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娛樂與短影音風行的當下,仍有不少文化內容創作者選擇持續深耕書籍、影視與動畫等傳統載體。然而,他們不把這些形式視為過去的遺產,而是作為深化內容、連結在地文化與開拓新市場的起點,同時也導入創新思維展開不同以往的商業模式或服務。
在今年Meet Greater South亞灣新創大南方的現場,文化內容策進院(以下稱文策院)透過把資源與能量帶到大南方第一線,協助團隊擴大產業語言與商業模式,讓文化不只是藝術的自我實現,而是能進一步成為推動城市與產業發展的力量。而在高雄,便有兩個從閱讀與影像出發的團隊,分別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徑,其中一個以書店為起點,成為文化內容創新的投資平台;另一個則以影像為媒介,把未被看見的故事推向國際舞台。
不止於書,不止於影像,文化內容的再定義與詮釋
三餘書店:從閱讀出發,打造文化創新的投資平台
「我們一直相信,書店不只是販售書籍的空間,而是能夠讓故事被延續、被看見的平台。」三餘書店負責人鍾尚樺回顧2013年創立以來的歷程。從最初的獨立書店起家,三餘書店逐步發展出講座、展覽與音樂活動,累積豐富的在地社群連結,也讓書店成為跨領域文化策展的基地。隨著能量累積,團隊也開始嘗試將閱讀延伸至影視與IP投資,成立「三餘創投」參與電影與戲劇專案的推動。鍾尚樺舉例,高雄在地故事改編的電影不僅帶動地方文化討論,也讓書店有機會整合圖書館、文史團體、戲院與出版資源,把一則故事從文字擴展到影像與商品,實踐「從書到生活」的一條龍模式。
而這幾年在文策院的支持下,三餘書店更有機會與企業展開 ESG 合作,透過公益演出與跨產業連結,讓書店不僅是文化場域,也能成為媒合者,創造社會影響力與商業價值的雙贏。展望未來,三餘書店將把目光放在高雄日益成形的科技廊道。面對新進駐的產業與龐大的家庭人口,他們計畫發展兒童書籍與教育服務,回應在地的閱讀與成長需求。鍾尚樺強調,三餘書店的使命是持續拓展書店的邊界,讓閱讀成為連結產業、家庭與城市文化的長期陪伴。
看不見電影:把未被看見的故事,帶到產業與國際舞台
「我們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就是用影像把那些常被忽略的故事呈現出來。」看不見電影工作室導演孫介珩回憶起2015年創立初衷時如此說道。從紀錄片、劇情片到VR內容,團隊長期關注歷史、人文與環境議題,逐步發展出兼顧創作與營運的多元模式。除影像作品,他們也設計影像教育課程,協助企業團隊以簡單工具製作短影音,提升自媒體與品牌溝通力。
談到文策院的協助,孫介珩直言這是團隊走向更大舞台的重要契機。去年作品入圍歐洲影展,文策院不僅支持差旅,更協助媒合國內外媒體讓台灣故事被國際看見;另一方面,透過參與文策院工作坊,團隊學會以「企業語言」設計培訓課程,拓展影像教育的應用場景。今年,他們更把這些成果帶到展會現場,直接與潛在客戶對話。下一步,孫介珩希望能在南部創造更多連結,透過正式合作或輕鬆聚會,接觸在地企業與夥伴。「我們期待讓看不見的故事,成為社會與產業之間共通的影像語言。」
跨越紀錄與特效,用數位手法打造文化新想像
相較於三餘書店與看不見電影分別從書籍與影像延伸出新的服務模式,來自嘉義的種種影像與台南的白鹿動畫,則把科技語言帶入創作。他們除了講故事,也嘗試讓觀眾以互動、沉浸的方式走進故事之中。
種種影像:從嘉義出發,打造文化科技的永續模式
從紀錄片出身的種種影像,在負責人王示衡的帶領下,近年積極探索影像之外的可能性。他觀察到嘉義雖吸引數千萬遊客,卻多數僅停留在文化路夜市,缺乏對城市更深度的體驗。於是,團隊結合AI與AR開發出沉浸式的城市智慧導覽系統,透過任務挑戰與收集虛擬IP怪獸,遊客可獲得「小城幣」用於合作店家消費,甚至支持在地文化團體,建立文化與商業共生的循環。
文策院的介入,則成為這項服務能夠成型的關鍵。透過「ESG for Culture」的定位,王示衡說種種影像不再只是提供影像紀錄,而是協助企業將ESG行動轉化為有故事性、可互動的數位體驗。團隊更進一步開發模組化的APP系統,讓文化內容能被轉譯成遊戲情境,使企業能以更輕量卻有效的方式落實永續行動,同時提升與地方社群的連結。展望未來,王示衡希望將嘉義的經驗推廣至更多縣市,把在地文化、深度旅遊與數位科技結合,打造跨城市的文化經濟網絡。對他來說文化不僅是觀光的附屬品,更能成為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的關鍵動能。
白鹿動畫:從特效到文化展演,走向內容驅動的創作
台南的白鹿動畫由導演暨視效總監童譯白帶領,最早以電影與影集特效起家,曾參與《月老》、《台北女子圖鑑》等知名作品。憑藉在影像後製上的專業,他們逐漸從純粹的B2B專案服務,拓展至展覽策劃與沉浸式體驗,近年更打造多場劇場式展演與光影劇場,嘗試以影像技術與在地文化對話,開啟文化科技的新可能。
在轉型過程中,文策院的加入扮演關鍵推手。白鹿動畫原本多為企業或影視服務,較少有直接面向觀眾的機會;透過文策院資源的支持,他們得以將嘉義市「建城320+1」活動轉化為沉浸式光影劇場,並展開南北巡演。這不僅讓團隊技術能量找到全新出口,也加速其從「技術導向」邁向「內容導向」的轉型,進而嘗試跨域合作與商業化展演。童譯白表示,接下來團隊將積極挑戰C端市場,發展原創IP與周邊商品,並以大型展演與售票模式拓展新的營運路徑。從特效製作到文化展演,白鹿動畫正走在一條將「文化+科技」實踐為日常的道路上,為台灣文化內容產業帶來更多想像。
從在地實踐到整體文化生態:文策院的角色
這些團隊的實踐,展現了傳統載體在當代的全新可能:他們不僅深化內容與在地連結,也能將故事延伸為教育服務、沉浸體驗與跨產業合作。背後推動的關鍵是文策院作為幕後推手的角色,不只帶來資源,更協助團隊轉譯成產業語言,串連 ESG、科技與國際市場。這樣的布局,讓文化內容不再只是藝術的完成,而是一股能驅動城市升級、產業共創與社會永續的長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