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麥肯錫:8成企業投資AI仍止於炫技!如何避免陷入AI轉型地雷?4步戰略全解讀
圖解|麥肯錫:8成企業投資AI仍止於炫技!如何避免陷入AI轉型地雷?4步戰略全解讀

生成式AI引爆市場投資熱潮。企業在投入大量資金後卻發現,打造炫技的AI產品並不難,難的是真正創造出可衡量的業務價值。

麥肯錫研究顯示,80%的公司表示使用了新一代AI,但其中也有80%沒有看到收入或利潤的顯著提升。協助處理一般事務的AI工具雖能提升員工生產力,然而所省下來的零星時間並未能為企業帶來明顯財務效益。而針對特定職能設計的高價值縱向應用,大部分都卡在試點實驗階段,也就是所謂的 「生成式AI價值悖論 」(Gen AI paradox)。

BN367麥肯錫
圖/ 數位時代

此外,大多數企業目前仍無法將AI轉化為商業價值。過去2年,麥肯錫與全球150多家企業合作生成式AI專案,其中包含十多家大中華區企業。我們發現,大中華區企業部署生成式AI時存在4大痛點:

一、AI價值與轉型目標不清晰

很多企業無法清楚判斷生成式AI,究竟在哪個領域和能夠釋放最大價值,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還是推動業務成長。

有些企業從個別使用案例(use case)進行小規模試點,缺乏從整體業務策略出發的系統性布局,導致AI投資分散、重複開發,難以聚焦在高潛力、可擴展的場景上。

二、缺乏關鍵人才與協作機制

AI帶來的流程改革需要重新設計業務流程和職責,但業務團隊與技術或數位化團隊往往各有盲點。

在許多華人企業中,技術團隊的話語權相對薄弱,加上資料工程師、AI營運專家和模型治理專家等關鍵人才供不應求,讓企業難以快速組建具備實戰能力的團隊。

三、缺乏使用動機與執行力

即使管層普遍重視AI,許多企業的AI策略卻欠缺清晰的責任歸屬與推進機制,執行步伐緩慢,整體投入不足。而在業務前線,團隊通常沒有全面了解如何有效使用AI工具或缺乏使用動機。

四、技術與資料基礎分散

技術落地有2大難題。一是缺乏明確的資料策略,常因過度理想化而打造龐大的中央資料平台,結果專案陷入遲滯;二是生成式AI試點方案各自為政,採用不同的工具與基礎建設,缺乏統一協調的技術架構,造成技術無法複用、安全措施難以標準化、跟上模型快速更新的需求,最終阻礙整體組織的規模化推廣。

搞懂核心業務藍圖,AI轉型關鍵4步

麥肯錫從全球數百家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經驗,提煉出一套完整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策略框架,涵蓋業務價值、交付能力和變革管理3大面向和6大核心要素。

BN367麥肯錫
圖/ 數位時代

這套框架對於企業規模化導入生成式AI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因為無論是數位轉型或生成式AI轉型,核心挑戰都一樣:只有全方位重塑企業的運作方式,才能真正釋放技術帶來的業務價值。這套框架也對應前述大中華區企業常見的4大痛點。

一、制定價值導向的轉型路線圖

企業應聚焦最關鍵的業務領域,不論是既有核心業務還是新業務發展,都需從頭到尾(end-to-end)盤點績效流程。

訂定這些優先重點後,就能由上而下設定價值導向的目標,並整合AI與數位能力重新設計關鍵流程。接著根據AI 應用的潛在效益與可行性排定優先順序,有效分配資源、分階段制定務實的轉型路線圖。

二、培養人才和靈活交付模式

技術與業務的密切協作,是充分發揮AI潛力的關鍵。業務主管須加強對AI的理解,擴大視野來看待 AI 如何創造價值;技術或數位團隊則應更深入理解業務的需求,才能有效轉換成技術解決方案。

雖然招募新人是解決缺口的直接方法,但短期內不易找到兼具技術背景或組織理解力的人才。 較務實的做法是,先調動組織內具備潛力的團隊承擔關鍵角色,再以系統性訓練加速完備整體能力

三、做好變革管理和推動技術採用

技術要真正發揮效益,企業須主動將生成式AI融入日常營運。因此積極的變革管理非常重要。

企業需要設計和執行具針對性的溝通、培訓、引導與獎勵機制,來提高員工對AI技術的理解和使用意願。 當員工持續使用AI工具,就能形成「使用者參與、價值回饋與持續磨練應用」的正向迴圈,讓AI解決方案能隨著業務不斷演進

