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爆出曾在遊戲節目《百戰百勝》擔任傻魔王的「豪哥」許家豪,所經營的健身房「300壯士」結束營業,在此之前,位於大安區「59Fitness客制化運動空間」也已辦理解散登記,同業中充斥著一種聲音:經營健身房就是邁向賠錢倒閉。但,真的是這樣嗎?
這幾天健身圈熱議的事件,大概就是知名的健身房倒閉,品牌知名、經營者也知名,最終還是走向倒閉,然後沒意外應該又是消費者求償無門的劇本⋯⋯。
我的本業是健身房,每年幾乎都會有一個典型的倒閉案例發生。在最早的前三年,每有同業倒閉,我就會試著去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再回頭檢視自己的體質是否過關,有沒有同樣的風險?
同業幾乎也充斥著一個聲音:健身房多店就是高風險,經營健身房就是邁向賠錢倒閉。
大部分健身房倒閉主要原因依然是不脫那幾個(淺談就好,不深論):
原因一:財務掌控不足
了解工作室財務狀況,是身為老闆必備的功課,然而卻很少人每個月有在看財務三表(資產負債表、綜合損益表、現金流量表)。
預收款、當月執行、服務毛利占比、損益兩平的營收死線、當月稅後淨利額、應收款、應付款⋯⋯能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風控基本上就有控在手裡。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狀況都是只看營收(預收)、月業績或是帳上現金⋯⋯。
原因二:團隊疏於管理
人的數據會反映出他的工作狀態(偷課、準備離職、能力不足)。這些數據的收集,以及主管應採取的行動,經營方是否已有建立好的方針與措施、主管有沒有能量作相對應的培訓賦能?
各崗位的分工與職掌也要清楚,當教練就是服務好學生,行銷、營運、行政的工作由專職的部門去做,管理則由店長去執行。各司其職,工作單純也容易找到成就感。
常出狀況的,大部分是沒有制度或是朝令夕改。當一線教練感到在公司沒有保障時,輕則該員自行離退,重則對會員或學生揭露對公司或品牌的負面看法,最糟的是,一人影響全部同事與會員,造成大批退費,若再加上挪用預收款⋯⋯沒錢可退,乾脆倒閉。
原因三:錯誤的成本結構模型
工作室教練的抽成一般大概落40~60%,抽成高並非倒閉主因,錯誤的成本結構才是——尤其是把預收款當作獎金發出去,就犯了超可怕的錯誤之一。
經營健身工作室是正常生意,沒有暴利但也沒到沒賺錢。一般來說,稅後20%上下的利潤應該不難——做不到的先別噴,免費診斷一下,要嘛是你應該做到的營收太低,要嘛你的固定成本太高,或是你的變動成本比例是錯誤的,最好趕快調整過來(還有記得不要把預收款當實際營收)。
常出狀況的,是想透過提出更高抽成以激勵一線教練,或將原本業績很好的店長提拔為區域主管,從利潤中心調到成本中心負責營運——給了超額的高薪,卻做不出應有的人效。
此時若沒掌握好財務(上述第一點),等發現不對勁時(每月損益赤字),帳上現金已經快見底,匆促降薪或職務調整,再造成第二點的集體退費⋯⋯就有可能發生直接倒閉的情況。
除了避免犯以上錯誤,也有一些積極的經營做法提供參考:
1. 規模化降低成本
降低展店的成本,方法有很多。例如算好年度的展店目標、器材設備一次採購 ,作採購談判、裝潢改自行發包、培養長期合作工班,給量壓價談票期⋯⋯等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
我最瘋狂的時候連工程料都自己進,光這個能擠出超多價差回饋給新店,大幅加快回本速度。
其他還有店型、商圈的選擇,這種一簽約定生死的部分還有太多魔鬼細節了,而這些都能讓經營者大大降低成本。
2. 數據、數據、數據,掌握數據等於掌握全局
孫子兵法一直叫你多算,都在商場拚搏了,怎麼能討厭數學?
單一個進店人流的成本、客戶終身價值,全台健身工作室老闆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更不用說點擊率、預約率、報到率、成交率、擴散率、續約率、銷課頻率、廣告費用占比等等的。
數據不好的,調整方案、調整渠道、調整活動、調整培訓、調整新的方法,去把數據優化,這點我認為真的很少有同業在做了。
3.照著制度走,不要考驗人性
最後,該開發票的要開發票,正職的給勞健保,承攬的簽好合約按合約精神走。
規模一大,不要想考驗人性或相信感情,小小的人少都還經得起考驗,規模大了,你只能夠相信制度與數據。
也唯有這兩個要素,才能讓那麼多個性迥異的人聚在一起,照制度來好好工作。
本文授權轉載自應惠帆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