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買不到幸福」這句話真的正確嗎?幸福學專家潔西卡・魏斯(Jessica Weiss)指出:「錢絕對能買到幸福」,關鍵在於 怎麼花 。科學研究發現,若懂得用對方式花錢,能有效提升幸福感,並有助減輕壓力、促進正向社交關係與生活滿意度。
錢能買到幸福!專家揭愈花愈快樂的 8 種消費
魏斯指出,許多人因不了解正確消費策略,常在花錢後感到內疚或空虛。事實上,若將金錢投入以下 8 大領域,能顯著促進幸福感,並為長期生活品質帶來正面影響。
1.現場音樂體驗
參加演唱會、音樂節,或與朋友去卡拉 OK,都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方式。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幹(Émile Durkheim)將這種群體共鳴現象稱為「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群體歌唱能促使大腦釋放催產素與腦內啡,增強情感連結,幸福感可持續數日。
2.嶄新體驗
探索新體驗能激發大腦多巴胺,如參觀新市集,甚至嘗試不同風格的指甲油。作家茱莉亞·卡梅隆(Julia Cameron)提倡周進行「artist date」(與自己的藝術約會)。魏斯則指出,若與親友共享新體驗,幸福感會倍增。
3.買回「時間」的產品或服務
透過外送餐點、居家清潔服務,或購買省時家電如電子鍋,能有效減輕時間壓力。研究指出,這類「省時型消費」能帶來比物質型消費更高的幸福感。
4.投資人際關係
哈佛長達 80 年的幸福研究指出,親密的人際關係是預測幸福感的關鍵因素。與朋友聚餐、家庭出遊、探望親人,都是能強化情感連結、累積幸福的重要投資。
5.慷慨助人
研究發現,當我們為他人花錢時,大腦獎勵系統反應更強烈,產生所謂的「助人快感」(helper’s high)。像是請朋友吃飯、捐款,皆能顯著提升自我價值與正向情緒。
6.日常小確幸
相較於一次性的大額消費,頻繁的小確幸更能建立穩定的幸福節奏。魏斯建議,不必為偶爾購買精品咖啡或周末小旅行感到內疚,這正是累積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7.挑戰自我
進行具挑戰性的活動,如健行、冷水浴、長跑、學習新技能,能啟動大腦的成就迴路,帶來「掙來的快樂」,進一步增強信心與幸福感。
8.提前規畫旅行
魏斯指出,預訂旅行時,幸福感即開始累積,並在旅行過程與事後回憶中持續擴大。研究顯示,提前計畫旅行,能有效延長幸福效益,帶來預期的快樂、當下的快樂與回憶的快樂。
幸福消費有訣竅!專家提醒:保持辨識力
魏斯也提醒,現代社會充斥「消費即幸福」的商業訊息,我們消費時應具備辨識力,選擇真正能轉化為幸福體驗的花費。例如,一件旅行中購得、蘊含回憶的衣物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未曾穿戴的流行商品。
心理學家凱薩琳.桑德森(Catherine Sanderson)也指出,幸福不在於追求外在物質,而在於有意識地做出有助幸福感的選擇。避免盲目消費,將金錢用於提升生活質感與情感連結,才是聰明的幸福理財。
下次打開錢包時,不妨自問:「這筆花費會讓我的生活更幸福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就放心投資吧!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作者: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