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拜訪新絲路網路,兩位工程師笑著對我說:「我有看你在數位時代寫姊姊弟弟的故事喔」。「姊姊弟弟的故事」,也就是我在四月號專欄所寫的「Dot com太多,dot org太少」。這篇文章隨後還引起詹宏志先生回應。
我在數位時代發表的文章中,毫無疑問,「Dot com太多,dot org太少」引起的迴響最大。
這篇文章擁有較強烈的穿透力量,關鍵其實在於背後有個好故事。故事中的弟弟是非營利組織的成員,姊姊是商業網站的要角。弟弟的網路能力比姊姊強,能說會寫還有個人網站,可是為什麼姊姊可以賺更多錢、還能在寬廣的住宅召開充斥著網路新貴的雞尾酒會?只因為姊姊投入有股票選擇權的網路公司,而弟弟選擇服務社會。
這是來自AlterNet的故事,朋友轉寄給我,我濃縮成三百字放在文章開頭。飄洋過海來到台灣,以原作者看不懂的中文改寫一次,故事仍能滲透人心。對社會貢獻大但被嘲諷的dot org小子、一心求利也享受富貴的dot com姊姊,簡化的架構,雖然失真卻也符合社會現實。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網路新貴」的暴發心態,在故事中清楚浮現。故事簡單易懂,而且可以讓許多人在故事中投射出自己的角色,產生共鳴或焦慮。
**「說故事能力」加強了網路感染力
**
類似的狀況發生在五月中,反核遊行之前,網路上出現一封「那一年,我們因反核而並肩相聚」的電子信,用感性的文筆寫著:「那一年,紮著馬尾的你,走在遊行隊伍前方,島嶼炙熱的春陽照在你年輕的臉上。抱著一疊傳單,你神情開朗地向路旁的民眾散發。手腕上綁著一條白色的手帕,你不時快速地用它抹去鼻尖上細細的汗珠,紅紅的臉頰閃著青春的光,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對的事……」
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很多朋友把這篇文章轉給我,雖然有點濫情,但也讓我覺得不去遊行不行。」一位關心學社運多年的媒體記者說,證明社會運動故事化的感染力。
過去,台灣的社會改革團體,並不重視「說故事的能力」。大眾媒體有版面空間的限制,很難有機會讓社運團體鋪陳一個完整的故事。社運工作者自己撰寫的文章,除了副刊偶爾會應景地刊登外,根本沒有機會傳播給大眾。沒有通路,社運工作者自然就沒有動機在繁忙的工作中再抽出時間「寫故事」。
但網路出現後,鬆動了平面媒體的霸權。「南方」身先士卒,藉由各種不同的網際通路,目前已能將社運界的文章送到十萬讀者的電子信箱。繼起的「人本電子報」、「同位素」、「小電影主義」等人文媒體,也已經有三、四萬訂閱量。如果有好的企劃案,加上社運團體累積的聲望和人脈,許多商業網站願意提供免費的宣傳和頻寬,以提昇自己的企業形象。好看的文章,讀者還會不斷forward給朋友,這種比病毒還可怕的行銷方式,威力強大到傳統社運界難以想像。
網路讓我們有接觸到大眾的機會,速度快到我們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對社運界而言,現在不缺低成本、高效率的網路通路,缺的反倒是「說故事的能力」。新而大量的網路群眾,代表著新的通路和新的捐款來源、代表著下一世代社會改革的希望。如果「沒有人力寫故事」是個大問題,何不到網路上尋找願意寫故事的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