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千錘百鍊e-Commerce
中鋼千錘百鍊e-Commerce
2000.02.01 |

中鋼的轉型,很戲劇化,卻無比真實。
「鋼鐵」,從200年前工業革命開始,經過攝氏1500度高爐的焠鍊,流出火山熔岩般,濺綻著工業生命的鐵水;螺絲釘、汽車鋼板、橋樑、摩天大樓,這些鋼鐵產品支撐了人類十九、二十世紀文明的一切,也成就如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富可敵國的鋼鐵大亨。
一九七○年代,資訊革命開始,將人類文明的軌跡帶入新的方向,微軟的蓋茲(Bill Gates)、Yahoo!的楊致遠成為經濟舞台上耀眼的巨星;英國中部的雪非耳(Sheffield),曾經是煉鋼重鎮,如今則淪為電影導演抒發沒落靈魂的《脫衣舞男》(The Full Monty)背景舞台。
將時空拉回台灣,中鋼,從當年的十大建設到一九九五年民營化,一直都是國營企業的模範生;轉變為民間企業的過程,不但成功,更在一九九七年超越南亞,拿下民營製造業營收的冠軍。
輝煌的過去,抵擋不住時代潮流的大趨勢。資本額高達800億的中鋼,雖然經營績效良好,甚至被列為股市中的「績優股」,卻因內需市場成長力受限,面對資本額略遜一籌的台積電(700多億),股價硬是差上7、8倍。但是董事長王鍾渝指出,這樣的差距,今年將大幅改善。
中鋼正努力轉型,走向火熱高爐外的「花花世界」。從賣紅酒的中貿,到生產半導體的的中德電子,甚至這兩年內積極參與跨入的網路電子商務領域;再再都暗示中鋼面對e時代不願缺席的企圖心。

**先從「合理化經營」起步

**
中鋼如何在廿一世紀尋找新契機,再次扮演文明的重要角色?
鋼鐵製造,雖然已是發展成熟的「舊」工業,但卻可以利用「新」科技,使中鋼體質更強健。
不願將中鋼定位於傳統產業的董事長王鍾渝認為:「中鋼只是製造的『產品』,屬於傳統產品;但生產『方式』,卻是現代高科技;」尤其在開發中國家,或是落後地區,如非洲大陸,未來因為基礎建設,鋼鐵的需求仍有相當成長空間;「將新科技注入生產線,可以大幅提高中鋼的競爭力。」
在中鋼的熱軋壓版廠,完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從一塊厚厚鋼板到一捲厚度只有紙板般的鋼捲,過程不到2分鐘,打印上編號日期的鋼捲被自動機具送到儲存廠的同時,你也在控制室的印表機前,看到它在生產報表上的記錄。
生產運作全面自動化,不但效率提升,員工也因此具備電子資訊適應能力。走進中鋼幅地廣大的廠區生產線,除了發現所有的生產控制都已脫離人工現場操作,大部分的員工都集中在電腦控制室,透過監視顯示器和電腦螢幕面板做監控和操作;就連請假、調班等行政程序,線上員工也是透過場區連線的網路,直接透過操作控制室中的個人電腦來作申請。一位直接負責高爐控制室的三級主管羅課長表示:「像這樣透過電腦網路處理行政文書的資訊系統,早在7年多前就有了。」

**從電子化企業到電子商務

**
中鋼的第一代電子商務系統,早在13年前就已誕生。董事長王鍾渝談到早年在哈佛(Harvard University)進修管理課程時的靈感觸發:課程中討論到美國聯合航空的阿波羅計畫(Apollo Project),聯航推動建立網路將全美的旅行社連線,並讓聯航的班次成為消費者的第一選擇。
「回到台灣後,我就開始推動把中鋼內部的電腦連線,將各種採購、訂貨資料電子化集中處理。」
從內部企業資源規劃(ERP)延伸到外部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B to B)。中鋼除了企業內部電腦連線資訊化,當時還建立了一個電子化的商情資料庫,提供下游廠商查詢市場上報價和供貨情形;將訂單、生產、貨款、出貨等資訊匯集台北、高雄兩處中繼站,客戶利用撥接連線,以便查詢採購和出貨進度。王鍾渝說明:「有了這套系統,下游客戶可以將產品賣得好價錢,身為上游供應商的中鋼當然也會因此得利。」
中鋼本身的電子資訊化,則帶動鋼鐵下游廠商邁向電子商務。這套早期的電子B to B電子商務系統,從第一代「上下游客戶連線系統」只能提供前一天的資料內容;在一九九四年改版為「產業資訊系統」,除了增加台中地區的中繼站,也開始提供即時資訊,和線上訂購下單功能;前年十一月最新推出的「中鋼電子商務系統」,則是將整個網路連線的界面轉換到Internet上,讓下游客戶省掉長途撥接的費用,增加使用誘因;就和思科(Cisco)一樣,目前中鋼74%的營業額都是透過電子商務系統交易完成,也有160家以上的客戶與這套系統連線。

