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方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之際,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持續深入各地推動交流與合作。繼今年(114年)初與嘉義縣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後,文策院在7月23日再次來到嘉義縣蒜頭糖廠「文化科技創新基地」舉辦「跨區跨域媒合產業小聚」。本次活動串聯國家級博物館、數位內容、觀光文旅、永續科技與國際藝術等多元團隊,透過跨領域經驗分享與一對一媒合,激盪地方產業創新合作契機。
從山海人文到國際舞台,嘉義文化科技加速起飛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徐佩鈴局長表示,縣府持續積極整合文化基地、藝術團隊及縣內四所大學,共同推動XR人才培育計畫,為南方文化科技產業儲備未來關鍵人才。同時,也持續爭取資源支持在地團隊,讓影視、文化科技、沉浸式內容與數位觀光等創新應用能夠在嘉義落地生根、蓬勃發展,逐步打造「影視製作在嘉義、科技創新來嘉義」的品牌印象。本次「跨區跨域媒合產業小聚」,正是文策院與嘉義縣政府合作備忘錄精神的具體實踐與深化展現。
「嘉義縣擁有獨特的山海地理風貌與豐富的文化底蘊,近年更積極導入科技能量,展現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決心與潛力。」文策院副院長張文櫻會後受訪表示,文策院致力於成為連結政府政策、民間創意與國際市場的橋樑,未來也將持續與嘉義縣政府及地方團隊攜手,藉由「投補合作」等多元支持策略,並透過ESG導向的商機媒合機制,串聯文化、觀光與科技的跨域合作,拓展創意內容的應用場域與市場想像,讓嘉義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舞台,共同迎向國際舞台的挑戰與機遇。
當傳統產業遇上創新科技,嘉義成為永續發展的實踐場域
本次活動邀請五組產業代表分享實戰經驗。
科技文旅新模式:從重資本投資到輕資產創新
光禹國際集團謝宗耀總經理分享臺灣第一座「Holo Park羊角藝術村」的創新商業模式,強調「光禹想建立的不是一座觀光樂園,而是沉浸生活,這不只是城市更新的案例,更是觀光思維、生活結構與資產思維的更新」。面對嘉義從農工大縣轉型為科技大縣的關鍵時刻,光禹看見台積電設廠與嘉義科學園區帶來的龐大商務客群需求,採用「前店後廠」策略,以文化場域結合內容產製與技術驗證,打造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謝宗耀總經理特別強調,科技文旅在臺灣是新興產業,不同於大型主題樂園的重資本開發,而是重視科技與在地文化觀光的結合。營運策略關鍵在於「鎖定自然生態」與「文化及稀缺性」,透過場域的佈局,將科技影響力植入場域。「咩咩上樹萌寵樂園」開幕一年即突破60萬人次參觀,印證了這種結合生態、人文的療癒型文旅模式深具市場潛力,也為嘉義地方產業轉型與人才返鄉創造新契機。
循環經濟實踐者:讓看不見的碳足跡,變成摸得著的永續學習
「透過感測裝置、模擬互動與五感體驗設計,將冷硬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直覺、有感的學習歷程」,冷研科技魏毅明總經理分享這家60年企業的轉型歷程。從1964年創立至今,冷研科技不僅是臺灣專業的乾冰與二氧化碳製造供應商,更在2020年創立「冷研碳索館」,成為全臺首創的CO2環境教育場域。
魏毅明總經理特別提到,嘉義兼具成熟產業基礎與文化創生動能,是推動環境教育與文化科技整合的理想基地。碳索館坐落於馬稠後產業園區,鄰近交通樞紐,便於推廣與接待,未來更規劃導入VR/AR模組,呈現碳捕捉與超臨界應用,以沉浸式學習優勢,擴大教育影響力。冷研科技目前與多所學校建立常態合作關係,也與嘉義縣政府、文化部門共同推動綠色旅遊與地方創生,希望將碳索館經驗推廣至其他縣市,或跨域應用於文化場館。
國家文物的數位新生:從無人機群飛到AI互動體驗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作為少數座落於非都會區的國家級博物館,擁有豐沛的空間優勢與深厚文物資源。故宮南院教育展資科于秉儀科長分享,為吸引平時較少接觸古美術的族群進入展館,近年積極嘗試以數位科技媒介翻轉觀展體驗。