四、可擴展的技術架構和統一資料平台

企業需建立具前瞻性又可落地的技術架構,能夠支援未來大語言模型與AI代理人的運用。

更重要的是,架構應該根據未來的發展藍圖,按照不同應用場景分階段推進,避免「一步到位」的高成本投入,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與AI應用的推廣節奏一致。 混合式雲端架構能夠讓企業在逐步提升現有技術基礎的同時,保有朝向目標前進的靈活度。

接下來,看看企業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克服挑戰,成功從AI試點進入到規模化推廣 。

在市場日趨飽和、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某家製造公司本業營收成長趨緩,加上產業價格競爭,利潤不斷被壓縮。為了突破困局,該公司積極導入AI應用,更重新檢視全公司部門的關鍵流程,包括研發、製造、採購、供應鏈和品管等,最終製作一個跨領域的AI路線圖,期望從頭到尾提升價值。

以製造部門為例,該公司結合了分析式AI、生成式AI和傳統數位工具解決生產瓶頸,建立環環相扣的閉環流程:利用機器視覺與設備感測器收集數據,即時監控生產狀況,精確找出生產損失點。系統一旦監測到關鍵績效指標(KPI)偏離目標,就會立刻向主管發出警報,讓他們能迅速介入處理或上報高層。

BN367麥肯錫
圖/ 數位時代

團隊還引入數位化工具追蹤流程,確保解決方案的執行,幫助管理者即時掌握現場是否按要求行動,提升問題的責任歸屬,並將最佳化方案逐步鞏固為組織能力。

然而,該公司最大挑戰是落地執行力嚴重不足。技術團隊長期以來僅負責系統維護營運,缺乏推動轉型的經驗,而業務團隊對AI應用理解有限,導致跨部門合作困難重重,轉型推動阻力大。

為破解這項難題,該企業從各部門調用具備高潛力的人才,成立「數位交付工廠」,透過系統性培訓,幫助他們快速建立對業務場景的理解與AI工具的使用能力。

團隊按業務領域劃分為多個敏捷小隊,由業務人員帶領,與技術團隊頻繁協作,參與每日會議、衝刺規畫等,實現快速迭代與回饋,確保AI工具能高效落地。最終,透過系統性推進數位化與AI轉型,該企業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在短短2年內達到利潤翻倍。

組建敏捷小隊,跨部門合體催AI落地

另一家高科技電子企業,具備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導入生成式AI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套靈活彈性的技術架構,既能支援AI技術演進,也賦能多種使用案例的大規模部署。為此,企業全面調整核心系統,設計出模組化、鬆耦式(loosely-coupled)的架構,便於未來銜接不同類型的AI服務與模型能力。

BN367麥肯錫
圖/ 數位時代

在架構層面,該企業構建了能支援AI行動的平台,涵蓋4個關鍵領域:首先,統一整合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搭建資料湖,並設計了包含資料獲取、標註、切分與治理的完整流程,為AI模型提供高品質訓練與推理輸入。

其次,部署多個大語言模型(LLM)與嵌入模型,搭配模型評估機制,保障模型效果和可解釋性。再透過引入LLM編排框架及開源工具,管理模型調用與配置,提供不同業務場景所需要的多元支援。最後,跨多個業務部門設計統一用戶體驗(UX),提升員工效率與體驗。

為支持上述能力,企業在底層基礎設施方面採用混合雲端部署模式,結合高效能GPU叢集與容器化管理工具,確保平台具備橫向擴展與多模型支援的能力。這個架構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引入大模型,而是如何將資料、模型、工具與業務邏輯有機整合,形成可複製、可擴展的AI能力底座,以支持反覆運算與拓展使用案例。

生成式AI時代已經到來。除了技術能力的躍進,更顯現企業走向新一輪智慧化轉型的關鍵分水嶺。從流程再造到組織模式重整,從資料與架構建設到心態與文化轉變,企業必須結合策略、技術、人才與治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才能真正釋放AI帶來的業務價值。

延伸閱讀:台灣每秒遭駭1.5萬次!企業致命破口曝光:印表機、VPN、攝影機如何淪為駭客待宰肥羊?

責任編輯:蘇柔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