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書店、只收訂戶!這本「銀髮女性雜誌」年收飆323億日圓,憑什麼擊敗所有年輕刊物?
不上書店、只收訂戶!這本「銀髮女性雜誌」年收飆323億日圓,憑什麼擊敗所有年輕刊物?

在日本蕭條的景氣中,自然會聯想到應該很難有紙本雜誌可以倖免。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日本有一家公司,他們發行的雜誌不在任何書店或便利商店上架,完全採取「僅限訂閱」的封閉模式,卻奇蹟般地逆勢成長,發行量在短短五年內翻了三倍,以超過46.7萬冊的成績,穩坐日本女性雜誌銷售冠軍的寶座。

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株式会社ハルメ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Halmek Holdings, Inc.)」,他們鎖定的,正是被許多行銷人視為難以捉摸的「銀髮市場」。Halmek到底是如何在逆風中創造出版奇蹟?

解密Halmek:不只是雜誌,而是「銀髮生活生態系」

初次接觸Halmek,許多人會以為它只是一家出版公司,但Halmek的自我定位,並非單純的媒體,而是一個「支持50歲以上女性活得更精彩」的事業體。

他們的核心客群,是50歲以上的日本女性,公司內部稱之為「ハルメク世代」。為何要鎖定這群被認為對新事物接受度較低的顧客?答案就藏在數據裡: 這群女性掌握了日本絕大部分的家庭金融資產,總額高達約1,800兆日圓,是50歲以下族群的4.5倍,她們經濟相對穩定,擁有強大的消費潛力與追求更美好生活(よりよく生きる)的積極心態。

為了服務這群含金量極高的顧客,Halmek並非單點作戰,而是建立了一個環環相扣、彼此加乘的「三位一體」商業模式,旗下事業體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內容事業:整個生態系的入口與信任引擎

旗艦雜誌《ハルメク》:這是Halmek最核心的產品,是一本專為50歲以上女性量身打造的月刊。其最與眾不同的策略之一是「僅限訂閱,不在書店銷售」,這個決定確保了Halmek能100%直接掌握最真實、最完整的顧客數據,這是所有後續商業活動的基石。截至2024年,其訂閱戶數已超過50萬人,銷售部數達到46.7萬冊,連續多年位居日本國內所有雜誌銷售量第一。

商務事業:佔Halmek總營收超過60%

郵購型錄與電商:目前的主力是《ハルメク 健康と暮らし》和《ハルメク おしゃれ》兩本通販目錄與電商網站。其最大特色是,銷售的商品中有高達八成是Halmek自行開發的原創商品。這些商品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完全基於從讀者端收集到的煩惱與需求所開發,從而確保了極高的市場命中率。

近年來,Halmek更積極在全國各大百貨公司內開設實體店鋪「ハルメク おみせ」,截至2025年3月已達18家。這些店鋪讓顧客能親自試穿、體驗商品,成為強化品牌體驗、獲取新客的重要接觸點。

社群事業:創造品牌忠誠度的關鍵

活動、講座與旅行:Halmek每年舉辦超過200場實體與線上活動,內容包羅萬象,從料理、時尚、體操到智慧型手機教學。這些活動不僅創造了營收,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被稱為「ハルメクワールド (Halmek World)」的社群,讓讀者們能在此學習、交流,有效對抗高齡化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孤獨感。

從最新的經營數據來看,Halmek的模式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在截至2025年3月的通期財報中,其基盤事業的銷售額達到323億日圓。其中,核心的商務事業「ハルメク物販」銷售額為210億日圓,內容事業「情報コンテンツ (雜誌訂閱)」為37億日圓,兩者均呈現穩健增長。活躍顧客數更攀升至137萬人,證明其生態系擁有強大的顧客黏著度與獲利能力。Halmek早已不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懂得如何與銀髮族群「共創價值」的龐大商業帝國。

從巔峰到破產:Halmek如何浴火重生?

