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陽高照的7月天,是電子股的慘澹夏日,股價重挫者比比皆是。剛在7月10號除權的敦陽科技則表現相對平穩,穩居「軟體」類股的股王寶座。
用去年最流行的軟體、網路或是通路概念來理解敦陽科技,大概都不能算錯,但卻也只對了「15%」(各別占營收的比例)。「準確地來說,敦陽做的是系統整合的工作,」敦陽科技的總經理梁修宗指出。
也只有從「系統整合」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敦陽的競爭力之源。代理昇陽、IBM等國際知名品牌的工作站、伺服器等硬體的銷售,約佔敦陽營收的四成。光靠代理「中間商」角色,顯然不足以讓敦陽在過去三年維持24%以上的毛利率,在競爭激烈的系統整合領域中,連續三年創造每股盈餘都在5元以上的佳績。
梁修宗認為,外國的製造原廠(指昇陽、IBM等大廠)固然具備了掌握產品的優勢,但是在單一產品的強勢地位(不管是伺服器、工作站、網路或是電腦軟硬體產品),卻無法提供為顧客解決問題的整體方案(total solution)。
「能夠從顧客的角度來想問題,才是敦陽真正的競爭力所在,」梁修宗認為。梁修宗舉例,日前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廠爆發了員工離職時,運用網路盜取公司資料的事件。針對此,園區的半導體廠便委託敦陽開發過濾網路資料的軟體,以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後來這套軟體,陸陸續續有園區的20家廠商採用。整個新竹科學園區三百多家廠商,近半數是敦陽的客戶。
**上櫃帶來新契機
**
在資訊軟體、服務產業,人才的取得顯然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在過去,外商公司的企業名聲響亮、薪水高,科學園區以製造為基礎的大廠則以股票紅利吸引人才,敦陽在這一方面就處於相對的劣勢。今年1月間,敦陽股票上櫃,對敦陽的人才招募,便有著莫大的助益。
今年上半年敦陽股價一度高達550元,以敦陽發放了3000多張的員工紅利配股計算(當時員工兩百多人),市值超過15億元,平均每人的股票紅利超過500萬元。
但是敦陽的高股價,同時也反映了市場上投資人對敦陽未來高成長力的預期。梁修宗觀察,一般的企業到了一定的規模以後,如果策略方向正確、管理良好,每年或許可以有20%的成長率。「但是如果每年要有50%以上的成長,就不能只是沿用老方法,而必須要有所變革,」梁修宗說。
為了求變,敦陽成立了新的部門,專門搜尋、辨認新的產品機會,像網路下單軟體等等;新興產業的浮現,像是行動電話、固網等行業,敦陽同樣即時趕上了商機,讓台北地區的業務直追新竹;既有的客戶紛紛進軍大陸,敦陽也將在今年成立上海的分公司,就近服務客戶。
敦陽今年前6個月累積營收22.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9.6%,稅前盈餘4.8億元,則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31%,達成全年目標的87%,EPS高達5.75元,調高財測目標已是勢在必行。
最近多家媒體及投資機構的分析指出,敦陽今年營收與獲利大幅成長的關鍵在於南科的動工,新廠的設備需求大增所致。梁修宗表示,事實上現階段南科對敦陽的營收貢獻仍相當有限,成長的關鍵在於敦陽的策略面佈局更完整,產品線更為寬廣,因此成長的續航力,不至於會因為單一的業務來源而有劇烈的起伏。但是梁修宗也指出,每年50%的成長率,對敦陽而言的確是艱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