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開花結果的新經濟,都得等上10年……」
「每一個開花結果的新經濟,都得等上10年……」
2000.09.01 | Google

「我並不認為他們做錯了甚麼,而是,他們也沒有做對任何事!」針對當前許多網路公司的困境,杜拉克這樣認為。杜拉克指出,光靠把自己的公司和.com沾上邊,就能獲得大筆資金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許多的新創網路公司追根究底,根本不是在「開創一門生意」,而只是在「進行股票交易的賭注」。許多的創業計劃,為的都只是掛牌上市或是被併購,而不是真的要做生意。杜拉克不諱言地指出,很多時候,這些都只是反映了當代工作者的貪婪。

**現金流量

**
針對網路公司遲遲未能獲利的爭議,杜拉克也提出獨特的見解。杜拉克認為,像網際網路這樣的新產業,任何網路公司承諾要在5年內獲利,都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如果開張18個月,卻仍無法創造出任何現金流量(cash flow),這就根本不是在作一門生意了。新創的網路公司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利,這是可以接受的。亞馬遜書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杜拉克認為,亞馬遜的狀況並不讓人擔心。
部分網路公司會強調要先建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位置(mind-share),再想辦法轉化成可以獲利的市場佔有率 (market share)。杜拉克認為,這樣做也未嘗不可,但是任何公司總要有現金流量,才能餵養建立消費者認知期間的資金需求。搶佔消費者認知的做法並不新鮮,早在1920年代的汽車工業熱潮中,就有類似的做法,只是當時沒有"mind-share"這個說法。

**新經濟模式

**
透過對產業史的慎密考察,杜拉克認為,從對一個產業的狂熱投入,到成為一門真正的生意,一般來說要花上10年的時間。當代經濟史上第1次的大狂熱是發生在鐵路。英國的鐵路狂熱出現在1830年代,到了1840年代初期,身先士卒的第一批鐵路公司就紛紛倒閉了。從那時候開始,人們對鐵路的投資就變得較為謹慎了。美國的鐵路狂熱則發生在1860年代,但是鐵路事業真正開始獲利,則是在南北戰爭之後的事了。
杜拉克認為,新經濟產業同樣要花上10年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不管是哪一種新產業,花出去的錢都得想辦法賺回來。如果一家公司沒有現金流量,就得靠更大的資本投入。而如果企業的顧客認知度無法轉換為市場佔有率,企業就必須靠股市,而非營運的獲利來生存。「這是非常、非常危險的事,即使是最輕微景氣反轉,也會造成你的傷害,」杜拉克提出警告。

**新舊產業的e化

**
「包括我自己在內,也經常低估了傳統產業接受電子商務,並成為實際領導者的能耐,」杜拉克認為。杜拉克舉例,4年前他曾經提醒一家世界數一數二的大汽車公司,應該要走向網路。當時這家公司認為杜拉克的建議極其瘋狂,但是現在這家公司卻聯合其他幾家汽車公司,透過網路成立集體採購零組件的交易平台。接著這家公司還將成立全球性的汽車拍賣市場,而且動作積極。
網路公司的成功之道,是否有別於傳統企業?杜拉克認為,這並非他現在所能回答的問題。
杜拉克指出,股票市場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是,股票的價值反映了對未來的期望。過去的經驗證明,情況的確是如此。網路狂熱也反映了相同的模式-股價是奠基於對未來資本利得的預期。當負債縮減,對未來獲利的預期就變得更加重要,這對已有相當基礎的公司而言(但不必然是大型企業)是很有利的,因為他們的資金成本比較低。但是如果資金成本是以股票資本利得的期望值來衡量,如果這個期望值是往下走的,事實上資金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投資者用截然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公司是必要的,」杜拉克說。

