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限特價到討價還價
從無限特價到討價還價
1999.11.01 |

了解電子商務,必須先了解世界與台灣共同出現的各種經營模式;了解了模式,你才能發現最有機會的成功方程式。
電子商務不只是「架網站賣東西」,「架網站只完成了電子商務的1%,是最容易的事,」台灣資迅人副總經理薛曉嵐如是說。
看似「一鍵之間」可完成的交易行為,背後有著相當複雜的思考與流程:賣什麼?賣給誰?
用什麼方式?產品如何送到消費者手中?多快可以送到?怎麼確保收得到錢?更重要的是,怎麼樣才賺得到錢?
談到電子商務,通常因交易對象的主動權分為四種主要模式:企業對個人(BtoC, Business to Consumer)、個人對個人(CtoC, Customer to Customer)以及個人對企業(CtoB, Customer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BtoB,Business to Business)。

**模式1 B to C(Business to Consumer):

**
企業直接將商品或服務推上網路,並提供充足資訊與便利的界介面吸引消費者選購,是網路上最常見的銷售模式
企業對個人(Business to Consumer)的電子商務,就是企業透過網路銷售產品或服務給個人消費者。
靠網路直銷起家的戴爾電腦、賣書起家的Amazon.com,甚至賣金融產品的E*Trade,已經是這個領域家喻戶曉的名字。 戴爾在網路上賣電腦是BtoC的經典。他們創造了BTO(Bulid to Order)——接單後生產的模式,一反過去預測生產數量,而是在網路接單後才向供應商定零件,降低管理庫存和資金積壓的風險。同時利用網路直銷電腦,消費者可以用最低的價格得到他們所想要的產品,戴爾一天的銷售金額可達1400萬美金。
美國消費者今年預估花費120億美金在線上購物,其中最大宗的三大品項為:旅遊、個人電腦硬體、書籍。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線上零售業(on-line retailer)已帶動一九九九年的網路風潮。純粹的網路零售商(pure internet players),在今年積極投注資金,迅速擴張,這多半得感謝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讓凡是有電子商務計畫的公司都「雨露均霑」。

**Wal-Mart、Sears、LVMH以及豐田汽車都將加入

**
另一股更大的力量來自產品製造商和傳統零售通路業者。他們不再只是把產品型錄及年度報表放上網路,而是投注數以百萬計的美金,準備展開Internet事業,以確保那些「.com」小公司不會偷走他們的生意。這一批的新加入者都是巨人——世界最大零售業者Wal-Mart、連鎖百貨之王Sears、以LV皮件、莫椰香登香檳、軒尼詩白蘭地和CD化妝品著稱的最大精品集團LVMH以及豐田汽車。
例如,豐田率先發展出「五日概念車」,消費者在網站上可以直接訂購他所想要的款式,透過同步的供應鍊系統,製造廠在五天內就能組裝完成出貨。這種直銷模式估計能使汽車價格削減30%。
在台灣,IBM在網路直銷Aptiva系列電腦,一個月銷售700部,已開始引起T-Zone等零售商的反彈。
相較美國的生機盎然,台灣線上購物「網路零售業」卻似乎一直「積弱不振」。最近積極於開發電子商務市場的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分析,台灣網路購物有著東方社會的典型難題:24小時的商店隨處可見、住商混合——從家裡到商店的交通成本很低,使得新型態的網路商務無法發揮便利優勢。
「但也不盡然台灣不能做,」陳正然說,找到台灣可切入的策略模式仍然有可為。
陳正然認為,以蕃薯藤經驗來看,商品「品牌」是主要優勢。因為網友關心售後服務,品牌就是主要的信任基礎。方便性也有可為,如中秋節在沒有折扣情況下,十天內賣500多盒義美月餅,賣得比郵購好。

