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長庚、中國醫、衛福部都在衝AI,5個扭轉醫療產業的趨勢
【觀點】長庚、中國醫、衛福部都在衝AI,5個扭轉醫療產業的趨勢
2025.06.20 |

在2024年,我們看到生成式AI技術已日益成熟,並被廣泛應用,為整體產業帶來關鍵變革,其中亦包括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缺工挑戰的台灣醫療照護領域。

根據Google 2024年的一項聯合調查指出,繁重的醫療行政工作正導致員工過勞、人力短缺,並間接影響了最核心的病患照護品質。

調查顯示在全球,有62%的醫療照護與生命科學領域主管,已將生成式AI整合至營運流程,其中更有74%的主管表示,已至少在一項生成式AI的應用中看到投資回報。

2025年,生成式AI將扮演更核心的角色,協助醫療服務提供者簡化各種行政作業,以更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在這波應用浪潮中,我們看到了5個核心趨勢:多模態AI、AI代理(Agents)、全通路病患體驗、直覺化搜尋以及風險防範,可能會為整個產業帶來變革。

趨勢一:多模態AI,提供更全面的病患健康照護

今年,我們將迎接更多新興的多模態AI解決方案。

多模態AI是什麼?

多模態AI能夠處理來自圖像、影片和文字等多元形式資訊,這項能力在醫療照護領域尤其重要,因為將近90%的醫療數據是以圖像形式存在,包含X光片、掃描圖檔或照片。為了讓醫療專業人員對病患的健康狀況全盤掌握,AI模型必須能夠整合來自醫療影像、病患歷史紀錄和基因資訊等豐富的數據來源,以助醫療人員做出更精準診斷、設計更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並最終助益治療成效。

Google Cloud於2023年與台灣長庚紀念醫院合作,針對乳癌聯手打造超音波輔助偵測AI,以去識別化的超音波影像、乳房X光片和其他生物標記等資料,訓練早期乳癌偵測的AI模型,初期成果就符合臨床期待,可偵測乳房腫塊並預測惡性腫瘤。

國際醫療保健公司拜耳(Bayer)開發中的AI創新平台,透過簡化影像分析和任務自動化,提升診斷效率、減輕醫師的過勞問題並優化病患照護。

趨勢二:AI 代理,在自動化與人工監督間取得平衡

我們預期「AI代理」將在2025年更廣泛地幫助企業自動化處理各種流程,然而對於醫療服務提供者而言,關鍵在於判斷哪些工作流程適合由AI代理處理,又有哪些仍需要人工監督。

臨床相關的工作流程將持續需要人為把關,但減輕醫療人員在後勤端和文書作業上的行政負擔,是我們預期AI代理能發揮價值的優先情境,而在這股浪潮中,台灣醫療院所也積極布局導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Google Cloud合作建構全方位的「AI輔助醫師」,這項亞洲首例的Med-PaLM2醫學中心合作案,透過AI快速產生「客製化癌症治療指引」協助醫護人員查找治療計畫評估資訊,同時也建置了「化療問答集」透過直覺的問答方式,為病患衛教問題提供專業、準確的回應。

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也已導入AI護理師助手,從每日最耗時的交班文書作業著手,運用Gemini整合交班紀錄系統來生成交班報告。這項創新顯著降低護理師整理交班病歷的時間,從過去逾一小時縮減至10秒,讓護理師能更專注於病患照護,提升醫療效率。

趨勢三:全通路策略,優化病患的就醫體驗

全通路(omni-channel)策略在未來將不只限於零售產業,而會有更多醫療服務提供者,致力擴展支援病患與醫療系統互動的方式,透過網站、行動應用程式、客服中心等數位管道,或是實體的就診過程,為病患提供跨足線上與線下的個人化照護。

Google Cloud在全球已看到許多合作夥伴正在部署由生成式AI驅動的數位健康管家,以簡化對病患來說惱人的就醫庶務,例如預約掛號、查詢帳單等問題。透過發展全通路策略,醫療服務提供者不僅能減輕行政負擔,更能透過數位化全面提升病患的照護和就醫體驗。

趨勢四:直覺化搜尋,翻轉醫療資訊的取得方式

為了提供病患最好的照護,醫療單位需要即時取得最新的醫學研究和治療方案。然而,在研究過程中,醫學術語和醫用縮寫的複雜性,使得傳統的關鍵字搜尋充滿挑戰。

由臨床知識圖譜(clinical knowledge graphs)驅動的語意搜尋(semantic search)應運而生,它讓醫療從業者能夠快速且輕鬆地找到所需資訊,以強化他們的病患照護建議。

該領域的領導者之一MEDITECH,正在將先進的AI搜尋和摘要功能導入其電子病歷系統,讓醫師能夠快速、直覺地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中,取得全面的病患資訊。利用該系統的搜尋和摘要功能,醫師可點選「疾病史」或「評估」來立即回顧過往的醫囑紀錄,並在幾分鐘內確認病患是否有敗血症或手術部位感染等狀況,無需耗費大量時間解讀圖表。

趨勢五:強化資訊安全,為日益增加的資安攻擊做足準備

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醫療院所資安問題已成為常態性挑戰,持續面臨數量與複雜度不斷升級的網路攻擊,突顯醫療機構做好資安準備的重要性。好消息是,AI不僅將改變醫療照護,也將增強醫療產業的資安抵禦能力。

為了確保AI能被負責任地導入,醫療單位必須同時在AI技術和資安措施上進行投資與革新,例如導入對抗性測試(adversarial testing)和進行紅隊演練,皆是可以為潛在攻擊預做準備的實務作法,或是如衛福主管機關從制度面推動醫療AI治理架構與制度建置的作為。

台灣呢?衛福部、國科會、健保署也都積極投入AI

健保快易通
圖/ 健保快易通

台灣擁有強健的醫療體系,和積極擁抱智慧創新的從業人員。我們看到台灣衛生福利部去年成立3大AI中心,國科會今年5月亦公布智慧醫療計畫第二期,聚焦智慧臨床決策支援、GenAI與智慧醫院管理這兩大主題,宣示台灣產官醫療體系共同在AI應用上穩健前進。

在過去幾年,我們已與多個醫療照護領域的頂尖夥伴合作,成功將生成式AI導入日常營運中。我們更與健保署持續緊密合作,以AI驅動個人化與價值導向的醫療革新,雙方不只在去年以「AI-on-DM」專案為起點,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運用AI分析健保申請及生理檢測數據,打造智慧風險評估模型,成功實現個人化的風險分級與共病預測,系統更能產出個人風險報告。

今年亦深化合作,開發一款基於Gemini模型的糖尿病AI代理,自動生成數位衛教內容,輔助醫病進行更有效的個人化照護,並與廣受歡迎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 | 健康存摺」整合。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