于秉儀科長詳細說明故宮選擇IP的核心原則:「當期明星展件」、「展現故宮自明性」以及「具備普世價值」三大條件。透過「無人機群飛」結合故宮IP,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數位應用展示,成功引發年輕族群與一般大眾的好奇與興趣,更在國際無人機競賽中榮獲「千架以內最佳無人機展演」獎項肯定。
故宮南院今年也於「科學168教育博覽會」推出〈御畫奇遇:AI穿越時空的故宮書畫互動體驗〉,以生成式AI與沉浸式科技打破年齡界線,成功讓藝術從傳統框架中走出,成為一場可親、可感的現代文化探索旅程。于秉儀科長強調,當代博物館的角色不僅是保存與陳列,更應積極透過現代語彙與觀眾對話,讓文化真正走入生活。
藝術與科技的完美融合:讓傳統茶文化在虛擬世界重新綻放
「我們的目標是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亞洲茶文化意象雕塑中所蘊含的溫度與靜謐精神。」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創辦人王文志分享,這是團隊首次製作VR案例,展現跨域合作的實驗精神。本次合作由藝術家提供作品原型與文化脈絡,科技團隊則負責在虛擬環境中精準還原實體創作的文化深度。
Funique董事長鄭卜元補充,團隊採用最新自主研發的地景掃描技術,結合LBE(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大空間走動式體驗方案,讓使用者即便身處家中或辦公空間,也能透過VR裝置走進《戲分茶》作品所在的真實場域。這項技術突破了空間限制,實現「虛擬卻真實」的文化體驗。
此外,Funique在臺灣博物館與捷克科技博物館的國際合作中,打造的《海洋的呼喚:雅美(達悟)族沉浸式VR文化之旅》在捷克獲得巨大回響,展現臺灣VR技術與原住民文化結合的國際影響力。透過泡茶故事的影音片段引導,觀眾逐步走近三件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雕塑作品,在虛實交錯中感知茶文化的在地根源與跨域意象。
跨域媒合案例多元,嘉義文化創新生態蓬勃展開
本次活動以「一對一媒合」為亮點,成功促成來自文創、科技、表演藝術等多元領域團隊展開實質對接,激盪出多組具潛力的跨域合作構想。
科技文旅與創意設計的跨界合作成為媒合亮點之一。光禹國際集團與來自高雄的卡米客動漫探討,關於主題樂園空間結合動漫IP,如何創造新的經營模式及客群。同時也與「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進駐團隊吉格線交流娛樂場域導入科技的案例。
永續教育與設計工藝的結合激盪創新火花。冷研科技與來自臺南的普田設計討論木質模型應用合作,希望透過微縮地景模型,提升碳索館展示效果,並因應未來場館擴充規劃。冷研科技也表達產學合作意願,期待與成功大學等不同區域的單位建立合作橋樑。
國家級博物館的跨域串聯展現文化詮釋嶄新思維。故宮南院與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達邦庫巴文化發展協會圍繞《職貢圖》展覽進行對話,協會可透過族中長老口述詮釋,為描繪鄒族人形象的文物提供在地視角解讀,推動「原民走讀 + 文資延伸解說」展覽模式。故宮南院也與樂蒂文創了解展覽文物產品建模可能。
沉浸式科技與文化體驗融合展現無限創意。Funique及幼葉林藝術創作工作室與尋它記工作室探討,針對茶文化裝置藝術結合古裝體驗,例如透過VR技術讓民眾體驗穿戴文物飾品的沉浸感受。團隊也與嘉義縣茶文化協進會交流運用AR技術推廣在地文化的經驗。
文策院與嘉義縣政府透過專業媒合機制,讓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找到交匯點,建立可持續運作的產業生態網絡。從科技文旅到永續教育,從博物館創新到沉浸式體驗,嘉義正形成融合傳統底蘊與未來科技的文化創新聚落。這場蒜頭糖廠的跨域對話,不僅讓我們看見文化科技如何在阿里山腳下生根發芽,也進一步促成合作案例──如種種影像除了申請進駐「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外,也已獲「2026台灣燈會客嘉燈區」主題宣傳影片與互動遊戲創作邀約,並與客家文化館展開初步合作討論,為嘉義文化科技的實踐與應用再添新動能,綻放出專屬於嘉義的創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