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的e 時代
西門町的e 時代
2000.06.01 | 科技

週末午後的西門町:熱舞、變裝、滑板車,青少年恣意展現他們的青春活力,一旁觀看的老伯伯,安靜眼底下,不經意露出幾抹浮動的情緒;如潮水般來去的電影人潮,是這裡的另一種規律。捷運與徒步區計畫完工後,西門町商圈不僅除袪灰濛的色彩,開始綻放光芒,在講求虛擬與真實結合的網路時代,這個流行文化的代表商圈,也將在網路世界現身,大聲說出「西門町就要E起來了!」

**這是西門町

**
一出捷運西門站,高12尺、直徑五公尺的光塔地標,歡迎各方民眾的到來,兩邊則是門面明亮的流行服飾店。高壓混凝土磚及花崗岩鋪面的徒步區,民眾不用再擔心亂闖的汽機車,壞了逛街的心情。以萬國百貨為中心的三角地帶,多的是捧著一碗「阿宗麵線」或珍珠奶茶的民眾,或站或坐,隨意看著露天廣場內的表演,獅子林百貨外與電影街旁,酷炫裝扮的青少年們,展現這裡特有的美學觀。
「我希望西門町成為一個市民散步、休閒的好地方」西門町徒步管理委員會主委高文峰表示,過去有一陣子,人們對西門町印象,不外乎色情、髒亂與犯罪,雖然在民國七十九年時,就曾經推動過改造計劃,但因為硬體設計不當,加上軟體不足,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讓西門町更加頹廢。
有了前一次的失敗經驗,去年開始著手的改造計劃,顯得勢在必得。以武昌路與峨嵋街為主幹的區域中,設置了二座露天廣場、一百五十六座意象燈柱、十二座牌樓、二百五十面活動布旗,加上休閒座椅及綠化植栽,休閒氣息取代了髒亂的陋息,西門町再度聚集起眾人的目光。

**走過風華歲月

**
清光緒年間(西元1885年)臺北府落成,巡撫劉銘傳在臺北城內建造了五座城門,西門是其中一座。1896年,「東京亭」戲院進駐,開啟西門町繁華的一頁。自1922年起,這塊大致在康定路以東、中華路以西、成都路以北、及漢口街以南的區域,便一直是台北的娛樂商業重鎮。民國五十年,八連棟的中華商場竣工,為西門町帶來空前的繁榮,光是戲院,前前後後就達三十七座,咖啡廳、舞廳、委託行更是到處林立。然而,民國八十年起,隨著都市化進展,鐵路地下化及捷運工程動工、中華商場拆除,東區副都心興起,西門町這個不夜之城,燈火依舊通明,但銳氣盡褪。
「小時候跟著父母去看日本電影的印象,一直是心裡最溫暖的記憶」,輔大法律系畢業的高文峰,從小就在西門町生活,看盡西門町的起起落落,對西門町有著難以言喻的深厚情感。他捨棄法官、律師之路,在電影街旁,承續已三十多年的家業「三吉外賣」,販售雞腿、魯味等食品,並擔任「西門町徒步區管理委員會」主委,全力推動西門町的重生。

**讓西門町E起來

**
「西門町需要的是一種流行與懷舊並存的格調,走對了第一步,後續就容易多了。」高文峰說,當初在推動改造時,還曾經遭到恐嚇,然而,當成果慢慢顯現候,店家也從觀望變為主動配合。實體的環境改善的成果,反映在實際的數目上,高文峰自己的小店,在週末的生意好時候,曾一天賣出一千隻烤雞腿,而整個西門町區域,一個月的營業額,由改造前的二十億跳升至四十億,進出人次也從前年的十萬人,增加到一天近二十萬人的規模。
實體建設的完成,帶來龐大的消費族群及驚人的消費力,間接也促使建置虛擬商圈的腳步。負責管理規劃西門町徒步區的易展顧問公司,是西門町E計劃的重要推手。早在民國八十六年,易展曾經試圖將虛擬商圈的概念,導入台中「精明一街」商圈,然而,在當時各項條件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徒留一個介紹型的網頁。「Internet與商圈的結合是最快掌握電子商務市場的方式,因為已經有了一個很明確的Buyer group在那裡」,易展顧問公司電子商務部的蔡國文指出,從事電子商務的業者,都知道掌握客群的重要性,但最大的問題也在於不知道客群在哪裡,而實體商圈的優勢,便在於進出人口同質性高,所以可以掌握到相對清楚的客群面貌。總經理楊修詮表示,產業特性明顯的西門町,擁有全國性知名度,加上主要活動族群,又正好是目前網路人口的主力,所以相當適合進行E化的工作。
在楊修詮與蔡國文的構想中,虛擬商圈除了能夠導入商業行為為,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以流行文化為基礎的社群。「我們要做的是主題型的網站」楊修詮指出,「西門町」已經超出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年輕、流形的代名詞,網路的出現,正好能將這樣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

