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叫車平台有新面孔了!Bolt是什麼來頭?5個策略挑戰Uber,可能引發優惠措施大戰?
台灣叫車平台有新面孔了!Bolt是什麼來頭?5個策略挑戰Uber,可能引發優惠措施大戰?

歐洲知名叫車平台Bolt,似乎已悄然在台灣即將啟動。

有網友在Threads上發現,Bolt Taiwan已在Instagram發布招募司機的訊息,而根據台灣公司資料網的資訊,「博歐特台灣服務股份有限公司」(Bolt Services Taiwan) Ltd.)的公司已在台完成註冊,其代表人為Ahto Kink,即Bolt的法務部門主管。種種跡象顯示,這家來自愛沙尼亞的超級App(Super App)距離正式進軍台灣市場似乎不遠。

Bolt的法務部門主管Ahto Kink.jpg
博歐特台灣服務股份有限公司(Bolt Services (Taiwan) Ltd.代表人為Ahto Kink,即Bolt的法務部門主管。
圖/ Ahto Kink LinkedIn

Bolt是一家提供一站式移動及到家服務的公司,業務範疇涵蓋叫車、電動滑板車、單車租賃、外送食物、生鮮雜貨及汽車共享。官方資料顯示,其服務已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超過600個城市。2022年,Bolt從紅杉資本和Fidelity Management等投資人手中成功籌集6.28億美元,公司估值達到84億美元。同年,Bolt的營收成長126%至12.6億美元,淨損也從2021年的5.47億美元大幅縮減至7,200萬美元。

而這家估值數十億美元的科技巨頭,其創辦人Markus Villig在創業之初,年僅19歲。

受到Skype與哥哥的啟發,從高中開始創業的天才

Markus Villig的創業之路,始於他年僅10歲時對科技和商業的濃厚興趣。

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生來就是要成為一名科技創業家」,儘管在愛沙尼亞的一個小島上出生長大,且當地在1991年獨立前私營企業並不盛行,但Markus Villig的父母深受蘇聯解體後愛沙尼亞獨立精神的影響,灌輸他「一切皆有可能」的創業思維。他從小就展現經商天賦,從幼稚園時期販賣樂高和糖果開始,並在13歲時自學程式,為當地企業建立網站。

另一個催生他創業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Martin Villig與Skype的成功。Martin Villig是Skype的早期員工,Skype這家公司在2003年於愛沙尼亞成立,並以85億美元的價格被微軟收購,這極大啟發了Markus Villig和整個愛沙尼亞:即使在塔林這樣的小城市、愛沙尼亞這麽年輕的國家,也能夠打造出影響全球的產品。

Markus Villig的第一次創業是在16歲那年,希望投入教育領域的創新,然而教育事業與公共部門預算有關,而且銷售週期非常長,最終以失敗收尾。不過Markus Villig並不灰心,畢竟才16歲,而且他學到寶貴的一課:必須找到更能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Bolt創辦人Markus Villig
Bolt創辦人Markus Villig表示自己第一次創業失敗,也學到了寶貴的一課。
圖/ 20VC with Harry Stebbings

之後Markus Villig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各個產業領域,研究過程中,交通運輸不斷出現,Markus Villig認為交通運輸業是全球最大且需求永續的產業之一,加上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或許是個不錯的賽道。

當時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計程車體驗確實也有改善空間:必須打電話給多達15家計程車公司,且電話常常無人接聽;即使接聽了,車子也幾乎從未準時到達;車輛狀況糟糕且髒亂;司機態度惡劣;無法使用信用卡支付,只能現金交易,而且價格常常被剝削⋯⋯。

Markus Villig向父母借了原本用於就讀大學的5,000歐元基金,用來支付最初的開發費用。為了招募司機,他甚至親自走上塔林街頭,逐一向計程車司機推銷這個新應用程式,最終說服了約50名司機加入試用。

2013年8月,Bolt在塔林正式推出服務,當時的名字叫做「Taxify」。

Bolt與Uber的差異:

不過Bolt不是唯一一家叫車創新服務的新創,例如比他早4年推出的Uber。那為什麼Bolt還能跟Uber掰掰手腕?原因在Bolt截然不同的競爭策略,尤其是在資金、市場選擇、產品在地化和公司文化方面的獨特優勢。

