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分心、手機成癮!番茄鐘到底怎麼用?幫工作建立專用時間,6大實用原則一次搞懂
專治分心、手機成癮!番茄鐘到底怎麼用?幫工作建立專用時間,6大實用原則一次搞懂

如果沒有時間約束,我可能會在各種事情上不斷變換思路,我想同時學習很多東西,但實際上卻收效甚微。─法蘭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

有個人開車來到加油站,停在全套服務區。三名工作人員快速迎了上來,第一位幫他洗車,第二位替他檢查機油,第三位給輪胎充氣。他們俐落地做完工作後,車主給了美金10塊錢小費,就把車開走了。

兩分鐘後,車主將車開回來,這三個人又迎上來。車主說:「不好意思,我想知道為什麼你們沒有幫我的車加油?」三人面面相覷,原來他們匆忙之中,忘記最重要的事─加油。

在工作中,你是否會忙碌得忘記某些事情,甚至是重要的事情?你是否會給每項工作預留時間,並在這一段時間裡,專心地做這件事?如果你想成為職場的高效能人士,就必須認真面對這個問題,否則,只會越忙越累,越忙越沒有效率。

某公司有一名很上進的年輕員工,在休假期間,努力自學準備證照考試;另外還參加了一個籃球俱樂部,固定在周末和其他成員一起練球;同時又交了女朋友,常要抽空和她約會。同一時間面對多項重要的事情,年輕人經常忙得不可開交。上班時間,他偷偷用通訊軟體和女朋友聊天,有時還會打電話,這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讓老闆很不滿。

下班後,他和女朋友約會,卻不時在手機群組裡和籃球俱樂部的隊友閒扯,這又影響到他的約會品質,令女朋友非常不滿意。她曾多次勸告他,約會的時候別被其他事情干擾,否則,就改天再約。可是,他對此不以為然,讓女朋友為之氣結,感情出現裂痕。

晚上自我進修時,他又惦記著女朋友,三不五時獻幾句殷勤,學習的過程頻頻被打斷。

就這樣,年輕人在幾件事情中屢屢分心,注意力難以集中,結果是沒有一件做得好。

Discoperi Inc (4)
圖/ 擷取自 Discoperi 官方影片

後來,朋友提醒他:「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到時候什麼都做不成!我建議你在一個時段只做一件事,心無旁鶩不受干擾。」年輕人接受朋友的建議,將時間重新規畫後告訴女朋友,且得到她的支持。這個規畫是:

▲每天的上班時間,不准聊通訊軟體、發簡訊、打電話。要全心投入工作,盡最大努力創造好的業績。

▲下班後至晚上八點,屬於和女朋友及家人的交流時間,可以通電話,也可以短暫地見個面。八點至十點半為自學時間。十點半至上床睡覺之前,為和女朋友的談情說愛時間。

▲周休二日留出半天時間(一個上午或下午)去運動,無論是打籃球、跑步,都能放鬆身心。

▲周休二日再抽出半天時間陪伴女朋友或家人,或逛街,或購物,或去看電影,或喝咖啡,這些活動必須保證在半天之內結束。

▲周休二日剩下的兩個半天用來學習,這段期間不接電話、不看簡訊,以免受影響。

有了這個規畫之後,年輕人知道在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他真的按照計畫嚴格執行,而且堅持了兩年,最後愛情、事業、學業全壘打。

在欽佩他的堅持和執行力之餘,你有必要注意:如果同一時段面對的事情太多,難以預留專門時間,則可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有所取捨。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學習、工作、戀愛這三件事都很重要,無法取捨,但是練球可以暫時放下,以便有更多時間來做其他事情。當然,實際情況要看個人的意願和應對能力。

在高效能人士看來,工作效率等於(生活加目標)減去干擾,「生活加目標」即平衡好工作與生活,在此前提下,工作時要盡可能排除干擾,以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為此,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找出最重要的工作目標

工作目標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模糊的。 你在同一時間要做的事情可能很多,對於這些工作,應該按照輕重緩急排列順序,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這一點前面我們多次談到,這裡不再贅述。

2.找出最佳時段,並安排到各項工作中

最佳時段有兩種含義:

一、不受干擾的時段
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喜歡在受干擾的環境下工作,如果有人反而能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可說是曠世奇才。對於絕大多數上班族來說,找出自己不受干擾的時段很重要,因為可以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這個時段,並保證高品質完成任務。

某名員工有個習慣,每天上班都會提前一個小時來到公司,因為在這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他能完成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有時候一個小時無法完成,他甚至會提前兩個小時。

透過這種方式,他每天在9點正式上班前,已經圓滿完成最重要的工作。這使他輕鬆許多,剩下的時間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因此他的業績蒸蒸日上,獎金也源源不斷。

二、高效的時段
就像記憶黃金時段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效工作時段。有些人在清晨,有些人在深夜。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高效工作時段,並且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這段時間,那麼就能取得高品質的執行效果。

3.先安排最重要的工作,再安排其他的事務

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好時段之後,剩下的工作也需逐一排入。10點到11點應該做什麼?11點到12點應該做什麼?這些都必須了然於胸。

即便每天只有一件事要完成,也可以把這件事分割成許多塊,以一小時為單位,安插到一天的工作時間內。這樣每完成一小塊工作,就會覺得離這一天的目標更近一步,而獲得一些成就感,這種感覺會促使你更積極地去工作。

練習〉番茄時鐘工作法

【原則】:

  1. 一個番茄時間(25 分鐘)不可分割,不存在半個或一個半。
  2. 一個番茄時間內,如果是做與任務無關的事情,則該番茄時間作廢。
  3. 永遠不要在非工作時間內使用番茄時鐘法(例如:用3個番茄時間陪兒子下棋,用5 個番茄時間釣魚等等)。
  4. 不要拿自己的番茄資料與他人的比較。
  5. 番茄的數量不可能決定任務最終的成敗。
  6. 必須有一份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

【目的】:

  1. 減輕時間焦慮。
  2. 提升集中力和注意力,減少中斷。
  3. 增強決策意識。
  4. 喚醒激勵和持久激勵。
  5. 鞏固達成目標的決心。
  6. 完善預估流程,精確地保質保量。
  7. 改進工作學習流程。
  8. 強化決斷力,快刀斬亂麻。

【做法】:

Step1▲ 每天開始工作時,規畫今天要完成的任務,並逐項寫在列表裡。
Step2▲ 設定你的番茄鐘(計時器、App 等),時間是25 分鐘。
Step3▲ 第一項任務開工,直到番茄時鐘鈴響或提醒(25 分鐘到)。
Step4▲ 停止工作,並在列表裡該項任務後畫個X。
Step5▲ 休息3 ∼ 5 分鐘,活動、喝水、上廁所等等。
Step6▲ 開始下一個番茄鐘,繼續該任務。一直循環下去,直到完成,並在列表裡將其劃掉。
Step7▲ 每四個番茄鐘後,休息25 分鐘。

在某個番茄時鐘的過程裡,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麼事情⋯⋯

a. 非得馬上去做不可,請停止這個番茄時鐘並宣告它作廢(哪怕還剩5分鐘就結束了),然後去完成這件事情,接下來再重新開始同一個番茄時鐘。
b. 不需要馬上去做,就在列表裡該項任務後面標記一個逗號(表示打擾),並將這件事記在另一個列表裡(如「計畫外事件」),然後繼續完成這個番茄時鐘。

延伸閱讀:文組生變身自動化達人:她用10秒搞定8小時工作!與AI協作的關鍵究竟是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李文勇著,幸福文化出版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
圖/ 幸福文化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