**走出傳統產業陰影,轉投資新事業

**
企業內的電子化,上、下游供應鏈的電子商務,所能貢獻的,是把中鋼生產管銷,帶向有效率的合理化經營;但仍無法脫困於「傳統產業」的發展束縛。趨勢大師梭羅(Lester C. Thurow)曾以美國電器製造商龍頭奇異電器(GE)和軟體巨人微軟(Microsoft)為例,前者一年1100億美金的營業額,盈餘是100億;後者同樣100億美金的獲利,卻只需賣200億的產品。當引領時代的典範轉移時,被「傳統」綁身的企業,必須另謀出路。
中鋼的轉投資事業,橫跨各高科技領域。六年多前,接任中鋼董事長的王鍾渝,除了順利將中鋼民營化,另一項任務就是展開中鋼的多角化經營;貿易航運、半導體、晶圓代工、生化科技、通訊、軟體,不論是轉投資還是百分之百參與的子公司,幾乎所有的熱門高科技領域,現金豐厚的中鋼皆有涉足,而且將近20家的轉投資事業,半數以上都已經獲利。光是最近宣佈與台積電合併的世大積體電路,今年帶給中鋼的投資獲利就超過100億,將近其鋼鐵本業年獲利金額的一半。
中鋼的轉投資大方向,跟隨新時代的經濟潮流-從「原子」轉向「位元」。被問及整個轉投資事業的大藍圖,王鍾渝談到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一書帶給他的思考衝擊:「Internet不但是把企業和消費者的距離拉得很近,更讓有價值的產品從實體的轉變成虛擬的;」他進一步說明:「全世界能夠環遊世界的人可能不到10%,但透過位元做虛擬旅行,卻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實現的願望。」
確立投資事業的大方向,細節則是且戰且走、邊看邊學。中鋼過去五年的轉投資,「傳統與高科技產業的比例約是6:4,未來則是4:6,」對所有轉投資計畫幾乎都親身參與的王鍾渝指出。對於從事新事業經營或投資的策略,他立下的原則是「不冒進」,一步一步來,先從人員訓練做起。
透過「策略性」投資,學習新產業的know-how。一九九六年,原負責中鋼財務的胡立仁被授命成立中盈創投,投資標的完全針對高科技產業,而成立這樣一家公司的主要目的,「賺錢是其次,主要還是作為中鋼伸向高科技產業的觸角,」中盈總經理胡立仁說明;投資Seednet、英特連這些當時在市場上並不被看好的公司,完全是基於建立中鋼未來發展電子商務事業,「尋找網路基礎架構和電子商務平台的策略夥伴考量,」他進一步指出。

**進軍電子商務市場

**
中鋼過去成功運用電子商務的經驗,引發中鋼開展經營電子商務B to B市場第二春。從早年中鋼內部的電子化經驗,到後來上、下游整合的電子商務系統,中鋼接下來亟欲跨入B to B電子商務市場的「經營」。
今年一月由中盈創投主導成立「網際優勢」公司,將專門針對企業間的電子商務流程,提供完整的規劃和技術協助;中鋼本身的資訊系統處(MIS)也將在今年,獨立成為專門從事軟體開發的子公司。
網際優勢公司將以國內製造業為初期客戶基礎,提供B to B的完整解決方案。負責網際優勢經營規劃的資深經理梁仲春指出:「各種產業或企業在電子商務化的過程中,需求各不相同,並沒有一套成功商業模式可遵循;」在去年進行過一次產業調查與需求分析後,中鋼認為當從所熟悉的製造業著手,提出為各公司不同需求量身訂做方案。
透過「虛擬整合」,提供建置電子商務的完整服務,是網際優勢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中鋼本身雖然在電子商務化過程中有相當的「個人經驗」,但要服務他人,還是得結合本身電子商務軟體的開發能力、網路基礎建設和電子交易平台業者共同合作,才能提供完整電子商務所需的軟、硬體元件。網際優勢則是以諮詢顧問角色,負責接受客戶委託;而所謂虛擬整合,則包括了中鋼本身的各種策略結盟和轉投資。
另一方面,網際優勢所招集的客戶群也形成各產業的水平整合。當企業經過網際優勢的服務完成電子商務化後,再來所需要的就是上、下游廠商所共同需要的「市集」,以便提供生意機會和採購比價。 由網際優勢的整個商業模式規劃,不難看出中鋼對跨入產業的謹慎規劃。不只是在網路事業如此,中鋼董事長王鍾渝談及轉投資製藥的中加生物科技經驗,為了考量其可行性,還特地到找了專業醫生,問明白後,才大膽投入。

**王鍾渝以「傳道精神」帶領中鋼

**
轉變心態,是中鋼面對新時代的最大挑戰。腳步一向十分迅速的王鍾渝,認為中鋼轉型過程中最大的憂慮:「是有些員工還感受不到新典範衝擊的速度和威力。」速度當然是企業成長轉型的關鍵,但面對一個龐大組織,成員的「心態」更是決定速度和方向的更重要因素。
只要員工有心學習,中鋼從不吝嗇於教育訓練。在中鋼,公司鼓勵員工去聽各種演講和上課,並給予相當的補助,每年也不定期送人員出國進修,這些經費加起來,每年高達將近1億;對員工數目近1 萬人的中鋼來說,公司的用心,不難體會。
面對經濟典範移轉的廿一世紀,以傳道者自居的王鍾渝拿著《數位革命》頻頻向員工傳道,他期待中鋼能建立起接受新時代典範的共識,共同學習,將中鋼再次成功轉型,成為實實在在的e企業。
硬梆梆的中鋼都做得到,您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