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能源政策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在全球加速邁向淨零碳排的背景下,台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政府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而這意味著需要在未來幾十年大幅調整目前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的能源結構。
然而,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並不容易,如何平衡減碳排、電力供應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以及到底「核能」要不要作為淨零路徑上的重要能源之一,是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
能源轉型進度落後,2050淨零碳排落空?
目前,台灣的能源結構高度依賴進口燃料。根據2022年的數據,台灣的發電結構主要來自燃氣(46.1%)、燃煤(30%)、再生能源(8.8%)和核能(10.4%)。
這意味著超過95%的能源依賴國外進口,不僅使電價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也讓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變得尤為突出。進口燃料的高度依賴性,讓台灣在面對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不穩定時,顯得格外脆弱。
此外,隨著國際社會對減碳的要求日益加強,台灣的高碳排放問題成為其在國際舞台上急需解決的課題,台灣雖然在推動能源轉型,但目前的進展速度遠不足以支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
許多專家表示,這種結構性問題其實暴露了台灣能源政策長期缺乏前瞻性規劃的困境,過於依賴進口的能源策略,固然在短期內滿足了經濟發展的需求,但卻未能真正應對未來的挑戰。
當前台灣需要的不僅僅是調整能源比例,更需要重新審視整體的能源戰略,例如大幅提升再生能源比例,加速儲能技術的發展,甚至重新考慮核能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定位。
這些改變將需要政策制定者有更強的執行力與魄力,同時也需要全社會對能源轉型目標有更清晰的共識。繼續停留在現狀,只會讓台灣在面對全球能源競爭時更加被動,也無法在國際氣候行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核能有機會重返台灣能源舞台?
既然談到核能,作為一種穩定且低碳的基載電力來源,曾在台灣的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2011年福島核災後,台灣社會對核能的恐懼加劇,最終導致2018年通過了「非核家園」的政策,承諾逐步關閉核電廠,並不再發展新的核能設施。
隨著碳排放壓力的增加以及再生能源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核能是否應該重新成為台灣能源政策的核心,默默地又成為台灣的選項之一。
從媒體對「非核家園」報導的頻率和關鍵字來看,對比幾年前的輿論篇幅,核能在近一年似乎有被「洗白」的趨勢,至少那些強烈帶有負面風向的報導,或是受「鼓勵」與「補助」而舉辦的各種反核活動……已經不再那麼多。
核能的支持者認為,核能具有無可比擬的穩定性和低碳排放優勢,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核能每千瓦時的發電成本約為1.3-1.8新台幣,遠低於燃氣和燃煤等傳統能源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核能可以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這對於高度依賴製造業且電力需求不斷增長的台灣至關重要。
仔細觀察目前政府對核能的論述,不難發現已逐步在調整,強調並非要「反核能」,而是反對「不安全的核電站」,言下之意,只要核電廠能確保安全無虞,則核能當然可以是台灣的能源來源之一。
或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也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的童子賢先生,多次在不同的公開與非公開場合,提出了「2030,3,3,4」的能源構想。
童子賢喊核能30%,有可能?
全球核能正迎來「復興時刻」,許多國家如法國、日本都重新擁抱核能,視其為應對氣候變遷和能源安全挑戰的解決方案。台灣也面臨著類似的考驗:如何平衡社會對核能的疑慮並推進相關技術的應用,是政府必須謹慎處理的議題。
按照童子賢的建議,到2030年,台灣的能源組合應該達到30%來自核能,30%來自再生能源,40%來自化石燃料,這一構想旨在短期內實現穩定供電的同時,逐步推動低碳轉型,卻也與過去非核家園的主軸顯然不同。
這一構想的實施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核能的社會接受度問題,儘管核能具有技術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優勢,但台灣社會過往對核能的恐懼情緒依然強烈,只不過這種情緒是被輿論操作出來的,抑或是真實反映人民的內心想法,仍有待觀察。
其次,再生能源的發展面臨土地使用和技術突破的限制,畢竟台灣地狹人稠,開發太陽能和(陸域)風能設施皆需要大量的土地,而現有的儲能技術尚不足以解決再生能源供電的不穩定性問題,政策法規與雜亂的地方派系,更是時常被外資所詬病。
而單單就將核能比率提升至30%,雖在技術上來說不難達標,但能否跨越社會接受度這一難題,尚未可知。
筆者認為,若政府欲重啟核能,必須加強透明溝通與風險管理,讓民眾真正理解核能的必要性與安全性,否則政策推行勢必困難重重,且還先別說要怎麼「圓」過去積極反核的論述,勢必又是另一場輿論的攻防戰。
總結來說,台灣在邁向淨零碳排放的過程中,必須在穩定電力供應與低碳轉型之間尋求最佳平衡。核能作為低碳且穩定的基載電力來源,在能源轉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力。
美國力推SMR商業化,台灣可借鏡
美國近年來在核能領域的積極布局為台灣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舉例來說,美國政府大力推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商業化,這種新型核能技術以其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建設成本以及靈活的佈局方式,成為未來能源結構的重要支柱。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SMR項目已獲得超過15億美元的資助,並計劃於2030年前投入實際運行。
除此之外,不少能源專家也建議儲能技術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台灣應將核能與再生能源相結合,利用儲能技術解決再生能源供應的間歇性問題,形成更穩定的能源供應系統,方有可能落實淨零目標。
最後,在政策制定上,政府需要明確中長期核能與再生能源的角色分工,同時制定誘因機制,吸引民間資本投入相關基礎建設,只有如此,台灣才能在減碳目標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並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站穩腳步。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