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聽過「すかいらーく」(Skylark),但更熟悉的,可能是它旗下品牌:近年在台灣展店的「武蔵野森珈琲」(Musashino Mori Coffee)和假日排隊名單上的「しゃぶ葉」(Shabu-Yo)。
日本雲雀餐飲集團(すかいらーくグループ)為日本最大餐飲集團,現有約 3,000 家店、超過 20 個品牌,從家庭餐廳到休閒餐飲形成一個龐大的矩陣。但它如今的樣貌,與創業初期截然不同——更像一部關於所有權更替、組織蛻變與專業化的企業轉型史。
創業故事從 1970 年橫川四兄弟起家,一家郊區餐廳逐步拓展為帝國。但急速擴張帶來瓶頸,真正的轉捩點在 21 世紀初:業績下滑、財務壓力升高,2006 年由野村系私募基金主導進行日本當時最大規模的管理層收購(MBO),公司下市。
更戲劇性的是,2008 年創業靈魂人物橫川竟在臨時股東會遭大股東解任,象徵一個時代落幕。
之後公司歷經 CVC、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國際私募基金接手,徹底導入外部專業經理人體制,2014 年成功再上市。今日在會長谷真等專業經理人領導下,雲雀餐飲集團的經營邏輯與文化已多次蛻變。
當前集團以兩大類別構築品牌組合:家庭式餐廳(Family Dining)提供價格實惠的日常選擇,代表有「ガスト」(Gusto)、「バーミヤン」(Bamiyan)與「夢庵」(Yumean);休閒式餐廳(Casual Dining)強調專業與獨特體驗,「しゃぶ葉」涮涮鍋吃到飽與「むさしの森珈琲」即屬此列。
雙軌策略能覆蓋從日常用餐到聚會與特殊場合。面對消費兩極化,集團近年透過併購補齊低價位日常餐飲(Low-Price Daily),納入九州烏龍麵連鎖「資さんうどん」(Sukesan Udon),向下延伸價格帶。
營運成績在最近一個財報年度達新高:營收 4,011 億日圓、營業利益 241 億日圓,年增逾倍。關鍵在經營方針從「總部主導的成本削減」轉向「以店鋪為中心」,賦予店長更大自主權,因地制宜調整菜單與行銷,既有店鋪營收前年同期比達 111.6%,再加上新店開設與改裝推升獲利。
唸 4 年「築地大學」,橫川竟領悟生意之道
要理解這個帝國的原點,得回到橫川竟的青少年期。他不是從商學院出來的,而是在市場前線練成。中學畢業進工廠因直言遭孤立、過勞離職,體悟耐久財不易,轉向消耗性高的食品業,1955 年進築地乾貨批發商「伊勢龍商店」,包辦員工三餐、住在無窗閣樓,四年「築地大學」磨練出菜單開發與誠信商道:「做生意不能說謊,要賣好東西,不賺多餘利潤;八成靠準備」。
他憑記憶力與勤奮迅速從伙房升任採購,一次把製造商視為廢料的彎曲通心粉轉介學校供餐,意外大賣,展現嗅覺。後赴食品零售「つるや商店」當店長,卻在未被告知下遭轉賣,決心獨立。
1962 年四兄弟出資 100 萬日圓成立「ことぶき食品」,選在雜誌評為「誰來做都會倒」的空店開 1 號店,靠獨特行銷首日爆量。為避免家族內耗,定下「配偶不入社、子女不入社、薪資四等分」的鐵律。
1969 年四兄弟自費赴美考察外食,回國後討論意見卻出現分歧:長兄端與橫川主張桌邊服務餐廳(Table Restaurant),次兄茅野與四弟紀夫偏好速食(Fast Food),甚至想引進麥當勞,但顧問估資金至少 3 億日圓,以當時負債狀況不可及,最終全體改走桌邊服務。
1970 年 7 月 7 日,1 號店開幕,以府中市市鳥「ひばり」和「ひばりが丘」意象命名「スカイラーク」(Skylark)。但開業後生意不如預期:午餐尚可,晚餐冷清,美式玻璃帷幕設計讓消費者感到被看見的尷尬。為避免空場,橫川竟在超市關門後帶員工扮「サクラ」(假客人),新客入、假客出,撐了四五個月。
轉機在隔年元旦:周邊多休業,Skylark 全年無休,家庭客湧入首次排隊;口碑引爆,一位國立市小學生作文分享用餐經驗,帶動更多家庭來消費。
生意步上軌道後,內部問題浮現:初期依賴外聘廚師,逐漸掌握菜單、定價、採購主導權,對服務人員咆哮,動輒集體辭職要脅。為奪回主導權,橫川竟送自家員工到餐廳「ロッシュ」修業,建立自家廚師與服務體系,為日後連鎖化奠基。
近 15 年陣痛期!雲雀餐飲完成現代化與垂直整合
2000 年代初,快速擴張後遺症顯現:業績停滯、股價低迷,創辦人家族以公司股票作擔保進行海外高球場、飯店等投資,股價下滑使擔保價值縮水,家族債務危機引爆。2006 年橫川竟主導 MBO、下市,投資人為野村プリンシパル・ファイナンス與 CVC。
