的關鍵。

如今,創見在善用亞馬遜的工具後,確實愈來愈了解北美的市場趨勢與消費者需求。

原先,團隊以為自家的1TB、2TB等大容量行動固態硬碟,較具銷售潛力,沒想到256GB的迷你行動固態硬碟反而更受歡迎,「大容量產品是美系品牌的重兵部署地,投入許多資源,我們不容易找到破口,但相對之下,小容量產品就成了突破點。」

創見也持續透過亞馬遜,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完善產品線,像是密錄器便斬獲不錯表現。這類產品過往都透過代理商,以專案模式在線下銷售,但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來說,密錄器在線下的價格較高昂,從網路購買成了另一個好選擇,「這類產品之前在亞洲賣得比較好,但在亞馬遜上銷售,讓更多人認識『創見』,也為我們開了一扇窗,有助於未來取得更多跨界生意。」藉由檢視消費者在亞馬遜上留下的評論,團隊更回頭調整介紹產品的方式,從文字直接改為影片,以更貼近市場需求。

接下來,創見將持續鎖定人口基數大、GDP高、匯率穩定的市場,透過跨境電商發展全球業務;新加坡、中東等可以將產品再往外銷售的新興站點,也是瞄準的重點。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部已經有共識,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從決定要做到全速啟動,很快地就開啟跨境電商之路。
圖/ 數位時代

行動力與執行力!創見用對思維、人才與工具,快速打開全球通路

面對現今快速變化的市場,陳柏壽建議,投入跨境電商首重「改變思維」,必須理解箇中操作模式,與過往的傳統外銷完全不同;其次,還要找到具相關經驗的團隊。

亞馬遜全球開店也分享觀察,創見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亮眼成果,關鍵在於主管的全力支持、團隊快速到位,以及敏捷的學習與調整速度,「創見確定要投入跨境電商後,做的就是長遠通路規劃。一方面迅速找到外貿、市場行銷等多元人才,同時清楚知道目標,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成果很快就出來了。」

陳柏壽進一步強調,當思維、團隊都到位後,決勝關鍵就在工具的使用。亞馬遜上有眾多工具,還能直接探知消費者需求,賣家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與競業產品的差異性,並就此往下發展、設定策略,「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只要你的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亞馬遜全球開店就是協助你把握機會、賺到更多生意的最佳夥伴。」

5 月 21-22 日 | 台北文創 14 樓
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限量席次 立即報名

從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圖/ AWS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