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近期罕見地向華爾街發出了一份長達7頁的備忘錄,逐點反駁知名空頭Michael Burry等人的質疑。
讓我們一層層剝開這份文件,看看Nvidia究竟想告訴世界什麼。
第一層防線:用「事實」反駁折舊與造假指控
1.「折舊」之爭背後的真相:AI 算力的「瀑布效應」
針對 Burry 質疑「產品一年一代,為何折舊要分 4-6 年」,NVIDIA 給出了一個證據:2020 年出貨的 A100 晶片,至今仍在客戶的數據中心滿載運行。
這是一個被不少人討論的觀點:算力是可以「降級使用(Cascading)」的。
最先進的 Blackwell 用於最前沿的模型「訓練(Training)」;而換下來的 H100 或 A100 並不會報廢,而是被轉移去處理「推論(Inference)」或批次處理任務。
只要 A100 還能跑,它就是資產而非垃圾。這證明了 AI 基礎設施的生命週期比手機長得多,也支撐了雲端巨頭(Hyperscalers)延長折舊年限的合理性。
2.現金流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指控 NVIDIA 透過投資新創公司(如 CoreWeave),讓這些公司再用這筆錢買 NVIDIA 的晶片,從而創造虛假營收。
對於「圓形融資」的指控,最有利的證據不是律師函,而是現金流量表。
當年 Enron 造假時,最大的特徵是「有獲利但沒現金」。NVIDIA 的數據顯示,其淨利潤幾乎 1:1 轉化為自由現金流(98%)。如果 NVIDIA 只是把錢借給新創公司讓他們買晶片(左手倒右手),現金流是不會騙人的。
更重要的是,NVIDIA 強調其自由現金流(FCF)佔淨利潤的比例高達 98%。這意味著賺進來的都是真金白銀,而非帳面遊戲。
Nvidia的策略性投資規模與其龐大的營收相比微不足道。今年迄今的總投資額約為 47 億美元,而公司僅一個季度的營收就高達 570 億美元。這表明投資活動對整體營收的影響極小。
同時,Nvidia在其投資組合中的公司(如 CoreWeave),其主要營運資金來自第三方投資者,而非Nvidia。Nvidia的投資僅佔其總融資的一小部分。
第二層解讀:藏在會計細節裡的資訊
如果說以上兩點是NVIDIA向市場展示的肌肉,那麼接下來的細節,卻是較少人討論的論點。
1.Blackwell 的複雜性代價:保固準備金的「誠實訊號」
備忘錄中一個容易被忽略、卻極具深意的細節是:NVIDIA 承認其保固準備金(Warranty Reserves)增加了。
什麼是保固準備金?
簡單來說,這是會計上的「預防針」。當公司賣出產品認列收入時,為了符合「收入與費用配合原則」,必須預估這批產品未來幾年可能壞掉、維修或換貨的成本,並現在就從利潤中扣除這筆錢。
NVIDIA 這次坦承準備金增加,理由是 Blackwell 架構的複雜性(更先進的互連、更複雜的電源傳輸)。
在我看來,這有兩個層面的解讀。
- 會計層面的利多(針對造假指控):
如果一家公司意圖美化財報,最隱蔽的手法之一就是低估保固成本,藉此虛增當下的毛利率。
NVIDIA 選擇坦誠地增加準備金,代表他們沒有隱藏潛在成本,而是嚴謹地將風險計入帳冊。
- 基本面層面的警訊(針對技術極限):
Blackwell 已不再是一顆單純的晶片,而是一個由數千個精密零件組成的系統(包含先進的 NVLink 互連、液冷散熱)。
這暗示了摩爾定律走到極限後的代價。為了追求算力翻倍,硬體的物理結構變得異常脆弱且複雜。
這或許意味著未來的 AI 基礎設施,其良率挑戰將更大,售後維護成本將呈結構性上升。
2.SBC 之爭:矽谷的「黃金手銬」與股東的隱形稅
Michael Burry 對 SBC(股權激勵)的攻擊,本質上是傳統價值投資與矽谷成長模式的價值觀衝撞。
什麼是 SBC(Stock-Based Compensation)?
這是矽谷科技公司搶奪頂級人才的核心手段。公司除了發放現金薪水,還會發放股票(如 RSU 或選擇權)給員工。
對公司而言,好處是可以保留現金流用於研發,並讓員工利益與股價綁定,形成「金手銬」效應。
然而,Burry 的攻擊點在於:帳面費用與真實代價的巨大落差。
NVIDIA 在會計帳上(GAAP)紀錄的 SBC 費用約為 200 億美元(這是發放當下的估值)。但在 Burry 眼中,這嚴重低估了成本。
因為為了不讓員工行權導致股本膨脹(稀釋老股東權益),NVIDIA 必須去市場上「回購股票」。
數據顯示,NVIDIA 花了 1,125 億美元進行回購。Burry 認為,這 1,125 億真金白銀的流出,才是股東付出的真實代價,而非帳面上的 200 億。
為了維持股數不膨脹,又必須在股價歷史高點時,花大筆現金把股票買回來發給員工。
這揭示了 NVIDIA 目前的隱憂——高股價的雙面刃。股價越高,對人才吸引力越強(護城河),但回購股票消耗的現金也越驚人。
只要 NVIDIA 的成長速度(Growth)能跑贏稀釋速度,市場就會將其視為「為了創造 4 兆市值所必須支付的燃料費」。
被動防禦到主動溝通,黃仁勳在想什麼?
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一家處於行業頂峰的公司,選擇如此詳盡地回應賣空者的指控,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這表明Nvidia意識到,當前的市場估值不僅建立在業績上,更建立在對AI長期發展的宏大敘事上。
任何對其誠信的質疑,都可能動搖整個AI投資週期的信心。
因此,這份備忘錄是一次主動的、戰略性的溝通,旨在鞏固市場信心,確保AI革命的敘事不受干擾。
本文授權轉載自FOMO研究院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