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認知戰如同呼吸般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常常以為經濟活動、商業競爭、甚至國家興衰,全都來自冷冰冰的理性決策。事實卻剛好相反。驅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意義與故事。而這件事——「誰能創造、控制並放大意義」,正在成為AI時代企業生存與勝出的核心戰場。
今天,全球估計有超過六成的交易行為,背後的驅動力並非邏輯推理,而是情感共鳴。AI正在這片「感性主宰的經濟戰場」上,扮演前所未有的角色。一場權力結構的變革,正在無聲上演。
先從一場球賽的例子看起
2025年6月,一個普通上班族裹著棉被,坐在沙發上,眼睛緊盯著螢幕。電視裡是NBA總冠軍賽。他並非死忠球迷,也沒有下注,卻緊張得像生命繫在比分上。
為什麼?
因為他不只是看一場比賽,而是在參與一段集體故事。一場球賽真正吸引人的,不是比分,而是共同情緒與精神投射。故事裡有角色、有轉折、有無法控制卻欲罷不能的張力。
球迷因為愛上球隊,也就愛上了「共同身分」。當達拉斯小牛隊當家球星Luka被交易時,球迷怒不可遏,甚至在球館前放棺材。這不是理性,而是對一段故事的背叛。
我們其實不是在乎10個人搶一顆球,而是在乎「 我們的故事 」。
人類創造意義的方式,是透過⋯⋯說故事!
意義的來源,從來不是理性功能,而是感性認同。當大谷翔平擊出全壘打,球飛越球場,全場歡呼,全國落淚。我們不是為一顆球感動,而是投射了對努力、天賦與榮耀的嚮往。
理性上,這顆球並不能解決任何社會問題,但情感上,它能讓整個國家在同一時間心跳一致。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情感,哪怕資訊再精準,也只會引起反感。冷冰冰的AI客服機器人、毫無情緒的公告,帶來的多半是憤怒。
資訊只是內容,情感才是連結。意義的力量,來自故事,而不是事實。
人類文明根基在於「能相信共同虛構故事」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大歷史》中說得很清楚:人類統治地球的真正能力,在於「能相信共同虛構故事」。
國家、公司、金錢、宗教——這些都不是物理存在的「真實」。它們是集體相信後產生的「社會真實」。
你看不到國家,但它能要求你納稅。你摸不到金錢的本質,但它能換來勞動。奧運金牌對生活沒有實際影響,但當看到國旗升起,你就是會鼻酸。
這種情感共鳴,讓人類可以大規模協作。故事不是娛樂,是文明的基礎。
體育經濟、品牌價值、IP產業⋯⋯這些其實都是「感情」驅動
丹尼爾·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中揭示,大腦的「系統一」(感性)反應速度與權重遠高於「系統二」(理性)。我們自以為做理性選擇,其實九成的決策是情感先行、理性補強。
我們去演唱會不是因為音質最好,而是為了「共同經驗」。我們買Apple手機不是因為規格最強,而是因為它象徵一種身分。
「故事+情感」創造 「意義」。
「意義+認同」創造「消費行為」。
品牌價值、IP產業、體育經濟、選舉政治,無一不是靠「感性驅動」。
你以為大家買股票是精算財報?其實更多人是跟風。你以為大家買房子是投資回報?其實更多人是買一個安全感。
根據全球行為經濟研究估計,現代社會超過六成的交易行為,背後的實際決策驅動是「感性認同」而非理性分析。
由感性主導的經濟活動類型與估計佔比:
項目 | 說明與感性因素 | 經濟占比 |
---|---|---|
品牌消費 | 品牌形象、社會認同、流行趨勢 | 約15–20% |
娛樂、文化、運動 | 看電影、聽音樂、運動賽事門票、周邊、追星消費 | 約10–15% |
餐飲與休閒體驗 | 品牌氛圍、情境設計、味覺記憶、社交認同 | 約10% |
房地產與汽車 | 購買不只為居住或移動,還有地位象徵、情感歸屬 | 約15% |
投資與金融產品 | FOMO、追漲殺跌、名人推薦影響 | 約5–10% |
婚禮、節慶與禮品經濟 | 愛的象徵、社交壓力、傳統儀式 | 約5% |
宗教與公益捐款 | 信仰驅動、善意情緒、社群價值 | 約3–5% |
這是一個深層的結構事實:經濟主戰場早已不在理性,而在意義與情感的競逐上。
因此,能夠創造意義、掌控敘事的力量,就成了決定商業勝負的關鍵。
AI時代來了!它能創造故事,卻沒有情感
AI沒有意識、沒有價值觀,但它能「說出比人更動人的故事」。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與TED演講中警告:AI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大規模創造敘事」的非人類實體。
演算法不會感受,但它能精準模擬我們的情緒反應,知道什麼樣的故事能激起你的共鳴,甚至知道什麼時候你會生氣、何時最容易購買。
AI說「人權」,不是因為相信人權,而是因為演算法判斷那是「最有效果的話術」。
AI不必有靈魂,也能操控我們對意義的感知。這正是它的力量,也是風險所在。
敘事權 = 權力
控制故事,就能控制認知。控制認知,就能左右行為。
AI能同時對百萬人說話,並且依據個別的價值觀量身打造故事。這代表一種史無前例的「敘事武器化」。
AI不是在「傳遞」故事,而是在「生產」認同。
這使得未來的社會主導者,很可能不再是傳統國家,而是擁有超強AI敘事能力的企業體。
超級企業的誕生
企業本來就是人類最有效的協作機制,而AI敘事放大器,會讓這種組織產生幾何級的力量放大。
掌握AI敘事的企業,可以創造文化意義(誰是英雄、何謂時尚)、操控經濟意義(情緒消費、品牌信仰)、甚至干預政治意義(選舉、族群認同)。
這並非遙遠的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看看OpenAI與Google,成為全球語言代理人。
看看Meta與YouTube,以演算法壟斷注意力。
看看Apple與Tesla,以品牌故事打造近乎宗教的信仰社群。
故事,就是現代版的王權。
個體的應對:思辨與工具
AI時代的權力集中幾乎不可避免。對個人而言,唯一的防護力在於「思辨」。
一旦能分辨故事與現實、理解敘事如何被製造,就不會輕易被操控。這種能力,未來比專業技能更關鍵。
同時,個人也能利用AI做反向輔助。用AI去濾掉情緒謾罵、謠言攻擊,只保留客觀資訊。當多數人陷入情緒漩渦時,少數人能保持清醒。
未來的差距,將不是有沒有用AI,而是誰能「駕馭」AI,而非「被駕馭」。
企業的應對:全面AI賦能
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場生死戰。
真正能在AI時代生存並勝出的企業,將不只是使用AI工具,而是讓AI成為核心生產力引擎。
以Netflix為例,僅12,800名員工卻創造出驚人的人均企業價值,遠遠超過傳統電信業者。這就是演算法放大槓桿的威力。
而無法完成AI轉型的企業,命運將與那些未完成數位轉型的公司一樣:逐漸被淘汰。
轉型的核心問題其實只有一句話:「企業能否用1/10的人力,達成相同營收與產能?」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它已經在AI時代的邊緣。
敘事與權力的臨界點
未來的關鍵不只是AI能做什麼,而是誰能透過AI控制意義。
一旦某個企業家,同時掌握AI科技、創造動人願景、吸引菁英認同、並控制一個龐大社群,他的力量將不只是商業,而是社會層級的「重力中心」。
這樣的企業家,可能改變的不只是產業,而是整個文明的運作方式。
他不只是賺錢,而是在定義「我們相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