**價格不重要,服務品質與交貨時間影響大

**
「有對的Model,環境就是成熟的,」陳正然強調,好的企業模式(business Model),看重的是創意和執行實踐的能力。
有人問電子商務經營典範之神——亞馬遜書店總裁貝佐斯,在網路上賺錢的祕訣,他的回答是:「找到對客戶的價值主張(a value proposition to the customer)。」他認為,任何網路經營者都必須在網路上尋找一種對消費者有益的價值定位。
根據美國BizRate.com統計,網路購物者願意重複到同一個網站購買,最看重的因素不是價格,而是客戶服務的品質以及準時交貨。網友雖然期待在網路上有更低價格的產品或服務,但是他們仍然希望網站能提供比實體商店更好的品質。
SEEDNet總經理程嘉君認為,台灣的購物網站經常忽略「客戶服務」的機制,「如果我今天收了單要賣一台數據機,我把單子下給數據機廠商,幾天後客戶打電話來說他沒收到,你怎麼辦?知不知道廠商出貨了沒?知不知道他真的收到了沒?你知不知道到底是不是這個人買的?」程嘉君解釋,接單很容易,但是交易從開始到完成,要靠非常完整的機制和流程,這是台灣的電子商務網站亟待建立的「基礎建設」。

**模式2 C to B(consumer to Business):

**
電子商務是最有趣的商業行為之一,將商品的主導權和先發權,由廠商身上,交還給了消費者。
CtoB(consumer to Business)模式更具革命性,它將商品的主導權和先發權,由過去的廠商身上,交還給了消費者。消費者先因著議題或需要形成社群,透過社群的集體議價或開發社群需求,尋找電子商務的商機。而這個網站的經營者,也就是社群的發起或經營者。
例如美國針對初為人父母的社群parentsplace.com,就有幫助初為人父母的資訊,以及討論區,讓上網者能分享經驗,蒐集相關資訊,而parentsplace.com在累積了忠誠度和「臨界數量(crital mass)」的會員後,便可利用會員的人潮吸引廣告主、同時邀集廠商提供相關商品,創造商品交易收入。
CtoB的模式,強調用「匯聚需求(demand aggregator)」,取代傳統「匯聚供應商」的購物中心形態,被視為是一種接近完美的交易型式,但在台灣,即使消費者意識逐漸漲昇,商機處處的CtoB模式卻仍待開墾。在各大入門網站、校園BBS版,都各有龐大卻零散的「社群」,也有專門以社群為目標的網站,如首創網路同學會的Cityfamily,以及南部最大社群網站Keynet。但是社群組織的議題與方向,和「商品交易」並未產生連結,沒有充分開發社群的商機和可能性。因此,擁有社群的網站仍以「火車站旁擺攤」的模式,賣人潮給廣告主,或是讓商家設「橫幅廣告」(banner)賣產品,並沒有開展CtoB的真正力量。

**幫助顧客辨認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廠商

**
比較成熟的CtoB模式,是由商家主動組織並維繫有利於銷售的社群,提供方便銷售的機制,與集體議價的功能,將社群轉化為忠誠度高的客戶群。社群組織者的主要任務,不是幫助廠商尋找銷售目標,而是幫助顧客辨認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廠商。

**模式3 C to C(consumer to consumer):

**
網站經營者不負責物流,而是協助市場資訊的匯集,以及建立信用評等制度。買賣兩方消費者看對眼,自行商量交貨及付款方式
美國eBay是CtoC(consumer to consumer)模式的典型,交易的雙方都是消費者,網站經營者提供的是「交易的大會堂」——系統機制,扮演的角色是「市場促進者」。整座eBay就像是把實體世界的跳蚤市場搬到網路上來(平均每日有70萬種商品),網站不負責物流,而是協助匯集資訊,以及建立信用評等制度。買賣雙方看對眼,自行商量交貨及付款方式。
美國最新流行的priceline.com,也是提供一個方便有效率的「交換機制」,讓想要訂機票和旅館消費者自行出價,由廠商提供可符合價格的「庫存票」,一方面滿足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也讓廠商有機會減輕未利用率、降低庫存。
台灣也開始實驗CtoC的模式。傲客網是由台大「多媒體產業研究中心」組織的一個非營利性的實驗網站,它的概念就是將校園中流行已久的BBS「sale版」,轉移成web-base的網站,就像eBay一樣,但是目前傲客網因為屬於非營利機構,不得申請金流、涉及商業行為。所以傲客網還沒有金流機制。

