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罕見大動作反駁空頭,黃仁勳究竟想告訴世界什麼?拆解7頁備忘錄背後用意
輝達罕見大動作反駁空頭,黃仁勳究竟想告訴世界什麼?拆解7頁備忘錄背後用意

NVIDIA近期罕見地向華爾街發出了一份長達7頁的備忘錄,逐點反駁知名空頭Michael Burry等人的質疑。

讓我們一層層剝開這份文件,看看Nvidia究竟想告訴世界什麼。

第一層防線:用「事實」反駁折舊與造假指控

1.「折舊」之爭背後的真相:AI 算力的「瀑布效應」

針對 Burry 質疑「產品一年一代,為何折舊要分 4-6 年」,NVIDIA 給出了一個證據:2020 年出貨的 A100 晶片,至今仍在客戶的數據中心滿載運行。

這是一個被不少人討論的觀點:算力是可以「降級使用(Cascading)」的。

最先進的 Blackwell 用於最前沿的模型「訓練(Training)」;而換下來的 H100 或 A100 並不會報廢,而是被轉移去處理「推論(Inference)」或批次處理任務。

只要 A100 還能跑,它就是資產而非垃圾。這證明了 AI 基礎設施的生命週期比手機長得多,也支撐了雲端巨頭(Hyperscalers)延長折舊年限的合理性。

2.現金流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指控 NVIDIA 透過投資新創公司(如 CoreWeave),讓這些公司再用這筆錢買 NVIDIA 的晶片,從而創造虛假營收。

對於「圓形融資」的指控,最有利的證據不是律師函,而是現金流量表。

當年 Enron 造假時,最大的特徵是「有獲利但沒現金」。NVIDIA 的數據顯示,其淨利潤幾乎 1:1 轉化為自由現金流(98%)。如果 NVIDIA 只是把錢借給新創公司讓他們買晶片(左手倒右手),現金流是不會騙人的。

更重要的是,NVIDIA 強調其自由現金流(FCF)佔淨利潤的比例高達 98%。這意味著賺進來的都是真金白銀,而非帳面遊戲。

Nvidia的策略性投資規模與其龐大的營收相比微不足道。今年迄今的總投資額約為 47 億美元,而公司僅一個季度的營收就高達 570 億美元。這表明投資活動對整體營收的影響極小。

同時,Nvidia在其投資組合中的公司(如 CoreWeave),其主要營運資金來自第三方投資者,而非Nvidia。Nvidia的投資僅佔其總融資的一小部分。

第二層解讀:藏在會計細節裡的資訊

如果說以上兩點是NVIDIA向市場展示的肌肉,那麼接下來的細節,卻是較少人討論的論點。

1.Blackwell 的複雜性代價:保固準備金的「誠實訊號」

備忘錄中一個容易被忽略、卻極具深意的細節是:NVIDIA 承認其保固準備金(Warranty Reserves)增加了。

什麼是保固準備金?

簡單來說,這是會計上的「預防針」。當公司賣出產品認列收入時,為了符合「收入與費用配合原則」,必須預估這批產品未來幾年可能壞掉、維修或換貨的成本,並現在就從利潤中扣除這筆錢。

NVIDIA 這次坦承準備金增加,理由是 Blackwell 架構的複雜性(更先進的互連、更複雜的電源傳輸)。

在我看來,這有兩個層面的解讀。

- 會計層面的利多(針對造假指控):

如果一家公司意圖美化財報,最隱蔽的手法之一就是低估保固成本,藉此虛增當下的毛利率。

NVIDIA 選擇坦誠地增加準備金,代表他們沒有隱藏潛在成本,而是嚴謹地將風險計入帳冊。

- 基本面層面的警訊(針對技術極限):

Blackwell 已不再是一顆單純的晶片,而是一個由數千個精密零件組成的系統(包含先進的 NVLink 互連、液冷散熱)。

這暗示了摩爾定律走到極限後的代價。為了追求算力翻倍,硬體的物理結構變得異常脆弱且複雜。

這或許意味著未來的 AI 基礎設施,其良率挑戰將更大,售後維護成本將呈結構性上升。

2.SBC 之爭:矽谷的「黃金手銬」與股東的隱形稅

Michael Burry 對 SBC(股權激勵)的攻擊,本質上是傳統價值投資與矽谷成長模式的價值觀衝撞。

什麼是 SBC(Stock-Based Compensation)?

這是矽谷科技公司搶奪頂級人才的核心手段。公司除了發放現金薪水,還會發放股票(如 RSU 或選擇權)給員工。

對公司而言,好處是可以保留現金流用於研發,並讓員工利益與股價綁定,形成「金手銬」效應。

延伸閱讀:輝達員工陷金手銬不敢離職,黃仁勳一句話看待「半退休」員工問題!

然而,Burry 的攻擊點在於:帳面費用與真實代價的巨大落差。

NVIDIA 在會計帳上(GAAP)紀錄的 SBC 費用約為 200 億美元(這是發放當下的估值)。但在 Burry 眼中,這嚴重低估了成本。

因為為了不讓員工行權導致股本膨脹(稀釋老股東權益),NVIDIA 必須去市場上「回購股票」。

數據顯示,NVIDIA 花了 1,125 億美元進行回購。Burry 認為,這 1,125 億真金白銀的流出,才是股東付出的真實代價,而非帳面上的 200 億。

為了維持股數不膨脹,又必須在股價歷史高點時,花大筆現金把股票買回來發給員工。

這揭示了 NVIDIA 目前的隱憂——高股價的雙面刃。股價越高,對人才吸引力越強(護城河),但回購股票消耗的現金也越驚人。

只要 NVIDIA 的成長速度(Growth)能跑贏稀釋速度,市場就會將其視為「為了創造 4 兆市值所必須支付的燃料費」。

被動防禦到主動溝通,黃仁勳在想什麼?

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一家處於行業頂峰的公司,選擇如此詳盡地回應賣空者的指控,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這表明Nvidia意識到,當前的市場估值不僅建立在業績上,更建立在對AI長期發展的宏大敘事上。

任何對其誠信的質疑,都可能動搖整個AI投資週期的信心。

因此,這份備忘錄是一次主動的、戰略性的溝通,旨在鞏固市場信心,確保AI革命的敘事不受干擾。

本文授權轉載自FOMO研究院電子報

關鍵字: #Nvidia #黃仁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