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併就差最後一步!74歲「金融梟雄」吳東亮關鍵一役,能否畫下完美句點?
新新併就差最後一步!74歲「金融梟雄」吳東亮關鍵一役,能否畫下完美句點?
  1. 新光金、台新金日前通過合併案,若金管會批准,「台新新光金控」將成台灣資產規模第4大的金控集團。
  2. 這是台新金控董座吳東亮最關鍵戰役。新光集團兄弟中,只有他選擇離開家族、自立門戶。就算沒有豪擲千金的本錢,他執行過的購併案仍高達12次,居台灣金融業之冠。
  3. 這次,吳東亮能否重組台灣金融版圖?新新併結局將是關鍵。

10月9日,或將成為重組台灣金融版圖的關鍵時日。

新光金、台新金當天舉行股東臨時會,雙雙通過合併案。接下來,就看金管會是否核准,若批准,「台新新光金控」將成為資產規模第四大的金控集團,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的未竟之志,也將夙願以償。

吳東亮的風格與台灣傳統家族接班人截然不同。他不拘泥於迴避是非,也不追求明哲保身。在購併上,只要鎖定了獵物,他就會義無反顧進行獵捕,而且毫不畏懼與人爭鬥,即使對手是政府,甚至他的親大哥。

細數台新金執行過的大大小小購併案,高達12次,居台灣金融業之冠。

為台新金擴張版圖 吳東亮敢於走險棋,無懼孤注一擲

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1986年猝逝,由於事發突然,並沒有做好傳承規劃,其最主要的事業新光人壽、新光合成纖維等,由大哥吳東進接手。

1992年,吳東亮自立門戶成立台新銀行,吳東進雖有出資,但吳東亮還找了味王、東元、九如實業等台灣老牌企業援助,才湊足了100億元的資本額。

吳火獅四子之中,只有吳東亮選擇離開家族,創立屬於自己的事業。他對經營事業充滿熱忱,他想證明自己在能力上毫不遜色於其他兄弟。

不過,相比國泰、富邦、中信因為繼承了祖輩的資產,有足夠的資源透過購併來擴展版圖,自立門戶的吳東亮擁有的資源相當有限,他沒有豪擲千金的本錢,要拓土開疆,就只能把算盤打得比別人更精,必要時還得走險棋,甚至孤注一擲,當一名購併賭徒。

2000年,台新以每家分行兩千萬元的代價,購併大安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展開購併的銀行業者。當時不少人嘲笑吳東亮買貴了,但他卻掀起了銀行業的購併風潮,購併價格被越抬越高,連體質最差的中興銀行,一家分行代價竟達1億5千萬元。

2005年,吳東亮與永豐餘集團何壽川爭搶建華金控的經營權,當時建華金內部分裂,一派人支持何壽川、另一派人支持吳東亮,兩派人馬互相指責,甚至揚言告上法院,鬧得滿城風雨,跟現在新光金的分裂,也頗有幾分相似。

差別是,吳東亮爭輸給何壽川,但亟欲擴張版圖的他沒有停歇,旋即將購併目光移向老牌的彰化銀行。

然而,購併彰銀,卻成了吳東亮此生最失敗的一役。

為併彰銀飽受質疑 與財政部決裂,吳東亮卻越挫越勇

2005年7月,政府公開標售彰化銀行,台新金控以每股26.12元、總價365億元,擊敗最被看好的新加坡淡馬錫,取得彰銀22.55%股權,並掌握經營權。

這個價格高於拍賣底價的45%,當年商周專訪吳東亮,他坦言這是步「險招」。果不其然,他隨即飽受「買貴」、「小吃大」等質疑聲浪,還得面對立法院在野黨的強力攻訐。

質疑聲此起彼落,吳東亮仍風雨不改,他數次主導彰銀董事會推動與台新金合併,然而,在在野黨的強大壓力下,政府立場日益保守,不敢貿然推進合併,到口的肉始終吞不下去。

馬政府上台後,扁政府推動的二次金改案逐一被重新檢視,吳東亮合併彰銀的夢想也漸行漸遠。

2014年,財政部與台新金徹底決裂,爆發經營權大戰,彰銀經營權被財政搶回,吳東亮九年的心血付之一炬,成為黃粱一夢。

彰銀彷彿卡在台新金喉中的魚刺,既吞不下又吐不出,也拖累台新金的發展。

2013年,台新金曾試圖購併紐約人壽,卻遭金管會以財務體質不佳為由駁回,但真正的原因是台新金與財政部關係不睦,遭金管會刻意阻撓。

搶新光金經營權 他聯手大股東,用槓桿「以小搏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8年,台灣最大的建商寶佳機構劍指台新金經營權,向來征戰八方的吳東亮,首次面對保衛家園的壓力,寶佳最後一席董事都沒選上,台新大獲全勝,在丟掉彰銀後,吳東亮終於打了場勝仗,一吐長年怨氣。

命運多舛,淬鍊出吳東亮打經營權大戰的本領,底下的人久經沙場,也成了沙場老將。因此,在台新金與財政部達成協議,將彰銀股權賣出後,桎梏已除的他,立刻直指新光金,和新光金大股東洪士琪結盟,並號召廣大民心思變的小股東支持,勢如破竹拿下經營權。

爭議彷彿是吳東亮的養分,讓他越挫越勇;購併時,儘管資源有限,他也總能找到最合適的槓桿支點,以小搏大。

如今,台新金與新光金的股東會已雙雙通過合併案,一心想擦亮家族招牌的吳東亮,只差最後一步,球現在正捏在金管會手裡,一旦批准,「台新新光金控」將躍升為台灣第四大金控集團,吳火獅家族的光芒更勝從前。

這是現年74歲的吳東亮最關鍵的戰役,也可能是驍勇善戰的他,在購併舞台上最後一舞。無論新新併的結局為何,「金融梟雄」都將成為詮釋吳東亮的最佳註腳。

吳東亮

出生:1950年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企業管理碩士
經歷:新光合成纖維公司總經理、新光電腦公司董事長
現職:台新金控董事長

延伸閱讀:為什麼台新新光都同意合併,中信金還可以出手搶親?
千禧世代帶頭掃貨!去好市多買黃金變美國全民運動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原標題:新新併就差最後一哩路!74歲金融梟雄吳東亮,這次能擦亮家族金字招牌?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