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千錘百鍊e-Commerce
中鋼千錘百鍊e-Commerce
2000.02.01 |

中鋼的轉型,很戲劇化,卻無比真實。
「鋼鐵」,從200年前工業革命開始,經過攝氏1500度高爐的焠鍊,流出火山熔岩般,濺綻著工業生命的鐵水;螺絲釘、汽車鋼板、橋樑、摩天大樓,這些鋼鐵產品支撐了人類十九、二十世紀文明的一切,也成就如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富可敵國的鋼鐵大亨。
一九七○年代,資訊革命開始,將人類文明的軌跡帶入新的方向,微軟的蓋茲(Bill Gates)、Yahoo!的楊致遠成為經濟舞台上耀眼的巨星;英國中部的雪非耳(Sheffield),曾經是煉鋼重鎮,如今則淪為電影導演抒發沒落靈魂的《脫衣舞男》(The Full Monty)背景舞台。
將時空拉回台灣,中鋼,從當年的十大建設到一九九五年民營化,一直都是國營企業的模範生;轉變為民間企業的過程,不但成功,更在一九九七年超越南亞,拿下民營製造業營收的冠軍。
輝煌的過去,抵擋不住時代潮流的大趨勢。資本額高達800億的中鋼,雖然經營績效良好,甚至被列為股市中的「績優股」,卻因內需市場成長力受限,面對資本額略遜一籌的台積電(700多億),股價硬是差上7、8倍。但是董事長王鍾渝指出,這樣的差距,今年將大幅改善。
中鋼正努力轉型,走向火熱高爐外的「花花世界」。從賣紅酒的中貿,到生產半導體的的中德電子,甚至這兩年內積極參與跨入的網路電子商務領域;再再都暗示中鋼面對e時代不願缺席的企圖心。

**先從「合理化經營」起步

**
中鋼如何在廿一世紀尋找新契機,再次扮演文明的重要角色?
鋼鐵製造,雖然已是發展成熟的「舊」工業,但卻可以利用「新」科技,使中鋼體質更強健。
不願將中鋼定位於傳統產業的董事長王鍾渝認為:「中鋼只是製造的『產品』,屬於傳統產品;但生產『方式』,卻是現代高科技;」尤其在開發中國家,或是落後地區,如非洲大陸,未來因為基礎建設,鋼鐵的需求仍有相當成長空間;「將新科技注入生產線,可以大幅提高中鋼的競爭力。」
在中鋼的熱軋壓版廠,完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從一塊厚厚鋼板到一捲厚度只有紙板般的鋼捲,過程不到2分鐘,打印上編號日期的鋼捲被自動機具送到儲存廠的同時,你也在控制室的印表機前,看到它在生產報表上的記錄。
生產運作全面自動化,不但效率提升,員工也因此具備電子資訊適應能力。走進中鋼幅地廣大的廠區生產線,除了發現所有的生產控制都已脫離人工現場操作,大部分的員工都集中在電腦控制室,透過監視顯示器和電腦螢幕面板做監控和操作;就連請假、調班等行政程序,線上員工也是透過場區連線的網路,直接透過操作控制室中的個人電腦來作申請。一位直接負責高爐控制室的三級主管羅課長表示:「像這樣透過電腦網路處理行政文書的資訊系統,早在7年多前就有了。」

**從電子化企業到電子商務

**
中鋼的第一代電子商務系統,早在13年前就已誕生。董事長王鍾渝談到早年在哈佛(Harvard University)進修管理課程時的靈感觸發:課程中討論到美國聯合航空的阿波羅計畫(Apollo Project),聯航推動建立網路將全美的旅行社連線,並讓聯航的班次成為消費者的第一選擇。
「回到台灣後,我就開始推動把中鋼內部的電腦連線,將各種採購、訂貨資料電子化集中處理。」
從內部企業資源規劃(ERP)延伸到外部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B to B)。中鋼除了企業內部電腦連線資訊化,當時還建立了一個電子化的商情資料庫,提供下游廠商查詢市場上報價和供貨情形;將訂單、生產、貨款、出貨等資訊匯集台北、高雄兩處中繼站,客戶利用撥接連線,以便查詢採購和出貨進度。王鍾渝說明:「有了這套系統,下游客戶可以將產品賣得好價錢,身為上游供應商的中鋼當然也會因此得利。」
中鋼本身的電子資訊化,則帶動鋼鐵下游廠商邁向電子商務。這套早期的電子B to B電子商務系統,從第一代「上下游客戶連線系統」只能提供前一天的資料內容;在一九九四年改版為「產業資訊系統」,除了增加台中地區的中繼站,也開始提供即時資訊,和線上訂購下單功能;前年十一月最新推出的「中鋼電子商務系統」,則是將整個網路連線的界面轉換到Internet上,讓下游客戶省掉長途撥接的費用,增加使用誘因;就和思科(Cisco)一樣,目前中鋼74%的營業額都是透過電子商務系統交易完成,也有160家以上的客戶與這套系統連線。

