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螢幕後,噴嘴立刻注入飲料,連許多自動煮茶機無法克服的珍珠、果凍等佐料,也能一次在20秒內搞定,達成真正的全自動一鍵出杯。如果想改變甜度、冰度或果漿、萃茶濃度,其調整幅度甚至能精準到0.1毫升為單位,比人工客製化還細,一台機器能變出超過4000種現做飲料組合,這是近年在美國餐廳掀起炫風的Botrista。
廚房後場一直是餐飲服務業中,自動化最難攻克的一環。對許多傳統餐廳來說,當前場的點餐機、送餐機器人逐漸成為標配,內場的自動化機器卻相對難推進。
原因很簡單,內場自動化設備投資金額通常更高,且效益不見得像前場設備導入後,在翻桌率、客單價上有明顯提升。「這時業者容易認為,若自動化設備無法完全取代至少一名內場人力,投資可能划不來。」開吧餐飲顧問創辦人魏昭寧指出。
然而,總部位於矽谷的Botrista卻能說服業主打破這樣的迷思。該公司由台灣人徐浩哲創辦,2017年成立至今不到八年,已插旗美國42州,且在全美五千多所大學城內餐廳取得一成市佔,截至去年總募資金額已達1.2億美元 ,還吸引亞洲最大餐飲集團快樂蜂投資。
Botrista為何能做出這樣的規模?關鍵在其瞄準的商機。「Botrista的初衷是做飲料界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不是取代醫生,而是讓手術更流暢、穩定進行。」徐浩哲指出,導入Botrista並非要取代內場人力,而是「賦能」員工,讓原本不賣飲料或只賣碳酸飲料的餐廳,能增加飲料收入。
特斯拉工程師跨界創業,用AI化解餐飲最難的原物料變數
導入Botrista的餐廳,平均可以多出15-35%的淨利潤,用原有人力成本,疊出更多利潤,是業主被打動的主因。徐浩哲回憶創業起點,來自2016年前後,看到各色鮮艷的現做果汁、茶飲在美國市場崛起,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杯,連星巴克也開始投入這類飲料市場。
但也因為現作茶飲遠比按汽水複雜多,很多業者認為要培訓人力去調製實在忙不過來。「這正是自動化設備切入的時機。」25歲就進到特斯拉,負責設計電池自動化產線的徐浩哲,對於規劃自動化設備再熟捻不過。
他將特斯拉的經驗帶進飲料製程,卻很快發現最大挑戰不是機械設計,而是原物料。「在汽車的世界,想自動化得先把每個螺絲規格化,但飲料世界更難。」舉例來說,水果每年收成的酸度、甜度不同,做成原料果醬的黏稠度也會變。
為了解決這問題,Botrista讓機器自己學會調整。「我們會先拿少量當季水果讓機器試做,AI模型會判讀原料特性,再自動微調糖水比例與混合時間。」這套自動校正系統,讓飲品在不同產季、不同來源的原料下仍能維持穩定品質。
徐浩哲坦言,這不只攸關工程設計,而是供應鏈的整合:「食安、衛生法規、原物料規格,都要一起過關。」
不靠賣機器賺錢,靠「菜單演算法」與「原料訂閱」創造穩定商模
除了穩定的製程,真正讓Botrista規模化的關鍵是把機器做成平台。不同於多數設備商,以賣斷設備作為營收來源,「我們其實不太在意客戶要買斷設備還是租賃。」徐浩哲指出,Botrista主要收入來自客戶持續向其採購飲品原物料的費用。
客戶之所以願意買單,是因為Botrista不僅能讓員工無腦做飲料,還能幫餐廳開菜單。「近兩年客戶希望我們主動推薦菜單,我們用AI分析推出的飲料,平均銷量比人工設計的高出兩成。」徐浩哲解釋,AI會根據餐廳地點、客群屬性生成合適菜單,甚至在美國各大學餐廳也可依其球隊代表色推出校園限定飲品。
目前Botrista的機器還能做到即時監控原料餘量、回傳銷售數據。「原料快沒了,電話都不用打,我們就知道要補貨,還能提醒哪些口味最熱銷。」徐浩哲認為自動化設備要能落地,一定要做到軟硬體一氣呵成,這樣的體悟源自他在特斯拉的經驗。
先前在特斯拉,曾因設計螺絲與設計機器的部門,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馬斯克就把大家整合成一個團隊,要求一起解決。」他認為Botrista也是同樣邏輯,設備、軟體、原料都要整合,客戶要能無痛上手,才能打開市場、做到規模化複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