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浪潮席捲全球之際,台灣的強項多集中在半導體與 AI 伺服器等領域。然而,更大的市場增長潛力正聚焦於將 AI 演算法實體化的應用,也就是實體 AI(Physical AI),這包含了無人機、自駕車和機器人。這些「實體 AI」產品正處於爆炸式成長的關鍵時刻,它們的設計能否平台化,系統、零件與軟體能否共用,將是縮短開發週期、加速迭代的關鍵。
以下 Q 為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提問,A 為東元電機前總經理范炘的回答。范炘也曾任福特汽車高管,深耕汽車產業二十餘年。因此,將以其橫跨機械、電子與全球供應鏈的豐富經驗,解析這波實體 AI 趨勢、台灣產業的機會與挑戰。並向台灣業者發出最關鍵的警示:「這個黃金時間,只剩下三年。」
Q1:您如何看待目前實體 AI 的發展趨勢,以及它對台灣產業帶來的影響?
A:AI 的發展速度已遠超乎想像,特別是從 2023 年 ChatGPT 爆發以來,技術迭代呈加速曲線。以前預期需要三到五年才會發生的技術變革,現在可能一年內就發生了。其中一個關鍵變化是,AI 的演算法和算力跑得比硬體還要快。促使 AI 不再僅限於資訊處理(Information AI),而是正在走向實體 AI,也就是將 AI 運算結果應用於實際的移動載具(mobile)上,如車輛、無人機和機器人。
舉例來說,過去在汽車領域,語音控制只是機械性的指令反應。但隨著 VLA(Vision-Language-Action,視覺感知、語言理解與動作決策,三者合而為一)等端到端(End-to-End)AI 模型的應用,人機互動已變得像對話一樣自然。
中國的理想汽車(Li Auto)今年 7 月已在車上導入 VLA 模型。這類模型的快速部署,意味著汽車正迅速變成一個「四輪上的資料中心(Data Center on Wheels)」,對算力的需求也從目前的 L2+ 大約 200 TOPS(Trillions of Operations Per Second 的縮寫,中文為「每秒兆次運算」,是一種用來衡量 AI 硬體運算能力的單位),預計將提升至 L4/L5 級所需的 2,000 到 3,000 TOPS。
這種發展速度,讓很多原先在雲端運算、伺服器領域的技術(如高壓電力、散熱、高速連接)得以快速應用到移動載具上,為台灣產業創造了一個重要的「天時」優勢。
自駕車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等級一覽
Level 0:完全由駕駛操控
Level 1:大部分需要駕駛員操控
Level 2:大系統有多項駕駛輔助功能,仍須由駕駛員主要控制
Level 3:系統有辨識環境能力,駕駛可適當進行干涉
Level 4:條件許可下自駕系統完全自駕
Level 5:任何情况下皆可由自駕系統完全操控
Q2:在實體 AI 領域,台灣具體的機會點會落在哪些層面?
A: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技術基礎與地緣政治。
技術基礎方面: 台灣在電子元件、高速連接器、高壓線路等底層零組件具有深厚基礎。過去,台灣廠商很難打進封閉的汽車供應鏈;但現在,汽車對先進技術的需求,讓傳統汽車大廠必須轉向尋求像 NVIDIA 這樣的科技巨頭合作。台灣身為這些科技大廠的可靠夥伴,地位也隨之提升。當客戶來求我們的「老大」(科技巨頭),我們就能跟著他進入原本難以敲開的供應鏈大門。
地緣政治方面: 全球供應鏈正走向區域化、碎片化,台灣廠商因而有機會進入原先進不去的市場。也由於地緣政治之故,某些競爭對手受限於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這為台灣供應商創造了更多被信任、可以進行技術延伸的機會。台灣也因此具有「地利」之優勢。
具體到產品層面,機會無處不在: 從最基礎的電子元件、區域控制(Zonal Architecture)等小型電腦模組,到面板(未來可能轉向 HUD、AR 眼鏡)、以及最關鍵的散熱技術。例如 AI 伺服器面臨的散熱問題,同樣困擾著高速運作的機器人關節模組。如何運用液冷、改變材質或提升熱導效率,都是台灣工程師擅長的領域。
Q3:面對實體 AI 的多樣化產品(無人機、自駕車、機器人),「通用平台」的概念能成立嗎?
A:雖然要達到科幻電影中「變形金剛」那樣的完全變形、零組件通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能還要 30 年到 40 年,但底層的核心技術(Underlying Technology)絕對可以通用。
每個行業(如汽車、飛航)都有不同的安全法規和成本要求。然而,像是電池的化學成分、熱處理原理、或是致動器(Actuator)的設計等,許多基礎技術是相通的。廠商只需要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做優化和調整即可。
我認為台灣廠商應善用這個機會,不要只鎖定單一市場(Vertical Market),而是進行「橫向延伸」,將同一項核心技術應用於無人機、自駕車、機器人等不同載具。這不僅能放大經濟規模,也能讓台灣的中小企業有機會擴大規模。
Q4:你認為台灣在發展實體 AI 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最大的挑戰源於台灣產業的「代工心態」和「企圖心不足」。
很多台商仍習慣等待訂單,或因為不確定市場規模而不敢前期投資。然而,在 AI 快速變革的時代,原地踏步的風險極高。過去,在 2008-2009 年金融危機時期,我就曾建議台灣供應商趁歐洲車廠狀態不佳時,大膽前往投資或收購,買一張進入歐洲供應鏈的門票,但當時少有人敢行動。現在,我們又面臨另一個黃金時間。不主動求變、沒有企圖心去擴大投資和橫向合作的業者,將是被淘汰的最大輸家。
此外,人才問題也日益嚴峻。除了少數頂尖大廠,其他企業難以招募到足夠的研發人才。台灣企業必須「走出去找合作」,無論是技術轉移、併購或建立國際夥伴關係,善用全球資源,才能應對挑戰。
Q5:如何加速台灣實體 AI 的發展?你對政府和產業有何建議?
A:要加速發展,台灣必須擁有一個高複雜度的「實證場域」。目前政府推動的「沙盒計畫」多半規模太小、複雜度不夠,且過於學術性,難以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Go-to-Market)。真正的實體 AI 應用,需要在混雜著行人、車輛、無人機的真實城市環境中進行測試。
這正是政府可以發揮協調作用的地方。我們需要利用整個台灣島或至少一個大型城市,作為一個「全球實驗室」,規劃基礎設施,讓 AI 應用可以測試飛航、地面運作、人機互動等所有複雜情境。烏俄戰爭已證明,複雜場景能最快速地推動技術進步。烏克蘭戰場每週都在為全球無人機產業出新考題,技術迭代速度遠超其他地區。如果台灣不能提供足夠複雜的場景來驗證和迭代產品,我們將無法累積領先世界的實戰經驗。
留給台灣的黃金窗口只有三年。 一旦錯過,將被掌握機會的新對手所淹沒。
(延伸閱讀|EP257. 無人機、自駕車和機器人給台灣的黃金時間只剩三年? ft.前東元電機總經理范炘)
(本文初稿為 AI 編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