然而,今日風光的Halmek,也曾走過一段低潮的谷底。要理解它今日為何如此強調數據與顧客研究,就必須回顧其前身《いきいき》時代。

在2000年代初期,《いきいき》雜誌憑藉著與創辦人個人魅力緊密連結的內容,迅速抓住了市場,並在2006年達到了43萬份的發行量高峰,一時之間意氣風發。但當時的公司文化,是一種極度依賴創辦人「品味」與「直覺」的由上而下決策模式,內部反饋並不要緊,也輕視了數據的重要性。這種「直覺型」的經營方式,最後也導致了三個問題:

1.封閉的文化:在創辦人主導的文化下,內部難以形成客觀、系統性的決策流程。

2.問題的擱置:脫離市場需求的直覺,導致了服飾等商品的大量過度生產,最終產生了數億日圓的庫存,嚴重侵蝕公司現金流。

3.財務的偏離:除了核心業務的問題,公司還進行了與主業無關的股票投資,不幸失利。最終,在2009年3月,背負著高達65億日圓的總負債,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了民事再生(相當於破產重組)。

這場破產危機,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同一場必要的清洗,徹底清除了舊有、功能失調的管理模式,也為Halmek的重生提供了一張白紙,在私募股權基金J-STAR的主導下,新公司迎來了轉型的關鍵人物——宮澤孝夫。宮澤的背景與前任創辦人截然不同,他曾在野村綜合研究所、波士頓顧問集團 (BCG) 歷練,並擔任過大型電銷公司TMJ的CEO,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專業經理人,擅長數據分析與戰略管理。

宮澤孝夫.jpg
宮澤的背景與前任創辦人截然不同,他曾在野村綜合研究所、波士頓顧問集團 (BCG) 歷練,並擔任過大型電銷公司TMJ的CEO,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專業經理人。

宮澤上任後,迅速診斷出公司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根本不了解顧客」。他開始著手進行深刻的組織變革,核心思想是將公司從「創辦人指令型」轉變為「數據驅動型」。他建立了正規的管理會議,賦予組織自我思考的能力,而非僅僅是執行老闆的個人意志。

而其中最具象徵意義、也最關鍵的舉措,就是在2014年設立了公司內部的專業智庫——「生きかた上手研究所」,明確地宣告,「顧客洞察」不再只是編輯或行銷部門的日常工作,而是被提升至公司級別的核心戰略。這套嚴謹、專業化的營運「底盤」,為Halmek日後由創意驅動的飛躍式成長,鋪平了最堅實的道路。

改變命運的決定:找到能翻譯「顧客心聲」的總編輯

宮澤社長為公司打造了數據驅動的骨架,但要讓這副骨架長出血肉、重新獲得靈魂,還需要一位熟悉內容產業細節的操盤手。2017年,當Halmek雜誌的發行量跌入谷底,嚴重威脅集團生存時,宮澤做出了一個改變公司命運的決定:延攬山岡朝子擔任總編輯。

這次的聘用極具戰略眼光,因為山岡朝子的背景,完美地契合了Halmek當時面臨的獨特挑戰。她不僅是擁有13年經驗、曾擔任7本不同女性生活風格雜誌總編輯的資深媒體人,更是一位持續系統性地進化自我商業能力的經營者。

這種獨特的背景,使她成為解決Halmek內部核心課題的理想人選。當時,Halmek內部存在著高大的部門壁壘:充滿創意的「編輯部」與以數據為導向的「行銷部」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內耗嚴重。

Halmek需要的,是一位能夠理解並駕馭這兩種世界語言的「橋樑型」領導者。而山岡朝子正是符合這樣能力的人選,能將冰冷的數據轉譯成觸動讀者內心需求、富有溫度的內容,從而拆解了公司內部壁壘,減少溝通成本。

山岡上任後,迅速發現了讀者的內心需求。她參加了一場由他們主辦、決定廣告標語的讀者座談會,親眼目睹讀者們對「為孤單的晚年做準備」這樣的標語表達了強烈的反感。讀者們說:「首先我不是一個人,我丈夫還好好的」、「我最討厭『老後』的『老』這個字!」 這印證了她的假說:當時雜誌的內容充斥著年金、介護、疾病等沉重且「不快樂」的話題,這正是導致讀者離去的根源。