1. 「勒緊褲帶」的經營模式

首先是極致的節儉與成本效率。不同於Uber在上市前燒掉198億美元(平均每天630萬美元)的鉅額資金,Bolt自成立之初就奉行「勒緊褲帶」的經營模式。在公司發展的頭幾年,Markus Villig以極低的預算營運公司,並在2015年至2019年間,年度營收從73萬美元成長到1.42億美元的同時,仍能接近收支平衡。

這種文化也深入Bolt的骨髓,即使公司規模擴大,高階主管仍乘坐廉價航空,以身作則貫徹節儉理念。Markus Villig相信,如果領導者不踐行公司的價值觀,下屬便不會認真對待。

Bolt之所以能以如此低的成本運營,部分原因在於其佣金率更低,Bolt僅向司機收取15%的佣金,而Uber則收取25%,這使得Bolt的司機平均收入比其他平台高出10%以上,為司機提供了明確的經濟誘因。

2. 選擇剛萌芽的新興市場

其次是獨特的市場策略與在地化營運。在競爭激烈的叫車市場中,Uber等巨頭坐擁龐大資金,Bolt的「妙招」是選擇「不與其競爭」,而是轉向競爭者較少的市場。

他們將目光投向叫車服務尚處萌芽階段的國家,如亞塞拜然、馬爾他、喬治亞和捷克。這種「冷競爭」環境讓Bolt在財務受限的情況下也能持續成長。2016年,Bolt進一步將這一策略推向非洲,與Uber幾乎同時進入該市場。然而,Bolt的非洲擴張因其節儉和創新而獨樹一幟:他們透過Skype遠端招募當地員工,並在初期沒有任何總部人員親自前往當地。這種做法在2016年看似瘋狂,卻證明了其效率。

產品在地化是Bolt在非洲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他們在信用卡普及率低的市場推出現金支付選項,在肯亞等國家推出「boda boda」(機車叫車)服務,並與金融公司合作協助司機購買車輛。

這些差異化因素解釋了Bolt在非洲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該公司目前在7個非洲國家擁有超過4,700萬客戶和90萬名司機。Markus Villig承認,他們進入許多市場時並非首發,但他認為透過提供更好的在地化服務和更優厚的條件(如對司機和乘客都更低廉的價格),即使是第二或第三個進入市場,也能後來居上。

3. 拓展成為Super App

第三,從叫車服務拓展為全方位移動超級應用程式。

Markus Villig的願景是宏大的:透過一個應用程式提供所有相關服務,最終取代個人擁車的需求。儘管最初資金有限,Bolt在2019年從「Taxify」更名為「Bolt」,以反映其拓展至叫車以外的其他移動服務領域的雄心。在獲得更多資金後,Bolt迅速擴張其服務範疇,推出了電動滑板車和食物外送等產品。他們更是全球首家推出電動滑板車服務的叫車公司,儘管初期曾引發投資者和員工會蠶食現有業務的疑慮。

Bolt App.jpeg
Bolt不只是叫車平台,更是涵蓋了外送、滑板車租借等等服務的超級App。
圖/ Bolt官網

但是Markus Villig認為,「與其讓其他公司來搶食我們的客戶,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

為了確保其微移動(micromobility)服務的品質和效率,Bolt選擇了垂直整合的路線。他們內部成立了硬體團隊,自行設計電動滑板車,並在中國設有製造團隊。這種模式讓他們從最初購買第三方易損壞的滑板車的「災難」中吸取教訓,轉而生產更耐用、成本效益更高的產品。

4. 找出員工們「不可改變的特質」

第四是獨特的招聘哲學與企業文化。

Markus Villig在早期招聘中犯過錯誤,他首次招募的10名員工中,有7名最終被解雇。這讓他深刻理解到招聘的關鍵在於尋找員工「不可改變的特質」:動力(drive)、智力(intelligence)和正直(integrity)。他偏好那些極度好奇、願意學習、能與團隊合作且正直的人。