**知識經濟

**
網路讓許多創業家一夜致富,網路股的崩盤卻讓更多人致富夢醒。向來視野深遠、觀點獨特的杜拉克則認為,事實上,網路對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教育的影響,遠大於營利事業。人類最基本的資源─腦力的成本快速飛漲,擁有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變得異常昂貴,即使他們不依附在任何公司,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賺大錢,不用去管企業提供什麼樣的股票選擇權。
網路在高等教育上的影響力,毫無疑問大於商業。這是歷史上的第1次,擁有知識的工作者,要比雇用他們的組織生存得久。現在的工作者必須擁有大量的知識,而且是非常專門的知識。因此高等教育的重心,已由青年人的教育,轉為成人的「持續」教育。這種對「活到老學到老」的教育需求,將會影響企業組織的架構。「現在我們所見的組織型態已有120年的歷史,卻很難再存活下一個25年。法律和財務面不會有大改變,結構和經濟面就不行了,」杜拉克預言。
原因在於,杜拉克指出,現今的企業,是由層層管理所架構而成的,多數的管理層是資訊的轉接站,就像其他的轉接站,是非常脆弱的,因為在資訊的轉接過程中,資訊經常被減半。
未來的企業,不需要這麼多的管理層級,而傳遞資訊的人,則必須非常聰明。但是眾所皆知的是,「知識」汰舊的速度非常快,未來的30年,專業的成人教育將會是最大的產業,但是形式則會大大的不同於以往。5年內,多數的高階管理課程,都會在網路上進行。「網路兼具課堂與書本的優勢,看書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翻到任何一頁閱讀,但是在課堂上就不行,課堂提供的是現場感,而在網路上,兩種都有,」杜拉克認為。

**電子商務的物流

**
杜拉克認為,預測電子商務未來,現在還不是時候。沒有人可以預知,一個新的配銷通路會如何改變既有配銷體系,而顧客的價值又將如何改變。但是即使電子商務只佔了整體消費性市場的一小部分,仍舊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迫使現有的配銷體系採取根本的變革。
杜拉克預言,電子商務可能出現的模式,會是用網路來銷售,但是用實體的據點來配送。他指出,電子商務最重要在於解決遞送的問題。這種模式,在日本發展得最為快速。日本的伊藤羊華堂擁有日本的7-Eleven經營權,或許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7-Eleven 在日本有1萬家門市,讓供應商可以用網路販賣商品,再讓顧客到鄰近的門市取貨。在日本的7-Eleven,線上選購的產品已佔門市銷售的40%。7-Eleven只獲得一小部份的佣金,但實際上7-Eleven付出的成本有限。目前台灣的便利商店,也開始提供相同的服務。物流問題,仍是電子商務最重要的關鍵。
杜拉克同時也指出,遞送必須考慮地區性。書籍,是最容易解決物流問題的產品,如果從價值與重量的比值來看,大概只有鑽石的運送成本是低於書籍的。書籍還有不會腐壞、運送便利的優點。在全世界,寄書的費用通常也都會有特殊的優惠,從其他地方得到補貼,以美國為例,郵局收取的費用大概只有郵寄成本的四分之一。「書本沒問題,賣農業用的牽引機就沒那麼容易了,而會腐壞的產品,則是完全無望的,」杜拉克認為。

**價值鏈的重心移轉

**
電子商務另外一個影響深遠的變革是,這是第1次製造、銷售與遞送被完全獨立開來,掌握價值鏈中最重要環節的,也是50年來第1次交到「通路」手中。這將會進一步加速許多的重要變革。未來有多少製造廠可以存活?杜拉克認為,「可能不多!」。到目前為止,通路商擁有無上權威。許多通路商已經有了品牌,但是只有少數幾家有品牌的大型製造商,能在消費市場站穩腳步。
在其他領域,包括產品的設計、製造、行銷與服務,都將成為獨立的事業。這些部門或許會有共同的財務來源,但是運作則是完全獨立的。杜拉克舉福特汽車為例,福特一般會被認為是製造業,但是福特本身並不製造任何東西,而只是負責組裝。這對過去大量生產的概念,是很大的一個突破。
「電子商務所帶來的變革,是既深遠、又漫長、且複雜的,我們仍只是在起點,試圖了解電子商務的真正意涵,」杜拉克認為。

關鍵字: #Google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