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再只是科技巨頭的遊戲,而是遍布生活,從企業營運到個人助理,無所不在。台灣的優勢與機會是什麼?如何在美中之爭、AI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3月26日新創社群AAMA創業者共創平台,舉辦「AI新創交流夜,全球AI產業的變革與市場的起點」中,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分享美中在這場AI競爭下觀察到的發展趨勢,以及台灣新創的機會。
簡立峰指出,台灣的硬體製造優勢、地緣政治紅利以及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都為台灣新創提供了絕佳的發展契機。另外,他也提醒台灣新創要「借力使力」,整合自身能力、外部資源和環境優勢,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
簡立峰如何解讀美中AI大戰的角力?
談到近期中國AI模型DeepSeek引發的美中AI競賽,簡立峰分析,這加速了「Affordable AI」(平價AI)的發展。但重點並非單純的低成本或開源,而是「推理模型的驗證」。
以GPT-4o為例,AI已進化到具備常識和挖掘隱藏知識的階段。「有了常識後,教AI的方式不再是餵原始數據,而是高層次的推理規則。這些規則來自人類在商業應用中的經驗,未來將成為AI進化的核心。」簡立峰說。
DeepSeek的出現讓美國意識到不只雲端巨頭能獨佔利潤,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也讓AI發展如今聚焦於推理能力的提升,從「問就答」轉為「想想再回答」,類似人類在搜尋中翻閱多頁後得出更深入結論的能力。
簡立峰將這場AI競賽比喻為1960年代的美蘇太空競賽,促使美國重新思考部署衛星的策略;如今AI崛起也有相似效應。也就是說,這場美中競賽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揭示了平價AI背後的資源分配與全球影響力的博弈。
中國擁有龐大的人才庫、應用環境和成本優勢;美國則握有基礎科學、資本與全球市場。那麼,台灣新創該如何突圍,找到自身定位?
台灣新創的四大趨勢與機會?
簡立峰觀察,目前有幾大趨勢,AI正從訓練轉向推論模型、代理人(Agent)改變互動模式、垂直整合深耕領域,以及企業內部AI提升效率,這些轉變將重塑全球科技格局,也為台灣帶來新機遇,而台灣新創應把握這些機會。
首先,AI產業生態的建立需要晶片、模型和應用程式層層到位。「晶片起來,模型才跑得起來,模型跑得起來,應用程式才起來。」簡立峰觀察,受到深度學習模型的影響,科技巨頭們正將資源從雲端轉向邊緣運算。
這也意味著,AI PC和AI手機的發展將會加快,台灣的硬體產業迎來新的機會。簡立峰也提到與機器人結合的Physical AI將是未來另一個龐大的機會,雖然還需要時間發展,但值得密切關注。
此外,隨著任務型AI代理的退潮,客製化特定領域的AI模型,結合工作流程和企業系統也將成為主流趨勢,特別是AI在垂直領域的應用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電商、法律、會計、金融等垂直應用已開始收錢,台灣新創若能引入或開發垂直系統,就能搶佔先機。」簡立峰指出,未來,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將改變人與軟體的互動方式,如何掌握不同應用場境下使用者的需求,也是新創可以嘗試的方向,能藉此開發更多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AI代理。
另外,簡立峰也指出,台灣的超高齡社會其實蘊藏著龐大的商機。他認為,比起鎖定年輕人或嬰兒市場,銀髮族健康照護的缺工問題,正是台灣新創可以發揮創意、創造商機的地方。
借力使力:台灣新創的致勝策略
不過,現在雖然是發展AI的最佳時機,但台灣的地緣位置卻是一大挑戰。但他同時也指出,在AI時代下,地理位置早已不是障礙,關鍵還是在於調整心態。然而,對於缺乏資金和算力的台灣新創來說,該如何善用台灣的優勢,如何找到應用場景、驗證商業模式呢?
「借力使力。」簡立峰強調,「在AI環境下,要打破市場人才的邊界,你才能夠贏。」當語言不再是障礙,文化的差異和經驗的積累將成為新的競爭關鍵。具體來說,台灣新創,有3個致勝策略。
首先,是借自己之力。「你有沒有能力打破市場跟人才?新創必須了解自身能力,強化學習能力。」簡立峰指出。
在有足夠能力後,第二個重點是借成熟企業之力,取得實際的商業場景。透過與擁有資源和市場的成熟企業合作,新創可以更快速地驗證產品、獲取客戶,並迭代技術。
最後,則是借美中冷戰之力與日本優勢。台灣新創需要善用地緣政治紅利,以及在日本人眼中台灣人才的優勢。簡立峰解釋,台灣人才的語言能力,能有效連結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創新。但他也提醒,若只著眼於台灣島內市場,將會錯失良機。
「以台積電之名,成就世界的台灣。」 簡立峰如此強調。他指出,在美中分流下,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必須做出策略選擇。台積電不僅是硬體支柱,其國際影響力更是台灣新創得以借重的重要資源。因此,新創應借力台灣的硬體生態,整合人才與執行力、外部資源和環境優勢,並善用企業和科技巨頭的資源、場景與通路,進而走向世界。
「企業有算力、場景跟資金,站在企業的肩膀上,彼此相互幫助才有機會拓展到海外市場。」這位AAMA回任率最高的導師,點明了台灣新創發展的關鍵。
AAMA台北搖籃計劃是個公益性創業服務計劃,旨在培育台灣具指標性的新世代創業家。每年邀請12位成功創業家和高階經理人擔任導師,並甄選20位極具潛力的成長期創業家,提供為期2年的創業輔導,連結跨世代經驗和資源。第14期計劃將於4月1日開放招募,導師陣容包括美國Taboola產品開發及研發副總裁俞寧寧、Appi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丁菱娟等多位業界翹楚,將為團隊提供專業指導,協助新創在創業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作者為賴冠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