基於此,山岡提出了她對服務銀髮顧客的核心哲學: 停止將讀者視為「シニア (高齡者)」,而是要將她們視為「女性」來看待。她認為,女性無論年齡多大,對時尚、美容、旅行、個人成長等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恆的。她們想看的不是如何為死亡做準備,而是如何讓當下的生活更精彩。 她甚至大膽地在雜誌中介紹「寶可夢GO」散步術這樣的嶄新話題,因為她相信,這群讀者比外界想像的更年輕、更樂於接受新事物。

在編輯策略上,山岡也帶來了革命性的觀念。她認為,在免費資訊氾濫的時代,紙本雜誌若要生存,就必須提供無可取代的價值。 她將「編輯經費」重新定義為「投資」,而非「成本」。她相信,只要能提升內容品質、增加讀者滿意度,進而促進讀者對Halmek整個生態系統(如通販、活動)的信賴與參與,那麼在內容製作上投入更多的資源是完全值得的。

因此,她將雜誌的製作週期從傳統的3個月延長到6個月,將前半段的3個月完全用於徹底的市場研究,確保雜誌的每一個頁面,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投資」,能夠精準地回應讀者的真實需求。這種對品質的堅持,讓Halmek的紙本內容與大量、快速的網路媒體產生了根本性的差異,也成為讀者願意付費訂閱的關鍵理由。

將「讀者煩惱」變現:從維持健康到胡蘿蔔汁的共創之路

Halmek商業模式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建立了一套能精確「探勘」顧客煩惱,並將其變成雜誌內容,最後再轉成暢銷商品的獨特機制。這個機制的起點,並非源自出版社的靈光一閃,而是源自於讀者最真實、有時甚至未曾言說的聲音。

為了精準找到顧客的煩惱,Halmek打造了一個多層次、且能持續運作的顧客情報生態系統

每月2000封手寫明信片 :這是最直接、最質樸的溝通管道。每期雜誌都會附上回函明信片,公司每月能收到約2000封來自讀者的親筆信,上面寫滿了對內容的感想、建議,甚至是個人生活的分享。編輯部全員會閱讀每一封來信,這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品質的定性反饋。

4000人核心讀者社群 (ハルトモ) :這是一個由超過4,000名忠實讀者組成的核心社群。這些「ハルトモ (Halmek之友)」不僅僅是讀者,更是公司產品開發的共同創造者。他們會參與新產品的試用、試吃,接受深度訪談,並對雜誌的選題提供意見,相當於公司擁有一個常設的、高度投入的焦點小組。

系統化的專業研究 :公司的內部智庫「生きかた上手研究所」每年舉辦超過200場的焦點小組訪談,並定期實施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以科學的方法驗證從其他渠道獲得的訊息,確保決策的嚴謹性。

而將此模式發揮到極致的,是一瓶看似再平凡不過的「ハルメク 人参ジュース (Halmek 胡蘿蔔汁)」。這個長銷商品的誕生,完美體現了Halmek如何將讀者模糊的願望,轉化為具體的暢銷產品。故事的起點,是當雜誌《いきいき》(Halmek前身)刊登了一篇關於癌症鬥病者透過飲用胡蘿蔔汁進行健康管理的故事後,編輯部收到了如雪片般飛來的讀者詢問:「我也想在家裡自己做做看!」。

ハルメク 人参ジュース.jpg
Halmek胡蘿蔔汁,是Halmek的長銷商品。

於是,編輯部順應民意,在雜誌上介紹了胡蘿蔔汁的食譜。但很快地,新的煩惱與抱怨又湧入了:「自己做實在太麻煩了」、「我沒辦法買到能讓人安心的食材!」。這個轉變,讓Halmek精準地洞察到顧客真正的痛點:她們追求的,並非「胡蘿蔔汁」這個物品本身,而是「一個能輕鬆、安心地維持健康的方法」。