**在校園BBS中,CtoC模式行之有年

**
負責傲客網的台大助教高儷玲說,CtoC比CtoB更有機會。要作好CtoB的條件,最重要是C要多,才會有好處,一開始就做CtoB會很辛苦。而在校園中BBS建立的CtoC模式行之有年,轉移到網站上的啟動摩擦力也最小。
傲客網和BBS主要的不同,是網站提供了簡易的搜尋以及統一的格式。網友可以在競標的過程中,清楚知道物品是否出價或被買走。網站提供較透明的資訊,讓買賣雙方可以「多對多」,完成最適合的交易。
業者認為,CtoC在台灣大有可為,但困難在於人與人的信任。如何建立信任機制是一大考驗。

**模式4 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

**
企業間的電子商務可以讓整個「供應鏈」與「配銷鏈」管理進一步自動化,透過Internet,節省成本,增加效率
BtoB(Business to Business),顧名思義,就是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與資訊流動,過去受限於地理與空間的限制,必須靠人的移動或傳真才能處理,但是在數位時代,Internet可以處理一切,而且更快更便宜。
舉例來說,消費者訂一部轎車,從訂單出去到交貨完成,這中間牽涉到許多「資訊」,往來於汽車廠和上游零組件、下游經銷商等不同企業體之間。
企業間電子商務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讓整個「供應鏈」與「配銷鏈」管理的自動化,透過Internet,節省成本,增加效率,甚至開發新的市場可能性。
透過Internet節省成本增加效率,是現階段電子商務比較容易達到的實質成效。台灣英特爾總經理陳朝益指出,因為企業與企業間交易的對象固定,產品也可預期,企業透過網際網路下單或採購,交易雙方較容易有信任基礎。

**不進入電子商務,就失去大廠訂單

**
這種壓力,正透過全球運籌體系(global Logistics)快速擠壓台灣。陳朝益指出,台灣企業,特別是電子資訊業,大部分是外銷導向,國外客戶為了強化競爭力,要求上下游代工廠商導入電子商務,如果沒有配合調整的能力,就失去接大廠生意的條件,這是企業要面對的直接壓力。
「誰晚一點,誰就喪失機會,所以不管你懂不懂,每個人都在談EC,都在實施EC,」神達電腦副總經理林清正強調。
例如今年七月,康柏就和其台灣16家資訊供應商,建構所謂的「e商網」,成立電子化供應鏈體系。
「這是競爭力的加強,你不做,韓國和新加坡都會做,」康柏副總經理賴昭暉明白指出,康柏是台灣最大的採購廠商,去年在台灣採購70億美金,約2000億新台幣。康柏希望把台灣廠商當成策略性的夥伴,「過去是台灣廠商把東西作好,我們拿卡車去載,現在,我們希望台灣廠商能從研發就開始涉入,一直到運籌管理、物流配送,都能加入。」

**傳統企業最好漸進式地導入電子商務

**
電子商務讓康柏的期望變得可能且必要。IBM電子商務處經理吳家寧表示,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下,企業會走向虛擬企業、國際分工,「康柏沒有工廠,康柏就代表著華宇、英業達、三光、英特爾的組合,康柏的專長是品牌,英業達的專長就是和康柏的關係,以及筆記型電腦的系統、設計、生產品管,」吳家寧強調,未來企業要專注於自己的長處,找到經營焦點。
要做好BtoB電子商務,必須改變組織、也必須大力投資,嚴格挑戰台灣產業的決心與毅力。
「企業本身要先電腦化、網路化,才能電子商務化,」威京集團轉投資的中科全球電子商務執行副總經理周宏明指出,導入電子商務的第一步,應該先從檢視企業內部的體質開始。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連企業內的電腦化都尚未完成,更不要提跨企業的電子商務或資訊交換。
「台灣有些中小企業,連MIS主管都沒有,光華商場買幾台電腦湊一湊就已經是大投資了,」康柏賴朝暉指出,目前台灣屬於二級的中小企業零件廠,還沒有具備電子商務化的條件。
「大部分人認為BtoB只是把交易部分電子化,但一開始做,才知道所有運作都得上線,」幫企業建置網路的英特連總經理林伯伋指出,對傳統企業來說,漸進式地導入電子商務,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震旦通訊兩年前成立時,就已經看到電子商務的趨勢,但是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建置內部的系統和流程。今年才導入「全流程的電子商務系統」。「不要先去看外面,要看自己的體質、骨架要強,」震旦通訊總經理徐斌強調,企業內部各部門是否能透過ERP系統,交換、整合資訊,才能進一步談到與其他企業系統的整合與聯繫。

