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愚人節,華碩旗下電競品牌ROG(Republic of Gamers)在社群平台上釋出一支神秘影片,畫面中快速閃過一台ROG Ally和微軟XBOX的合體輪廓,瞬間引爆玩家社群的猜測與討論。
還沒有公佈解答,但這不是ROG第一次準備「愚人節驚喜」。2023年,華碩同樣選在這天首次亮相掌機產品ROG Ally,甚至多數人都以為這是個玩笑,畢竟當時市場上唯二的掌機產品,是任天堂(Nintendo)Switch以及Valve推出的Steam Deck,2家都是坐擁遊戲軟體和平台的巨擘,華碩以硬體品牌廠之姿闖入賽道,面臨的戰役困難度極高。
出乎意料的是,ROG Ally不僅如期上市,還一度賣到大缺貨,2024年更快速推出規格升級的高階版ROG Ally X,全系列銷量年比成長370%。
「我們要成為電競掌機市場龍頭。」華碩共同執行長胡書賓在2024年5月的法說會上首度喊出目標,期待ROG Ally系列未來每季貢獻新台幣50~100億元營收。華碩至今並未公布實際銷量成績,但若以單機平均售價699美元計算,達成這個目標等同每季出貨量達20到45萬台,全年可望突破百萬台規模。
不難看出華碩對掌機產品線信心滿滿,不只是第一家純硬體廠闖進掌機市場,推出的產品也是首款搭載Windows開放系統的掌機。華碩憑什麼做破局者?
蹲5年馬步,孵市場首款Windows掌機
「我們絕對不是被雷打到才突然想做掌機的,蹲馬步蹲了好多年。」華碩消費性筆電全球行銷處長傅星翔笑著說。
所謂的馬步,其實從2018年就開始蹲了。當時ROG品牌已經是電競市場響亮的名號,甚至連續4年拿下全球電競螢幕全球市佔第一,華碩觀察到市場對於也開始思考電競市場的下一步:是否能推出一款「行動性更高」的電競裝置?
於是他們設計出一款電競平板Mothership,顧名思義像是一艘「電競航空母艦」,多合一的「變形金剛」,後面有能立起的腳架,也可以平放在桌上或捧在手上玩遊戲,外接鍵盤滑鼠後,又是一台電腦,新奇的造型和定位引起市場討論熱度。
不過這是一款實驗意味濃厚的產品,傅星翔指著角落的Mothership分享,以當年的技術,還無法讓這款產品輕薄化,17.3吋的螢幕、3公斤的重量,加上價格高達10萬元,讓這款產品只停留在新奇酷品的定位。
不過這段經驗對華碩來說,是一次重要的研發傳承,從那之後,團隊便持續在「輕量化、高效能、可攜性」的平衡上磨練功夫,後續推出的ROG Phone系列電競手機,也讓華碩進一步掌握高效散熱、強勁效能塞進小型設備的技術,為如今的掌機做好技術上的準備。
因此,當2023年「最後一塊拼圖」,AMD針對掌機設計的專屬晶片問世時,華碩義無反顧投入這片藍海,「我們看到了技術的奇異點。」傅星翔表示,這讓一台真正具備PC級效能、又能握在手上的掌機成為可能。
華碩以硬體廠之姿,迎戰軟體稱霸的市場
ROG Ally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它是首款搭載Windows系統的掌機,打破了當時掌機市場封閉平台為王的局面。
這是關鍵的一步棋,因為華碩不像當時盤據掌機市場的任天堂、Valve,並沒有自家遊戲軟體或平台資源,因此華碩決定直接向微軟提案合作,把介面打造成Windows「掌上型電腦」,等於把所有Windows上能夠運行的遊戲,都放進Ally中,支援Xbox Game Pass、Steam、EA App、Epic Games等多種平台。上線的第一天,就提供玩家巨量的遊戲選擇。
這類型產品的問世,算是開闢掌機新賽道,「介面像PC的掌機」對PC廠來說是絕佳的機會。在2024年CES大展,就已經成了聯想、微星等多家PC品牌發表首款掌機的秀場。
至於華碩,也在不到一年就發表新產品Ally X,定位是更高階版本的掌機,電池容量從初代的40Wh提升至80Wh,續航時間幾乎翻倍,同時改善了早期玩家反映的過熱與風扇噪音問題;記憶體也從16GB升級至24GB,更貼近PC級規格,熱賣程度不輸Ally,至今都還有缺貨狀況,連知名Podcast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的主持人,都曾在節目中抱怨自己買不到的煩惱。
傅星翔提到,華碩能夠這麼快推出Ally X,是因為首款一推出,就在社群蒐集大量玩家回饋,力求快速調整感覺可惜的地方,包含電池續航不夠、記憶體容量不夠、甚至使用者對握感和機身重量,玩家都有很多細節建議。華碩團隊迅速整理這些意見並進入開發階段。
「當市場給我們這麼多正面迴響,我們就要趁這個『勢』,盡快優化到最好。」傅星翔說,也因為掌機原型就是團隊最熟悉的PC架構,多年的經驗,讓優化任務可以快速完成。
兩代產品抓出消費者樣貌:熟齡用戶的第二裝置!
有了2代產品探路的經驗,華碩對於掌機市場的輪廓也逐漸明朗。他們發現,這是一個與傳統電競PC用戶截然不同的新市場。
傳統電競玩家多半追求效能極限,而ROG Ally吸引來的,反而是一群尋求「第二裝置」的熟齡族群。尤其34到54歲的玩家比例出乎意料地高,這群人的生活與收入都已穩定,家中早已有桌機或電競筆電,但難以天天坐下來大戰一場,因此特別希望能在通勤、出差,甚至家庭生活的夾縫中,偶爾重溫3A遊戲世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玩家照片募集的活動中,意外收到很多美國卡車司機在駕駛座很開心的照片。」傅星翔分享,這些卡車司機在等待卸貨、載貨的一到兩個小時空檔,因為工作型態長期在外奔波,幾乎沒有坐在電腦前的時間,現在坐在車上打開掌機,一頭就能栽進遊戲世界,重拾體驗。
這些使用場景,似乎是驅動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原因,因為華碩也發現,近半訂單都來自電商平台,和PC產品線強調要「摸到實體機」的消費型態明顯不同,看幾部KOL實測推薦影片,就能有效激發他們購買的動力,因此對掌機產品來說,「網路空戰」是相當關鍵的行銷管道。
今年愚人節釋出的宣傳影片,暗示ROG掌機新品今年仍有機會亮相,也可能與微軟展開更深入的合作。雖然具體細節尚未明朗,但有一點可以確定:ROG Ally已經進入穩定更新的軌道。
「我們很清楚,ROG Ally不能只靠一次成功就自滿。」傅星翔指出,未來ROG掌機將如同ROG筆電與主機板產品線一樣,有節奏、有規律地推出新品,成為一條穩定向前的長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