原計劃由橫川竟重返會長兼 CEO,五年重建、前兩年虧損、第五年再上市。但不到一年,大股東對初期虧損不滿,要求轉盈;橫川主張短視的成本砍削不能解決根本,股東憂赤字引發融資不安,衝突在 2008 年 8 月臨時股東會橫川遭解任達到高潮。接任者為自 1977 年入社、內部晉升的谷真。
換帥未立即解困,至 2010 年度連續五年最終虧損。2011 年野村系退場,持股轉售給貝恩資本,進入第二階段改造。貝恩接手後先整理龐大店網,總店數自高峰縮減約三成以改善效率;更關鍵的是引進外部成功經驗人才,如延攬前美國麥當勞社長兼 COO 擔任集團會長,導入全球標準的營運與商品開發流程。
在谷真的執行力與貝恩的戰略資源下,業績回到成長軌道,2014 年 10 月再上市,完成投資退場。這近十年的變革讓公司從破產邊緣重生,家族企業轉型為由專業經理人治理的現代化企業。
延攬外部人才,成雲雀翻身關鍵
私募基金主導完成體質改造後,集團將「延攬外部專業人才以提升效率」確立為核心組織策略,從經驗驅動轉為數據與系統化決策。現任團隊除會長谷真外,多來自不同領域:社長金谷実出身野村證券、曾任野村プリンシパル・ファイナンス;CFO 北義昭來自三和銀行(現三菱 UFJ)與 UBS 證券,具備金融、併購與顧問背景。
早年在打造關鍵競爭優勢——中央廚房時,更直接自味之素延攬具食品工廠建設經驗的工程師金子順一主導,設計能實現「飯店品質,一半價格」的獨特工廠,連特製油壓式不鏽鋼釜都與機械商共同開發並取得專利。東松山工廠投資額高達 17 億日圓(以當年營收規模為巨大投入),為垂直整合供應鏈奠基。
今日,這套由外部專業持續優化的垂直整合供應鏈,成為最大競爭壁壘,貫穿以下環節:
- 採購:遍及 40 國,以規模與長約分散風險、共通化食材控波動。
- 生產:全國 10 座中央廚房,冷藏加工與流通,降低耗損與倉儲成本。
- 物流:自有 300 台配送車,從品牌配送轉為區域共同配送,縮短里程與 CO2。
- 調理與接客:標準化流程與衛生基準,品牌間人力可調度,提升彈性。
- 外送:自有車隊 3,150 台、人員 8,300 名,跨品牌共同配送並與平台混合,提高「最後一哩」效率與收益。
這個從上游到下游、環環相扣且高度整合的供應鏈,不僅是集團維持價格競爭力與穩定品質的基礎,更是其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快速導入新品牌或進行業態轉換的關鍵能力來源。
不押寶單一市場,收購「資さんうどん」是傑出一手?
日本雲雀餐飲集團之所以能長期維持市場領導地位,其核心在於一套極具彈性且不斷演進的多品牌策略。現任經營團隊將旗下龐大的品牌組合,劃分為兩條清晰的戰略主軸:「家庭式餐廳」(Family Dining)與「休閒式餐廳」(Casual Dining)。
前者如ガスト、バーミヤン等,旨在提供價格實惠、可高頻次消費的日常餐食;後者如しゃぶ葉、むさしの森珈琲等,則更強調專業性與獨特性,提供外食才有的特殊體驗價值。這個二元化的品牌結構,讓集團得以同時應對日益兩極化的消費市場。
近年來,持續的通貨膨脹導致食材、人事等各項成本上漲,迫使以ガスト為首的家庭式餐廳必須逐步調高售價;這也讓集團原先在低價格帶的市場佈局出現戰略性空白。
為了補強這個缺口,並應對消費者在日常餐飲上更為強烈的節約傾向,集團在 2024 年做出關鍵性的併購決策,收購在九州地區擁有深厚根基的烏龍麵連鎖「資さんうどん」(Sukesan Udon)。其以親民的價格與豐富菜單,在低單價市場擁有極高的顧客忠誠度。
此一併購不僅讓雲雀餐飲集團的品牌矩陣得以向下延伸,建立低價位日常餐飲市場(Low-Price Daily)的餐廳帶,完整覆蓋從低價日常餐食到中高價特殊體驗的廣泛需求,更強化了集團在面對消費兩極化趨勢時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しゃぶ葉」成轉型火車頭
外食產業的戰場,已從過去單純提供餐點的模式,演變為一場爭奪消費者有限時間與預算的複雜賽局。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多元且兩極化,雲雀餐飲集團將此現象歸納為「メリハリ消費」(重點消費)的興起:消費者在日常餐飲上追求極致的性價比,但在特殊場合或為了獲得獨特體驗時,則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這種消費行為的轉變,對以中價位家庭餐廳為主體的雲雀餐飲集團而言,形成了新的經營挑戰。過去作為主力的品牌,若無法清晰地對應到光譜的兩端,便可能陷入定位模糊、成長停滯的困境。