**傳統與新潮兼容

**
店家是商圈形成的最重要的關鍵,因此集合商圈店家上網開店,成了推動虛擬商圈的首要工作。負責執行的怡康資訊總經理徐展政表示,除了替店家建置網站,也將協助店家進行客戶管理、電子報發送及網路整合行銷的工作,例如與店家聯手舉辦「Hello Kitty」、「手機配件」等主題商品特賣會,以加強店家與消費者間的互動,此外也將提供電子商務的機制,讓店家能開拓新客源。目前已有約有近百家的商店加入。
第二個部份是與實體活動的結合。自從整個西門町改頭換面之後,不論職業或非職業,每到週末就有各式表演活動在西門町展開,並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去年歌手李玟的演出,爆滿的群眾,讓四週店家不得不拉下鐵門,暫停生意,以免造成無謂的損失。看多了這樣的場面,易展方面也將在網站中規劃影音區,讓無法到現場的民眾可以同步觀賞。此外,還將配合台北市府公共資訊站的計劃,提供西門町導覽及電子地圖服務。
西門町之所以為西門町,不僅在於這是一個兼具歷史感與流行性的區域,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街頭變裝的少女們表示,在這裡可以不受拘束地盡情表現,自由的空氣,讓她們對這有很深的認同。「抓住Show的感覺」,楊修詮表示,不論是街頭表演或是在此地創業的年輕人,都透過不同的形式展現自我,這正是西門町迷人之處,「社群就是『人』的經營」,因此虛擬商圈中,也將延續相同概念,規劃出流行論壇、作品發表等機制。「創造一個事件型的網站,而不是資訊型的網站。」楊修詮表示,就像商圈有人潮進出一樣,網站也要一直有更新的訊息與活動,才能創造吸引力。

**真的能E起來嗎 ?

**
根據粗略的估計,整個西門町商圈,約有六千個大大小小的店家,看起來的確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市場,但是這樣建立一個虛擬商圈究竟能為店家或消費者帶來什麼好處?徐展政表示,就店家而言,虛擬商圈打破了地域限制,店家與消費者之間可以有更多的接觸,對消費者來說,提供了更多樣的「逛街」樂趣,在實體環境中,為了比較一項產品,可能要走三四條街或忍受店家臉色,現在只要按幾下滑鼠,就輕鬆解決,此外,看中某項商品也不用再千里迢迢地到店面報到。
在萬年大樓開精品店的張寶國表示,資訊上網之後,的確有助於當地以外市場的開拓,他就接到不少來自台中、高雄等地的訂單,每次的消費金額往往高出實體店面,平均都在一千元以上。本身是店家又是管理委員的高文峰表示,在網路的熱潮中,設置虛擬商圈,有助於該地流行形象的建立,此外,透過網站資訊的交流,也能促進對地方的認同感。
但高文峰也指出現實的困難。隨著西門町新風貌的重現,當地店租也水漲船高,二十坪大的店面,一個月租金就要二三十萬,加上電子商務不成熟,對講究現實的店家來說,寧可落伍一點,也不願意每年再多花個三五萬,去搞「錢途」不確定的網路事業,所以他認為,與其說服店家從事電子商務,不如先協助店家將資訊做有效的擴散。他還指出,當地商業競爭激烈,店面替換的速度快,經營權複雜、流動性高,對經營網站的業者來說,也會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成本的疑慮之外,多數店家的電腦能力不強也是事實,經營服飾店的林小姐就明白表示,「不懂,所以沒有興趣」。實體的人潮,也讓店家沒有餘力照顧網站,張寶國說,西門町店家多以販賣流行性商品為主,商品小、類別多、轉換速度快,光是商品資訊的更新,就是一大負擔。
流行性對西門商圈的建立,是優勢也是劣勢,因為高流行,吸引了大批追求流行者的駐足,卻也因此造成店家一窩蜂的追逐熱門商品,幾乎每週都會到西門町報到的青少年表示,根據他們的觀察,西門町許多商品大都來自同一貨源,所以他們自然不會產生非去某家店不可的認同感。就實際販售的經驗張寶國發現,具有特色的收藏類型產品,相對銷售狀況都比較好,也較容易吸引遠地消費者的青睞。高文峰也認為不論是實體或虛擬,商圈內店家如果不能找出自己的特色,將有礙商圈的長期發展。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起點,虛擬商圈所帶來的,應該不只是現實交易行為模式的改變,就像生活在西門町四十多年的高文峰所說的,「讓西門町變成值得回味的地方。」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