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於去年7月投資成立子公司「親子學」,專注於製作3-12歲孩童適用的閱聽內容。8月8日正式宣布, 旗下新產品「SeeMi兒童影音平台」將於9月上線,推出影片、動態繪本等內容。
親子天下創辦人、親子學董事長何琦瑜指出,親子閱聽行為改變,從YouTube、抖音等平台可以看出大量需求,親子學推出全新影音平台,加上過去長期經營的「有聲故事書」純聲音產品,提供科普、社交情緒學習、音樂唱跳等內容,滿足親子對台灣在地內容的需求。
年齡分眾推兩大產品,滿足「3C兒童」需求
何琦瑜指出,社會已經從電視兒童進入3C兒童的時代,根據台師大2022年的研究,發現2歲幼童有超過9成天天看3C產品,市場需求不斷攀升,台灣YouTube訂閱榜單前20大中,兒童內容就佔了其中的3名,可見需求量之大,但這3個頻道卻分別來自英國、韓國、中國,帶來的是外國的價值觀和文化內容,缺乏台灣在地原生的親子閱聽內容。
針對台灣的親子內容,親子學平台旗下擁有兩大產品,分別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也透過數據發現不同的閱聽習慣。
3-6歲:有聲故事書,愛聽多元主題
親子天下推出的有聲故事書已經營5年,製作的是純音檔的內容,專屬APP下載超過50萬次,台灣家庭滲透率達3成,付費用戶突破3萬,其中更有1.5萬是每日活躍的用戶。
而平台上的數據發現,孩子們感興趣的主題,並非侷限在劇情故事,而是有「多元」的需求。收聽排行榜冠軍是知識探索類,以內容為主,包含小牛頓、身體的故事等內容;緊追在後的是音樂唱跳類,容易吸引單集重複收聽。
杜凱如指出,平台另一大驚喜發現是長篇故事書擠進前五名,包含三國演義或奇幻故事的長篇內容,為親子學拓展收聽年齡,大小孩子都喜歡,愛聽這種類型的小朋友,甚至會聽完希望擁有實體書,客服常常收到相關洽詢。
5-12歲:推出影音平台SeeMi,鎖定情緒價值
親子學將於9月1日正式上線的影音內容平台SeeMi,也是從有聲故事書的數據中發現市場需求變化。7歲之後的孩子平台收聽時間、次數都減少,親子學發現「只有聲音已經滿足不了這些孩子」,因此決定推出新的影音平台來推出新的內容。
在用戶訪談中,親子學探索家長對產品的期待,其中最希望推出的是「社交情緒」相關的內容,希望孩子培養出團隊合作意識、面對挫折的態度、自信心等情緒能力,並且8成的家長期待影片後有互動問答,幫助學習和長期記憶。
因此平台推出許多相關主題的影片、動態繪本,同時特別和臨床心理師團隊合作推出問答,以及情緒日記等功能,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和特質,同時深度思考。
下載資訊:SeeMi iOS版本將於9月1日正式上線,目前已於AppStore先行上架,家有5-12歲孩童的家長可免費下載試用14天,安卓版本將於11月推出。
訂閱制、IP推向國際,助攻內容創作變現
何琦瑜認為,過去市場上需求大,卻缺乏親子閱聽內容,根本上源自於3大產業痛點:
- 缺乏平台變現能力:數位內容創作者缺乏平台,沒辦法直面兒童用戶甚至轉換變現。
- 數位轉型成本高:童書出版社等兒童內容商,沒有足夠資源投資數位轉型。
- 難接軌國際:有機會擴展國際市場的優質兒童IP,缺乏完整產業鏈。
平台數據也發現,過去有聲故事書的用戶中有10%來自海外,包含北美、馬來西亞、香港等地,可見海外父母對台灣內容的喜愛和需求,親子學期待成為台灣親子內容創作者的優質IP跨向海外市場,同時以訂閱、分潤制度裨益創作者,讓內容有機會直接變現。在有聲故事書的內容中,「非親子天下」的比例從最初的1%至今已攀升到52%,可見訂閱制帶動內容的創作和上線
何琦瑜認為,2023年台灣出版業面臨史無前例的衰退,《親子天下》紙本雜誌也將在今年底畫下句點。親子學在此階段誕生,展現產業轉型的韌性和永續的承諾,「載體和閱聽行為的改變,不是對出版業的摧毀,而是新生」,平台近期也通過文策院的審議,將進一步投資發展優質親子內容。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