甦醒吧!現代的古知識人
甦醒吧!現代的古知識人
2000.02.01 |

最近兩星期,我注意到三個與「網路」相關的新聞,一個是全球性的,兩個是地方(臺灣)性的事件。全球性事件是美國線上(AOL, American Online)購併時代華納(Time Warner),兩家公司合併後的經營策略重點為娛樂、電子商務,最後是新聞。
時代華納的總裁Levin在合併案中宣稱:「全球性的媒體即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有主導能力的產業,它的影響力將超過任何政府或教育體制。」基本上,這個合併不僅凸顯「網際網路」已成為工商企業界無法抗拒的力量,而且證實美國社會大眾已經接受了「網際網路」成為主流媒體之一的地位。也許就是這個原因,美國線上的股價跌了,而時代華納的股價漲了。

**平民萬歲!因為可以選擇!

**
第一個與網路相關的地方性事件是撰寫《大趨勢》與《全球弔詭》的趨勢大師奈思比(John Naisbitt)先生訪台,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談到:「大眾誇大了網路的效果,我不認為網路的發展是一大革命。對我而言,看報紙就像是洗熱水澡,是一種高感性(high touch)的活動,不是網路電子報可以取代的。」第二個與網路相關的地方消息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表示:「網路無益知識累積,氾濫的資訊將減少我們思考的時間,知識必須憑藉閱讀與思考而得,因此網路出現對知識的累積不是一個有利的發展。」這三個網路相關新聞乍讀之下似乎有一些有趣的矛盾,引發了我「思考」的動機。
所有人都承認,網路只不過是個「中介者」。人類的文明從「口傳」進展到「紙傳」,再進展到「電傳」,現在則將步入「網傳」的世紀。口、紙、電、網都是中介者,連奈思比也承認:「我們透過網路可以更快速、更有效、更廉價的達到目的。」但是奈思比先生忘記提了一點,網路可以更豐富多元的形式來達成中介的效果。
使用者可以同時享受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不同的組合,並且超越時空的障礙,這是任何其他「中介者」無法提供的。青輔會主委李紀珠女士喜歡在半夜讀詩經,「踏入感性小徑一走數小時」,「網路人」也可以在半夜上網讀詩經,如果他(她)想聽聽別人如何「朗誦」唐詩,只要點一下滑鼠;如果還想看看詩人的長像與生平,再點一下滑鼠。如果想知道別的詩人有沒有類似的句子,點一下(也許三、四下)滑鼠;如果心癢想自己創作,再用滑鼠把「導師」(tutor)叫出來。這麼多的中介形式,能夠提供的「感度刺激」豈是任何一本書籍所能達到的?看一場「齊瓦哥醫生」電影,所引發的內心感受絕不會比閱讀書籍的感受少,正是因為電影中呈現的冰天雪地、兵慌馬亂、生離死別的畫面具有高度「震撼感性」的作用。當然有人緬懷「一卷在手、悠然自得」的時光,但是「多元形式無罪」,「可以選擇」,正是生命與文化的最高境界。

**「習慣」不能將網路治罪

**
張忠謀先生有一天回家打開公共電視正在播介紹徐志摩的節目,觸動他青年時代的情懷,於是找出徐志摩詩集,「浸淫其中樂無比」。
身為網路科技的支持者,我「故意」問兩個「無聊」的問題,第一、如果張先生找不到徐志摩的書籍而網路上卻有徐志摩詩集的網頁,張先生會上網欣賞?還是去書店買書?或者「放棄徐志摩」?第二、如果電視播出的是一個新詩人的作品,只有電子書的形式,張先生仍然拒絕上網嗎?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思考與否」和「中介物為何」並無必然的關係。
張先生藉閱讀王安的「教訓」省察己身,比爾‧蓋茲也可以上網找到「探索」(Discovery)頻道的生態節目自我學習。電話普及之後有人懷念寫信的日子,而今網路日益普及,有人懷念書籍的日子,是自然的人之常情,不足為怪。說來說去,只是「習慣的改變」罷了。愛報紙的長輩們常常說:「你總不好帶手提電腦坐馬桶吧?」因為他們有「如廁閱報」的習慣。但是年輕的網站族身體健康,五分鐘解決「出恭」,剩下的二十五分鐘回到網前,根本不需要帶任何東西如廁。「網路」與「書籍」孰佳?是不能用「習慣」來判定的。

**學而不思則「網」?

**
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先生說得好:「網際網路已經是最強有力的資訊中介,它的程度嚇人、能量驚人、選擇駭人。傳統媒體既然不能打敗它,只好參加它。任何一個組織如果不能順應新的時代轉型,最終就會被淘汰。」美國線上與時代華納合併的最大意義就是「中介」與「內容」的合作雙贏,「中介」無法保證「內容」,「內容」也無法保證「學習」,「學習」無法保證「知識」,「知識」也無法保證「智慧」。反過來說,一個喪失了「智慧」的社會,絕不該責備「中性」的網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每一個學習者自己的責任,無論閱讀或是上網,能思則有得不思則罔,因此不該說「學而不思則『網』」。網路提供了最多、最快、最多元的內容,是學習最有效的中介者,如果不好好利用,不是犯了「思而不學則殆」的錯誤嗎?其實真正的人文並不在於知識的獲取,而在於心靈的啟發,倒是那些享受「知識傲慢」的貴人們應當要時時自我警惕的。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