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自台大法律研究所畢業的賴文智,希望能將自己辛苦寫成的論文出版成書,與其他人分享,但他也很清楚法律議題的市場有限,出版商不會感興趣,只好任由論文放在圖書館的冷宮裡蒙塵。
2000年11月,賴文智發現新絲路網路書店的POD(print on demand,隨選列印)網站推出「個人出版」服務,只需支付上架費,新絲路就可以代他出版論文,而且還會把書放在新絲路的POD網站上販售。
賴文智到郵局劃撥2000元的上架費,將碩士論文的電子檔傳送給新絲路,並上網挑選自己喜歡的封面。過了幾天,他收到新絲路新書上架的通知,樣書與光碟片也用快遞送到他手裡。
賴文智愉快地盤算,上網訂幾本自己的書分送親友,還要在不同的封面打上不同的名字,順便題幾句話,也買一本送給美國的網友好了,有了POD的遠距列印,搞不好美國網友還比台灣的朋友早一點拿到書呢!
**實現個人出版
**
像賴文智這樣希望與人分享自己的作品,但在出版社眼中又不具賣相的作者,不在少數。新絲路的個人出版服務,提供他們一個以書會讀者的管道。
新絲路網路書店經理鄭炫明表示,傳統的油墨印刷需要製版,每一刷都必須印製上千本才能壓低成本,如果書賣不好,庫存對出版社是一大負擔,因此出版社往往不願意冒險簽下小眾作者。
而POD可以按照顧客需求打造產品,印一本書跟印500本的單價相差有限,品質又比油墨印刷好,而且使用雷射印表機不需製版,平均三、五分鐘就可以製成一本書。POD結合出版,就形成個人出版機制,對剛出道的作者是一個很好的曝光機會。
新絲路網路書店執行長朱偉忠指出,POD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滿足少量、多樣、量身訂作的出版需求,而個人出版有效降低出版門檻,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作家,而且版權完全屬於作者。
城邦出版集團旗下的「紅色文化出版社」,近年來幾乎與網路文學劃上等號,總編輯葉姿麟認為,會以個人出版方式出書的作家,多半希望藉著這個發表空間尋找知音。她認為,短期內個人出版仍是出版界的邊緣模式,但等到小量的作者、讀者慢慢集成可觀的數量,形成成熟的社群以後,也有可能進一步變成出版的主流。
遠流博識網主編林皎宏,長期關注網路上讀者與作者互動。林皎宏觀察,學術研究或是像法律、醫藥等專業書籍,因為市場有限,比較適合個人出版,一般大眾接受度較高的書籍,仍適合傳統出版方式,以降低大量印製的成本。
鄭炫明強調,個人出版不是要讓每個人都變成知名作家,而是提供機會讓大家發表作品,「就像到KTV唱歌,不表示你就會變歌星,但你至少可以像個歌星一樣地唱歌,」他認為,這是個人出版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朱偉忠則表示,個人出版適合少量的印刷需求,強調的是為個人量身訂作,與傳統印刷追求降低成本的目的不同,「如果苦苓要出書,幹嘛一次印200本?當然一口氣就印6000本啊!」
**量身訂作的出版服務
**
為了增加與讀者接觸的機會,統籌POD產品的鄭炫明,規劃未來進一步將個人出版的書籍鋪到實體通路,例如在書店或是學校設置POD專櫃。如果賣得好,可以立刻轉向傳統油墨印刷大量生產,對作者而言,成本及風險都降至最低。
朱偉忠說,只要以電子格式儲存內容,加上POD的技術,可以隨時將內容轉換成實體書,讓資訊的流通更快速。他舉例,現在消費者在亞馬遜網路書店訂書,要等好幾天才能拿到書,還要負擔運費。透過網路,讀者訂書後可以直接在台灣POD,不但省下一筆運費也可以早一點拿到書。
新絲路另外也推出「篇章隨選列印」,讓消費者依需要選擇文章或主題列印成冊。目前已經有太穎國際法律事務所提供法律篇章,國際厚生數位科技公司也已簽約,將加入提供醫療資訊。
未來新絲路更規劃扮演資訊整合的角色,將一本本完整的書切割出售,依消費者的個別需求,只列印一本書的某一部份、某一章、甚至是某一句話,或集合許多本書的同一主題,再裝訂成書,完全打破過去人類閱讀的連續性。
網路的興盛點燃資訊爆炸,個人所需要的資訊愈來愈趨向即時、多元、個人化及專業化,大量生產單一化的產品不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個人出版機制實現了這種快速、少量、量身訂作的出版需求,但新絲路能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還需要時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