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顯示器市場,被台廠拿下了。
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的最新報告,2025年第三季,華碩以21.9%的市佔率,首度超越三星、LG等韓系大廠,奪下全球OLED顯示器單季出貨第一。
「我們有信心到年底都是第一名,明年在電競市場,應該也還是會是第一。」華碩顯示器事業部總經理邱耀輝在談話間難掩自信神態。
他們的底氣來自於一場長達二十年的戰爭。2005年,華碩顯示器事業部(BU)在產業最寒冷、最血腥的時刻成立,當年韓國三星帶頭下殺價格,2004下半年,面板價格全面暴跌三成,17吋面板的終端價格甚至跌破了新台幣一萬元大關,幾乎回到2001年15吋面板的歷史落底價。業界哀鴻遍野,連平日低調的奇美電子總經理何昭陽都曾在當時感歎:「面板產業的寒冬已經到來。」
還是新生兒的華碩做出了大膽的決定:轉彎偏離航道。
「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去主攻當時的低價市場,而是去創造另一個沒有人存在的藍海新市場。」 邱耀輝指出,正是這個自己人都容易質疑的「偏門」策略,帶著他們從後進者,一躍成為了多個高階顯示器市場的領導者,甚至擁有定義產業規格的話語權。
策略一:洞察隱形需求,高單價產品創造新賽道
搶攻不存在的市場無疑是困難的,邱耀輝形容,要找出使用者自己都還沒發現的痛點,「像iPhone出來之前,也沒有人講得出來他要一支觸控手機。」
當時,華碩的第一個發現的隱形需求是:攜帶型顯示器(Portable Monitor)。2013年左右,華碩觀察到,許多業務或研發人員頻繁出差,晚上回到旅館,面對一台螢幕很小的筆電,工作效率會大幅下降,甚至有人會因此在長期出差時,身邊多帶上一個又大又重的外接螢幕。
「這就是痛點,沒有人能提供一個輕薄的解決方案。」邱耀輝說,華碩看準這個缺口,推出第一代可攜式顯示器Portable Monitor,輕薄、內建支架,方便攜帶出門隨時外接。
這款產品提案時,在內部曾遭遇阻力,甚至業務團隊抱持懷疑:「這個到底要賣誰?」直到一位業務副總親身體驗後,發現這款產品徹底解決了他全球飛行的效率問題,內部才開始產生信心。
即便初期售價是一般桌機顯示器的2至3倍,仍得到市場熱烈回響,直到今年,可攜式顯示器市場規模已經成長到超過3億美元,華碩十多年來仍持續穩坐市佔第一。
Portable Monitor是華碩探索藍海的起點,至於目前主攻的電競顯示器,則是他們成功奠定話語權的下一個戰場。
邱耀輝回憶,華碩在2006年其實就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款電競顯示器,但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2012年,他們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144Hz更新率」的電競顯示器。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格鬥、賽車遊戲都對螢幕更新率有要求,但當時顯示器面板最頂規數字普遍停留在120Hz,華碩透過與輝達的技術合作,將頂規推升到144Hz,驚艷「愛追規格」的電競市場。
從此之後,144Hz成了電競顯示器的標準門檻,電競顯示器也從當年的利基產品,一舉發展成了今天的主流市場,目前佔據了華碩顯示器BU營收的50%。
「從2006年到2012年這六年其實是很孤單的,根本沒有人關注更新率這一塊。」邱耀輝坦言,沒有競品、沒有參照、沒有需求討論,然而,正是這個孤單的市場,替華碩掛上了規格定義者的標籤。
策略二:不放過細節,解決高階產品的信任危機
在近年的OLED顯示器市場,也能看出華碩的拚勁。2024年,華碩在OLED Monitor市場還居於第四位,落後於三星、LG等面板製造商。但僅僅經過一年的產品迭代,到2025年第三季,華碩就以約24%~25% 的市佔率,超越了三星、LG和Dell,躍居全球第一。
邱耀輝認為,華碩能在這個領域取勝的關鍵在於細節。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擁有鮮豔的色彩表現和反應速度,成為電競玩家的新寵,但由於每個像素都是獨立的發光體,當顯示過久導致像素耗損,就會在螢幕留下無法消除的「烙印」,始終是一大技術痛點。
華碩試圖克服,推出了OLED Care技術,包含十項功能,目標是成為OLED壽命管理的「守門員」。比如其中一項是在螢幕前端加裝一個高精準度感應器,精準判斷使用者是不是坐在位子上,只要閒置離開,螢幕就會立刻自動降光或關閉靜態畫面,讓像素「多休息」,降低耗損。
邱耀輝強調,華碩捨棄容易誤判的便宜紅外線偵測,使用與iPhone臉部辨識同樣高準確度的技術。在細節上不計成本投入,讓消費者建立對產品的信任。
策略三:藍海中尋找「顯示器的終極體」,開拓下一個五年
目前華碩顯示器的主力產品線包括電競(50%)、創作者ProArt(20%)以及攜帶型/商用產品,而華碩的目光已經開始投向未來的新藍海。
目前熱騰騰研發中的產品,是一款眼鏡型顯示器。
不同於目前巨頭搶進的智慧眼鏡,更像是外接顯示器的「終極輕薄版」,戴在臉上就像是一般的眼鏡,但眼前可以展開工作的虛擬視窗,或著坐在咖啡廳看劇,「像平常一樣往前看就好,不用當低頭族了!」
不過這是一場艱難的跨界,包含重量平衡,攸關使用者長時間配戴的疲累程度,個人化的差異也相當大。邱耀輝細數,為了滿足亞洲人、西方人等不同族群的鼻樑高低,團隊設計了多種客製化的鼻墊,為了適應各種臉型寬度,鏡架的轉軸壓力與寬度都經過了精密調整,確保配戴舒適度。
至於近視問題的解決方案,華碩沒有採用複雜的電子或機械調整方式,而是回歸務實,提供了一個附帶的鏡框。使用者只需將這個鏡框帶著去眼鏡行,配上自己的近視度數鏡片後,再「卡」進眼鏡內部即可。
邱耀輝坦言,智慧眼鏡在短期內不會對營收有巨大貢獻,但長遠來看,也許五年後,也可能可以佔有一席之地。這副眼鏡,也像是華碩顯示器的核心信念具像化,「如果一定要等到有量的時候再做,其實就太慢了,本來叫利基型的市場,最後也可能變成主市場。」
邱耀輝指出,正是因為他們願意為了利基產品投入數年的時間不斷修正,才能實現高達八、九成的產品打擊率,在藍海市場持續享受豐碩戰果。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