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光顧巷尾小吃店,還是商圈裡的連鎖速食店、餐酒館,近年台灣餐飲業的光景發生不小變化,從早期光導入POS系統、提供線上訂位就稱得上是數位化,到近兩年,就連經濟部在進行產業統計時,也會同步調查送餐機器人、自助結帳機台等創新服務科技的導入狀況。
據經濟部今年8月公布的最新統計,導入手機或平板點餐系統的餐飲業者,已達41.9%、導入送餐機器人的業者則有17.7%,兩者均較前一年成長超過6%以上。
疫情、缺工2大因素,逼得餐飲業者大舉引進掃碼點餐、KIOSK
然而這樣的改變並非憑空發生。天帷管顧創辦人林剛羽觀察,過去四年來,先是疫情促使各種手機、自助點餐系統進到連鎖餐廳體系,如今幾乎每間連鎖速食店:麥當勞、漢堡王以及摩斯漢堡,甚至是以中式快餐自居的八方雲集,都可見到自助點餐結帳機台(KIOSK)。
再者,也因缺工問題,加速內外場送餐、製餐相關的自動化設備的導入。據勞動部截至2025年上半年最新一期職位空缺統計,在前14大行業中,住宿及餐飲業以4.4%的職缺率蟬聯冠軍,高於整體的3%。
「接踵而來的產業挑戰,逼得向來保守的餐飲業者,不得不嘗試採納新科技。」林剛羽強調,過去許多顧忌自動化設備會犧牲服務體驗的餐飲業者,像鼎泰豐、海底撈、漢來美食、乾杯以及饗賓等,幾乎國內多數一線餐飲集團,現在都已一定程度導入自動化送餐設備。
自動化設備為什麼還是無法解「缺工的痛」?
原因一:便宜行事,缺乏系統與環境整合
不過新技術要落地,不免還是會經歷陣痛。「服務業一向是IT(資訊系統)場景最破碎的一塊。」禾煜科技技術長梁萬宇指出,尤其許多台灣餐廳做的是薄利生意,大多沒有自己的IT團隊,在許多數位化的建置上,不管是POS系統、訂位系統還是送餐設備,很多都是東拼西湊,求一套「堪用、便宜」就好,缺乏系統與環境的整合。
以坪數大的餐廳為例,梁萬宇指出有時送餐機器人從菜口(內場出菜處)一路到桌邊,可能歷經多道自動門,「要讓門自動替機器人開門,其實只需簡單的物聯網設備就能做到。」但他分享,很多時候餐廳連基本IT佈建環境,像是WI-FI訊號、足夠的頻寬都沒有。
原因二:不了解流程中最適合自動化之處,導致設備變擺飾
「導入餐飲業的自動化設備,大多不是什麼黑科技,缺的其實只是場域整合跟流程再造。」梁萬宇強調, 除了環境條件外,有時設備也會因為業者沒有「用對位置」,而淪為擺飾 。他認為,要讓設備流暢發揮應有效率,得知道要把機器放在工作流程中的哪個節點最恰當。「但這是現場業者才有的Domain Know-how(領域知識),我們設備商不可能知道。」
「多數餐廳都想拿現成的自動化設備,與既有營運流程無縫接軌。」開吧餐飲顧問創辦人魏昭寧指出,除非設備從一開始就是量身打造,否則不可能無痛導入。他以智慧型手機比喻:「就像我們不會拿按鍵式手機的打字方式去使用智慧型手機,而是得改變手指操作習慣,才能更好的駕馭它。」他強調,業者應順應工具調整工作流程或方式,導入新設備才有意義。
怎樣讓自動化設備幫到忙?
「缺工問題一定能被自動化設備解決,但是業者得用新思維來解決。」魏昭寧建議,若業者發覺很難從既有門市下手,去改變團隊行之有年的工作習慣,則可以從新品牌、新分店著手。
例如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雙月食品社,近兩年新展店的門市中,導入新型軌道送餐機器人,支援外場人力;以歇腳亭起家的聯發國際,也在去年新成立的手搖品牌UG,導入自動化AI製茶設備,節省新人上手時間。
不過林剛羽也直言,目前台灣餐飲業發展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的硬傷,仍是「人力成本還不及歐美或日本、新加坡等自動化設備成熟度更高的國家。」因此許多業者比起投資設備,更優先考量增加雇用人力。
另外對設備商而言,做餐飲科技的生意不僅毛利不高,且面臨來自中國廠商的激烈廝殺,「硬體要湊不難,但是軟體(系統串接、整合)才是真功夫。」康惠媚觀察,許多中小型餐廳,不介意使用穩定性差、多家零件組合的拼裝車設備。因為輕資產、低成本仍是台灣許多業者在導入設備時的主要考量。
但林剛羽樂觀認為,隨著餐飲就業市場越來越少新血投入,加上政府仍未全面開放外籍移工從事一般服務業,「國內業者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在未來恐怕只增不減,甚至成長率有機會在近年超越大缺工多年的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