消費者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飲用Halmek胡蘿蔔汁的顧客,其首要目的並非「攝取蔬菜營養」,而是更深層的「維持健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Halmek提供的並非只是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商品。他們與農家合作,從「土づくり (土壤培育)」階段就開始介入,堅持只使用不含合成農藥的有機胡蘿蔔;為了讓口感更滑順,他們嚴選日本國產的蘋果、檸檬與梅子,甚至開發出獨特的製程,讓蘋果泥不必添加抗氧化劑也能保持新鮮色澤。

他們更進一步,為了確保一年四季的風味穩定,開發了低溫冷凍技術,只儲存並使用在最佳季節採收的胡蘿蔔,以維持其最高的甜度與風味。

這種對品質的偏執,完美地迎合了顧客「想要安心、想要最好」的深層需求,成果直接反映在驚人的銷售數字上:這款胡蘿蔔汁自2013年以來,連續8年蟬聯商品年銷售額第一的寶座,累計銷量已換算超過4,260萬杯,其最高峰的回購率更超過80%,這個數字在零售產業中堪稱驚人。

從雜誌的「健康管理」主題,到具體的「高品質胡蘿蔔汁」長年熱銷,Halmek完美地展示了其獨特的商業閉環:可喚起讀者需求的內容,再立即於產品設計中反映出解決方案。 這個「需求識別 → 內容教育 → 商業變現」的高效循環,正是其商業模式中最難被複製的護城河。

不生氣的管理學:打造信任、活用人才、建立三大事業支柱

山岡朝子帶來的變革,不僅僅是內容上的創新,更是一場深刻的組織文化與管理哲學的革命。當她空降至Halmek時,公司內部氣氛不佳,離職率居高不下,編輯部與行銷部之間的鴻溝根深蒂固。作為一個「外來者」,要改變一本歷史悠久的雜誌,自然會遭遇許多來自資深員工的抗拒與質疑。甚至在她做出成績後,還有人冷言相向,告誡她「不要將功勞歸於自己」。

面對巨大的壓力——如果無法提升銷量,公司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山岡展現了卓越的領導力與韌性。她給自己定下了一條重要的原則: 「怒ったら負け (生氣就輸了)」 。她深刻體會到,發怒只會讓自己說出不該說的話,或將責任推給他人,對於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從來沒有任何幫助。

基於這個原則,她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不生氣的管理學」。她認為,傳統管理者容易將目光聚焦在部屬的缺點上,例如某人無法遵守截稿日期,或是某人文章寫得不夠好。透過批評指責,即便能讓部屬的能力提升,頂多也只能達到「平均分」。這樣只能打造出一支「平均的隊伍」,在激烈的競爭中是無法勝出的。

相反地, 山岡選擇將焦點放在讚美與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上。她相信,當人們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時,會感到快樂,進而能發揮出200%、甚至300%超乎想像的成果。 例如,對於手腳快、能遵守截稿日期的員工,就交付重視速度的企劃;對於能寫出傳世名作但速度較慢的員工,則給予信任與耐心的等待。

透過這樣的方式,她將編輯部每個成員的強項發揮到極致,最終自然而然地組建出了一支「最強的團隊」。成功地將一本雜誌,轉變為一個全方位服務熟齡女性生活需求的龐大生態系。

為何現代社會需要像Halmek這樣的公司?

Halmek的成功,不僅僅開創出一條新的商業路徑,更深刻地反映了現今社會的內在需求。全世界正走在一條沒有前例的「超高齡化」道路上,一個龐大的、擁有時間與財富的群體,正在尋求新的生活方式與自我認同。透過互動整理出內容,再轉換成能豐富這個新群體的新附加價值的模式,也讓出版業看到了明亮的新方向。

延伸閱讀:不只賣油跟咖啡豆!三井商社為何砸重金,買下一家能包辦奧運團膳的「員工餐廳」公司?
從賣豬肉到執掌日本Lawson!他奮鬥23年一夕變「空降社長」:三菱商事如何育成接棒領袖?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