為此,集團的品牌策略核心,已從單純的品牌擴張,轉向更為動態的「品牌組合內部汰換」。其基本邏輯是,與其被動等待獲利能力下滑的店鋪自然淘汰,不如主動出擊,將這些店鋪的資產與地點,轉換為更符合當前市場趨勢、具備更高成長潛力的新業態。
在這套內部汰換的戰略中,涮涮鍋吃到飽品牌「しゃぶ葉」扮演了關鍵的火車頭角色。它不僅是集團在「休閒式餐廳」類別中成功的案例,更是業態轉換的首選目標。
數據顯示,將既有獲利能力較低的店鋪轉換為「しゃぶ葉」後,平均能帶來高達 83.5% 的營收成長,成效極為顯著。
台灣市場定位:海外事業的起點
相較於其在日本國內的龐大版圖,雲雀餐飲集團的海外擴張,是一部更為謹慎、但近年來開始顯著加速的成長史。面對日本國內市場因人口結構變化而趨於飽和的長期課題,海外市場,特別是飲食文化親近且經濟持續成長的亞洲地區,自然成為集團尋求下一階段成長動能的必然選擇。
然而,集團的海外策略並非天馬行空的全面擴張,而是依循著一套清晰的邏輯:以台灣市場的成功經驗為基石,用經過市場驗證的強勢品牌作為先鋒,並結合併購策略以適應當地市場,最終目標是將日本國內成功的垂直整合模式,複製到全球舞台。
台灣,是雲雀餐飲集團海外事業的起點,也是最為成熟的成功樣板。自 1999 年進入市場以來,集團在台灣的店鋪數已穩健成長至 2024 年的 78 家。初期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營運基礎,而真正的加速成長,則來自於近年策略性地導入在日本國內取得巨大成功的品牌。
無論是創造人潮的涮涮鍋吃到飽「しゃぶ葉」,或是提供獨特空間體驗的「むさしの森珈琲」,都在台灣市場打下強固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為後續的擴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信心。
前進東南亞!清真餐飲商機巨大
以台灣的成功模式為藍圖,集團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東南亞與美國市場。在這些新市場的開拓上,「しゃぶ葉」再次扮演了火車頭的角色。其「體驗式消費」的模式,被認為較少受到文化隔閡影響,具備全球通用吸引力。
在東南亞,集團的策略展現高度靈活性。2025 年 1 月,集團透過首次的海外併購,收購了馬來西亞一家專注穆斯林市場的連鎖涮涮鍋品牌。
此舉不僅為了快速獲取市場份額,更是看準當地龐大的清真餐飲市場,並計畫以此為基地,將業務擴展至泰國、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
這顯示集團的策略並非單純複製日本模式,而是懂得透過 M&A 與當地市場深度結合。在美國市場,「しゃぶ葉」同樣獲得消費者青睞,集團計畫將從西岸開始,逐步將店鋪網絡拓展至全美。
這一系列的海外布局,清晰展現雲雀餐飲集團的全球化邏輯。首先,以台灣作為測試與優化海外營運模式的基地;其次,選擇「しゃぶ葉」這類具備高成長性與跨文化吸引力的品牌作為市場突破口;再者,靈活運用併購手段,以縮短學習曲線並快速切入特定市場區隔。
集團的中期計畫揭示其雄心,目標在 2027 年以前,於海外市場新增約 100 家店鋪。甚至,連 2024 年才剛收購的「資さんうどん」,也已被納入未來的海外擴張計畫中,預計 2027 年後將評估在台灣及東南亞市場展店的可能性。
下一個來台灣的,會是烏龍麵嗎?
從「しゃぶ葉」,到提供高原度假村風格的「むさしの森珈琲」,雲雀餐飲集團近年導入台灣市場的品牌,皆是在日本國內取得巨大成功的休閒式餐廳(Casual Dining)業態。這套以成熟品牌測試海外市場的策略,已在台灣得到驗證。
如今,隨著集團在日本國內透過併購,將九州地區的烏龍麵連鎖「資さんうどん」納入其版圖,新的可能性也隨之浮現。集團已明確表示,計畫在 2027 年後評估「資さんうどん」在台灣及東南亞市場的展店潛力。
在武蔵野森珈琲之後,下一個來到台灣的,會不會就是這個在九州擁有深厚根基、以親民價格與豐富菜單著稱的烏龍麵品牌呢?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