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濟學家而言,一個社會或全球經濟面臨週期性的蕭條衰退,是無可避免之事。因此政府或企業能做的,是將景氣衰退的影響降到最低,或是運用各種的政策工具,縮短不景氣的時間。
但是對台灣的年輕一代來說,不景氣,可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沒有過去的經驗足堪對照,也很難想像失業在台灣會是一個問題。
列名今年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25個最佳經理人之一、年紀已超過70歲的亞洲首富李嘉誠如何看待不景氣,很值得從未面對經濟局勢的動盪的新世代參考。李嘉誠指出,對他而言,投資最重要的哲學,是不在局勢大好時看得太好,局勢欠佳時卻又悲觀絕望。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在全球電信產業沸沸揚揚、眾人稱好之際賣掉英國Orange PLC電信股票,獲利近220億美元,卻又在市場普遍對第三代行動通訊持保留態度的同時,宣佈要進軍美國的3G通訊市場,也就有了一以貫之的邏輯。
年齡要比李嘉誠晚了一個世代的聯電集團董事長曹興誠,依峙他對產業景氣循環的嫻熟掌握,屢屢在逆勢中挺進投資,迎接下一波的景氣高峰。而後見之明來看,多半,曹興誠是對的。
對抗不景氣的方式當然不只一種,你也不需要是李嘉誠或曹興誠才能度過經濟寒冬。景氣低迷,過去手頭上拿得起,卻放不下的好工作、豐厚年終獎金,你有了再次自我檢視的機會;年年想進修,卻年年錯過,今年或許就會是最佳機會;每次投資股票都高檔套牢,今年也不無可能是你用低價取得資產的開始。
經濟情況萎靡不振當然值得重視,如何振衰起敝也有待我們共同努力。但是我們也可以看看和我們同在地球村上生活的歐美國家民眾,經常為了經濟成長率由1%提昇到2%而歡欣雀躍,反觀我們,卻常常是為了由6%下跌到5%而憂心不已。如果我們真富有,我們就應該更有自信,人生的悲與喜,又怎會僅是在這1%之別?
享譽國際的大導演楊德昌回憶1980 年代初期,中美剛斷交,台灣的國際局勢風雲險惡,包括他在內的一批人卻毅然從美國回來了。因為他們有信心,看到台灣有一股力量要起來了,後來,才有了一整個世代的台灣新電影。楊德昌說,他看現在的台灣人,反而是自信心不夠了。台灣人要自強,他說。
對抗不景氣,我們要有所變有所不變。變的是,我們必須要體認到,過去我們以開發中國家的水準自我衡量的高經濟成長率,可能會是一去不復返了,不管景氣的高峰或低潮。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看待自我的方式,是大家都不熟悉的,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的。另一方面,台灣人愛冒險、愛創業的性格沒有改變,教育程度之高世界一流,在新經濟的戰場又怎會沒有一席之地?

景氣悲觀中尋找樂觀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