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3日,已有101年歷史的第一銀行,與大安銀行、泛亞銀行兩家年齡10歲左右的銀行,宣佈合併。以第一銀行為存續者的「三合一」組合,總市佔率逼近9%,總資產將超過1.69兆,規模僅次於臺灣銀行。這是繼去年底宣佈簽訂合併備忘錄的合作金庫與慶豐銀行後,國內又一宗宣佈「牽手」的銀行合併案。 這次唱起聯姻曲的三家銀行董事長,均大有來頭。第一銀行董事長陳建隆,是應高雄市長謝長廷延攬,結束近30年美國百樂門證券投資經理人生涯回台,他以明快腳步將高雄銀行完成民營化以及打消呆帳,快、狠、準的作風外界評價兩極。
**合併是必然之路
** 大安銀行董事長高尚志則擁有義美食品副董事長頭銜,也是亞太經合會企業諮詢委員會的台灣區代表。而以將近70高齡,辭去中央再保公司職務的泛亞銀行董事長柯飛樂,更是一路從基層升到副總經理的老一銀人。 到去年9月底止,台灣全體銀行家數有53家,分行合計更多達2690家。對照日前行政院長張俊雄所說,台灣最適宜的銀行家數為10家的「預設目標」,銀行經營者深知「合併」是必然之路。 然而,合併之路是否能順利走下去,與市場機制與公權力的介入比重,以及聯姻的銀行們能否各自說服內部「雜音」,是銀行在簽下合併意願書後,聯姻曲能否順利奏下去的重要因素。 像去年由政府主導推動的臺灣銀行、土地銀行與中央信託局的「超級大合併」,從宣佈、告吹到目前「繼續奮鬥」的歷程,就是明顯的例子。銀行聯姻,在今年必定會聲聲響起,但若上述雜音難以平息,恐這首結婚進行曲會轉調成為「聲聲慢」了。 儘管金融機構大型化已勢不可擋,但在追求大型化的同時,與其動用公權力造成表象上的合併,倒不如給予市場最大尊重,畢竟,自由戀愛或許會比媒妁之言更讓人來得心甘情願,源自「供需」所促成的合併,才是真正的「良性」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