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全台任何一間醫院,從護理師巡房的推車、病床旁邊的資訊面板,到手術室中精密的醫療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等,背後都藏著同一家台灣企業的技術「醫揚科技」。
這家從華碩子公司研揚科技獨立出來的公司,已是西門子、奇異(GE)等全球醫療設備大廠的合作夥伴,不只做嵌入式醫療電腦,更在近年AI爆發之際,開發出符合「醫療安規的AI伺服器」(安全與性能標準符合規定的醫療器材,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標準是IEC 60601-1),成功切入連商用伺服器大廠也難以跨足的藍海,成為AI醫療領域的隱形冠軍。
從醫療電腦代工到全設備代工,「彎道超車」打入歐美市場
近十年來,台灣電子大廠紛紛投入生技醫藥領域。醫揚科技創立之初,先是從為醫療設備廠商客製化嵌入式電腦起步,隨後發展自有品牌,推廣醫療安規電腦至醫院護理站與病床旁。
然而,他們很快發現代工模式的困境。「過去做醫療電腦代工,永遠都在等客戶開發新產品。」醫揚科技總經理莊富鈞接受專訪時表示,一個醫療儀器的生命周期長達8到10年,錯過研發導入期,就沒有任何機會,正是因為這份焦慮,成為轉型的催化劑。
2016年後,全球醫療大廠開始將重心從硬體轉向軟體與「療程」開發,並尋求硬體外包。莊富鈞敏銳觀察到並抓住這個趨勢「我們在2017年導入GMP(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莊富鈞強調,這張門票至關重要,「這讓我們能從『醫療電腦代工』,升級到『醫療設備全代工』。」
這意味著不再只提供儀器內的「大腦」(電腦),而是能幫客戶打造小至呼吸器、檢測儀,大到複雜的手術設備,整機都可以生產。「等於是成功彎道超車,徹底擴大打擊範圍。」莊富鈞強調,不再需要苦等客戶10年一次的開發周期,而是能夠在醫療產品「任何生命周期」切入,化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
站上輝達肩膀!搶占AI醫療安規「第二張銷售單」
當AI浪潮席捲醫療產業時,許多新創公司興奮地拿著商用伺服器就想衝進醫院,卻立刻碰壁。「醫院的護理站或影像中心,怎麼可能放一台巨大又吵雜的商用伺服器?」莊富鈞笑著說。
憑藉多年在醫療場域的深耕,他們熟知醫院的「語言」。「我們專注開發『符合醫療安規』的AI伺服器。」莊富鈞解釋,這些伺服器必須具備無風扇、易消毒、抗電磁波干擾等特性,才能穩定運行。
也就是這樣的優勢,許多AI軟體商在客戶端測試失敗後,才回頭找到醫揚科技,「我們等於撈了很多『第二張單』。」
與巨人的合作,也成為醫揚勝出的關鍵之一。「我們是輝達醫療應用上的技術夥伴!」莊富鈞笑說,醫揚近期陸續採用英特爾(Intel)、輝達(NVIDIA)技術,開發專為醫療場域設計的AI伺服器與邊緣運算平台。
他指出,AI之所以在醫療領域快速被接受,關鍵在於它不談「取代」,而是談「輔助」,在全球醫護人力緊繃的當下,AI正成為醫師的「數位助理」。
舉例來說,像是手術影像分析,將2D影像重建為3D模型,協助醫生在規劃手術的最佳路徑;到內視鏡檢查時,AI可以即時將醫師的口述轉為結構化病歷;再到長照中心或居家遠距醫療,AI能24小時監測生理數據或影像,即時判斷病人跌倒、心率異常等風險,讓護理人員的時間花在刀口上。
以台灣為概念驗證基地,撬動全世界醫療市場
目前,醫揚科技高達95%營收來自海外。在歐洲,嚴格的醫療安規是天然的護城河;而在美國,則改變「推銷產品」的模式,醫揚反過來主動詢問GE、西門子等大廠:「你未來需要什麼技術?」
「當我們從需求面反推,把我們的技術藍圖和他們的趨勢綁在一起,客戶才知道醫揚科技是唯一和他們一樣100%專注醫療的科技公司。」莊富鈞表示。
如今醫揚正瞄準下一個爆發性成長的市場東南亞。「像是泰國、馬來西亞,正由政府主導打造全新的智慧醫院,一次到位就導入AI,商機龐大。」至於台灣,莊富鈞將其定位為「全球最佳的POC(概念驗證)場域」,「台灣的醫院願意創新,很多AI醫療流程,都是在台灣先落地驗證,我們再推廣到全世界。」
展望未來,他們的目光不僅止於亞洲新興市場的快速增長,「2030年以前,醫揚要成為一家全方位的『醫療科技公司』,而不只是一家醫療電腦公司。」意味著醫揚將從硬體製造商,進化為「解決方案整合者」。
未來,醫揚要提供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以場景為核心的生態系,例如「智慧手術規劃方案」或「智慧居家照護方案」,打包所有必要的軟體、硬體與顧問服務。
從初始的一台電腦,到一台呼吸器,再到一套智慧手術系統。醫揚科技走出代工思維,憑藉著對醫療場域的深刻洞察與轉型策略,在AI浪潮之際,築起一道難以跨越的醫療級伺服器護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