Bolt還專注於從中歐、東歐和新興市場招募人才。這些人往往沒有名牌大學學歷或大公司背景,但他們聰明、勤奮、忠誠,並願意與公司共同成長,這也讓Bolt形成了「使命感而非傭兵」的文化。Markus Villig認為,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為公司帶來了獨特的優勢。

5. 「非傳統」的募資路徑

最後,Bolt的成功還歸因於其「非傳統」的募資路徑。Bolt在創業初期曾被數十家甚至數百家創投拒絕,因為這些創投普遍認為叫車市場是「贏者通吃」的行業,沒有第二名的生存空間。

面對困境,Markus Villig不得不「放下身段」,向愛沙尼亞當地的非科技領域投資者尋求資金,例如一家鐵路公司、一家房地產開發商和一家電信公司。這些「不夠老練」的投資者憑藉對Bolt業務本身的判斷,而非行業模式的預設,為公司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啟動資金,並最終獲得了數百倍的回報。

當Bolt的營收從1,000萬歐元飆升至2,500萬歐元,年成長數百個百分點時,終於引起了外部投資者的注意。2018年,德國戴姆勒(Daimler,賓士母公司)主動提出收購Bolt,報價約1億歐元。儘管對當時年僅22歲的Markus Villig而言,這是一筆鉅款,但他毅然拒絕,堅持要將公司打造成一家偉大的企業。

令人驚訝的是,一年後,戴姆勒轉而以超過1億美元的資金,對當時估值已達10億美元的Bolt進行了投資,使Bolt晉升為獨角獸企業。此後,Bolt獲得了D1 Capital、T. Rowe Price等紐約頂級基金的投資,並於2022年獲得紅杉資本領投的7.09億美元募資,估值達84億美元,這也是紅杉資本在歐洲最大的單筆投資。

Bolt登台可能引發優惠措施大戰,法規需求成為隱憂

靠著這5個差異化的經營策略,Bolt成為Uber的有力挑戰者,那Uber現在如何迎戰?

近年來,叫車產業的巨頭Uber在經歷了多年的鉅額虧損後,於近期首次實現了營運利潤。Uber的未來規劃聚焦於更廣泛的運輸領域,包括貨運部門和自動駕駛汽車專案,致力於定義科技如何改善整體交通。今年2月,Uber宣布了一項高達7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畫,展現了其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財務實力。儘管Uber在叫車領域仍是領先者,但其在倫敦等市場曾因公共安全問題被撤銷營運執照,這也凸顯了叫車服務面臨的嚴格監管挑戰。

相對地,Bolt的願景則更專注於「取代個人汽車擁有的需求」。Markus Villig將Bolt定位為「歐洲第一個移動超級應用程式」,希望透過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讓城市更宜居,為個人汽車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包括專屬司機叫車、汽車共享、滑板車,以及食物和雜貨配送服務。2022年,Bolt的營收達到12.6億美元,其中80%來自叫車服務、10%來自靈活的汽車租賃服務。

Markus Villig認為,叫車服務市場仍遠未飽和,微移動(如電動滑板車和自行車)產業剛起步,汽車租賃市場也存在巨大創新空間,二這也是他們拓展台灣市場的可能原因。

Bolt進入台灣市場,首當其衝的競爭對手自然是Uber,兩者在叫車和外送業務上存在高度重疊。此外,在叫車領域,Bolt還將面臨本土競爭者,例如與國民通訊軟體LINE深度整合的Line Go,以及長期深耕台灣市場的台灣大車隊(55688)。

預期Bolt的加入將為台灣市場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各大平台勢必會推出更多優惠措施以鞏固市佔率,這對消費者而言或許是最大的福音。

此外,Bolt的電動滑板車租賃服務是否會在台灣市場掀起波瀾,也值得觀察。然而,這類服務在台灣可能面臨諸多公共成本挑戰,例如電動滑板車的停放問題,以及潛在的酒駕風險,這些都是市場和主管機關需要審慎評估的面向。Bolt的到來,不僅是市場版圖的重新劃分,也將考驗本土業者的應變能力與創新速度,共同推動台灣移動服務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Bolt《Venture Beam》《CNBC》《lexander Pärleros YouTube》《 20VC with Harry Stebbings》《High Net Purpose》

關鍵字: #Uber #叫車平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