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數位轉型及公私協力持續深化,2025年由數位發展部主辦的「數位信任.創新日常——數位憑證皮夾國際應用趨勢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歐洲、紐西蘭與台灣的重量級專家,聚焦推動數位憑證技術的全球趨勢與跨產業應用創新,探討數位信任在公共服務、金融支付、交通運輸等多場景落地的實踐經驗和未來挑戰,期盼攜手建構安全、可信任且無國界的數位未來。
數位發展部主任秘書胡貝蒂致詞時表示,數位憑證皮夾已不只是技術概念,而是全球數位經濟與社會治理的核心基石,因此積極推動的數位皮夾計畫,同時也確保使用者自主掌控資料、保障隱私安全與提升生活便利。
數位信任加速跨域發展!數位憑證落地如何進化?
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DMV)的數位轉型長Ajay Gupta在研討會上分享,加州目前發行逾250萬個數位駕照,支持多款主流電子錢包,用戶可透過手機進行資料驗證及支付,並以人工智慧技術強化臉部識別及安全保障。
在方便使用的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Ajay Gupta強調,數位憑證採取選擇性揭露,僅分享必要資訊,有效減少個資外洩風險,更提供災難應變識別、健全多元族群適用技術標準,務求包容性與便利性兼顧。
而歐盟發行的數位錢包也從2024年起,開始大規模推動試辦。對此,法國Consult Hyperion資深副總裁Raphael Guilley提到,「監管驅動、標準導向及共治生態系統」將是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整合政府與商業用戶管理、跨境互認,雖然挑戰重重,但歐盟正在透過持續的跨產業大型試點實驗與認證架構,致力打造安全、可信且跨地域互操作的數位生態圈。
另外,在數位信任發展的政策上,紐西蘭內政部市場發展負責人James Little則分享,紐西蘭的國民並無身分證,因此以可選擇性、尊重隱私為核心,且數位身分非終點,而是一種可驗證的可信資訊,以此兼顧個人與商業代理權限的授權管理。
像是紐西蘭數位身分法規框架(DSDF),推動數位憑證的合規認證與跨部門共同執行政策,甚至以公開源碼與多錢包共存的策略防堵壟斷,將數位信任的推動整合成跨產業合作平台,也透過推行國家級測試環境與沙盒機制,促進私部門創新應用。
多場景落地!資安與隱私成關鍵
在研討會中,1111人力銀行策略長劉政宏,醫電數位轉型執行長何偉光與全家便利商店數位金融部部長劉東豪等業界代表,分享數位憑證在就業招聘、健康照護及零售支付的多面向運用。
特別是因為數位憑證使得認證流程大幅簡化,可兼顧資安及隱私保護,讓消費者與企業都能享受更高信任度與便利性,也在過程中降低詐騙風險及提升驗證效率。
不過,數位信任生態系統持續發展,資訊安全及個資隱私成為不可忽視議題。在研討會中,中華電信資安所所長張保忠、永豐金證券副總經理劉柏甫及以太坊工程師蔡昊辰等,一同探討如何在區塊鏈、去中心化驗證中兼顧信任基礎與使用者隱私,因此系統在設計時需著重用戶同意機制與資料最小化原則,並分享數位憑證在跨界場景的應用安全防護。
三大趨勢如何塑造數位憑證新未來?
此次「數位信任.創新日常——數位憑證皮夾國際應用趨勢研討會」中展現三大核心趨勢。第一,以用戶為中心的隱私保護與安全設計;第二,透過標準制定與生態系統治理促進跨境互通;第三,數位信任應用場景的多元化和生活場景的無縫連結。從美國到歐盟,再到紐西蘭與臺灣的實務分享,呈現全球數位憑證皮夾生態已步入大規模實驗與商業化的關鍵拐點。
數發部表示,在研討會上,成功促進跨域、跨國的合作與觀點交流,在全球數位化體系正朝向「技術與信任共構」的趨勢中,未來將持續推動跨國合作與跨產業協作,在保障個人穩私與資安的前提下,共同打造一個更安全、更互信開放,且具有韌性的數位生態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