**走出傳統產業陰影,轉投資新事業

**
企業內的電子化,上、下游供應鏈的電子商務,所能貢獻的,是把中鋼生產管銷,帶向有效率的合理化經營;但仍無法脫困於「傳統產業」的發展束縛。趨勢大師梭羅(Lester C. Thurow)曾以美國電器製造商龍頭奇異電器(GE)和軟體巨人微軟(Microsoft)為例,前者一年1100億美金的營業額,盈餘是100億;後者同樣100億美金的獲利,卻只需賣200億的產品。當引領時代的典範轉移時,被「傳統」綁身的企業,必須另謀出路。
中鋼的轉投資事業,橫跨各高科技領域。六年多前,接任中鋼董事長的王鍾渝,除了順利將中鋼民營化,另一項任務就是展開中鋼的多角化經營;貿易航運、半導體、晶圓代工、生化科技、通訊、軟體,不論是轉投資還是百分之百參與的子公司,幾乎所有的熱門高科技領域,現金豐厚的中鋼皆有涉足,而且將近20家的轉投資事業,半數以上都已經獲利。光是最近宣佈與台積電合併的世大積體電路,今年帶給中鋼的投資獲利就超過100億,將近其鋼鐵本業年獲利金額的一半。
中鋼的轉投資大方向,跟隨新時代的經濟潮流-從「原子」轉向「位元」。被問及整個轉投資事業的大藍圖,王鍾渝談到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一書帶給他的思考衝擊:「Internet不但是把企業和消費者的距離拉得很近,更讓有價值的產品從實體的轉變成虛擬的;」他進一步說明:「全世界能夠環遊世界的人可能不到10%,但透過位元做虛擬旅行,卻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實現的願望。」
確立投資事業的大方向,細節則是且戰且走、邊看邊學。中鋼過去五年的轉投資,「傳統與高科技產業的比例約是6:4,未來則是4:6,」對所有轉投資計畫幾乎都親身參與的王鍾渝指出。對於從事新事業經營或投資的策略,他立下的原則是「不冒進」,一步一步來,先從人員訓練做起。
透過「策略性」投資,學習新產業的know-how。一九九六年,原負責中鋼財務的胡立仁被授命成立中盈創投,投資標的完全針對高科技產業,而成立這樣一家公司的主要目的,「賺錢是其次,主要還是作為中鋼伸向高科技產業的觸角,」中盈總經理胡立仁說明;投資Seednet、英特連這些當時在市場上並不被看好的公司,完全是基於建立中鋼未來發展電子商務事業,「尋找網路基礎架構和電子商務平台的策略夥伴考量,」他進一步指出。

**進軍電子商務市場

**
中鋼過去成功運用電子商務的經驗,引發中鋼開展經營電子商務B to B市場第二春。從早年中鋼內部的電子化經驗,到後來上、下游整合的電子商務系統,中鋼接下來亟欲跨入B to B電子商務市場的「經營」。
今年一月由中盈創投主導成立「網際優勢」公司,將專門針對企業間的電子商務流程,提供完整的規劃和技術協助;中鋼本身的資訊系統處(MIS)也將在今年,獨立成為專門從事軟體開發的子公司。
網際優勢公司將以國內製造業為初期客戶基礎,提供B to B的完整解決方案。負責網際優勢經營規劃的資深經理梁仲春指出:「各種產業或企業在電子商務化的過程中,需求各不相同,並沒有一套成功商業模式可遵循;」在去年進行過一次產業調查與需求分析後,中鋼認為當從所熟悉的製造業著手,提出為各公司不同需求量身訂做方案。
透過「虛擬整合」,提供建置電子商務的完整服務,是網際優勢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中鋼本身雖然在電子商務化過程中有相當的「個人經驗」,但要服務他人,還是得結合本身電子商務軟體的開發能力、網路基礎建設和電子交易平台業者共同合作,才能提供完整電子商務所需的軟、硬體元件。網際優勢則是以諮詢顧問角色,負責接受客戶委託;而所謂虛擬整合,則包括了中鋼本身的各種策略結盟和轉投資。
另一方面,網際優勢所招集的客戶群也形成各產業的水平整合。當企業經過網際優勢的服務完成電子商務化後,再來所需要的就是上、下游廠商所共同需要的「市集」,以便提供生意機會和採購比價。 由網際優勢的整個商業模式規劃,不難看出中鋼對跨入產業的謹慎規劃。不只是在網路事業如此,中鋼董事長王鍾渝談及轉投資製藥的中加生物科技經驗,為了考量其可行性,還特地到找了專業醫生,問明白後,才大膽投入。

**王鍾渝以「傳道精神」帶領中鋼

**
轉變心態,是中鋼面對新時代的最大挑戰。腳步一向十分迅速的王鍾渝,認為中鋼轉型過程中最大的憂慮:「是有些員工還感受不到新典範衝擊的速度和威力。」速度當然是企業成長轉型的關鍵,但面對一個龐大組織,成員的「心態」更是決定速度和方向的更重要因素。
只要員工有心學習,中鋼從不吝嗇於教育訓練。在中鋼,公司鼓勵員工去聽各種演講和上課,並給予相當的補助,每年也不定期送人員出國進修,這些經費加起來,每年高達將近1億;對員工數目近1 萬人的中鋼來說,公司的用心,不難體會。
面對經濟典範移轉的廿一世紀,以傳道者自居的王鍾渝拿著《數位革命》頻頻向員工傳道,他期待中鋼能建立起接受新時代典範的共識,共同學習,將中鋼再次成功轉型,成為實實在在的e企業。
硬梆梆的中鋼都做得到,您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