**趁機轉化程核心競爭力,才是成功關鍵

**
「供應鏈管理最困難的地方,不在於誰的軟體或系統好或強,而在於企業網路之間是否已經建立流程互通的基礎。」遠擎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萬以寧指出,即使在同一個公司和集團內,不同部門都會有各自的系統,難以整合,更何況是不同的公司。例如,零組件的前置時間,若是供應商沒有正確輸入或不清楚,就很難再談進一步的整合。
神達電腦副總經理林清正指出,現在企業在壓力之下,必須全面引入電子商務,但是實施之後效益如何評估,還不清楚。如何讓組織裡的人能夠應用這個機制,轉化成核心競爭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林清正認為,在台灣,銀行本身的能力還未配合產業的需求而提升,使得商務電子化流程效率無法提升。例如,客戶的錢已經匯進銀行,同時又在網路下另一批貨的訂單,但是銀行的信用額度還未調整過來,這時候網路系統就會暫停讓客戶下單,並沒有發揮網路的最佳效率。
業界共同指出,台灣缺乏真正懂電子商務的人才和實務經驗,將會是目前各家廠商普遍面臨的瓶頸。
美國政府在一九九七年七月由柯林頓總統署名,發佈「國際電子商務架構」的白皮書,就聲明由白宮主導、推動稅制、付款機制、智慧財產權、線上商標、隱私權等重要關卡的立法與規範。如何打通企業導入電子商務的各個「奇經八脈」,除了企業個體的努力外,恐怕也需要政府帶著更新的眼光介入。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從流程再造、智能客服到科技防詐,AI 正在一步步改變台灣金融業的樣貌。根據金管會「金融業者及周邊單位應用人工智慧」調查結果,金融業者導入AI與生成式AI的比例已從29%提升至33%,顯示金融業對AI應用的需求正持續升溫,而AWS亞太(台北)區域的正式啟用,更將加速這股成長力道,讓AI躍升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引擎,推動整個產業快速邁向新局。

在這股潮流下,博弘雲端作為台灣第一家與AWS簽署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New Region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Agreement,SCA)的雲端解決方案專家,如何協助金融業快速導入創新AI應用,讓「智慧金融」能夠真正落地在各個金融場景中?

對此,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陳亭竹給出的答案很明確:關鍵在於從痛點出發,讓金融業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達成數據上雲與導入AI應用的目標。

標準化 × 客製化,雙管齊下加速金融AI真正落地

陳亭竹進一步指出,金融業在推動雲端與AI應用時,普遍面臨合法合規、AI倫理風險、人才不足與組織變革等四大挑戰。對此,博弘雲端提供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進而加速AI應用落地。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孫正忠強調,因為每家金融業對上雲和AI應用的需求並不相同,甚至對AI 技術的要求與精準度都有不同期待。而標準化產品雖能快速導入,卻難以完全貼合每位客戶的營運場景與精細需求,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因此,博弘雲端推出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建構在標準化解決方案的架構之上,進一步依照客戶需求進行微調。不僅能讓 AI 回答更加精確,也能更貼近終端客戶的實際需求,無論是篩選資料、優化決策,甚至提供行銷策略建議,都能展現更高的效益。

除了透過客製化服務滿足金融業者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博弘雲端亦推出標準化產品驅動金融產業AI革新。從”AICOM”提供的新世代雲智能管理功能,賦能金融IT部門一站式管理雲端資源、即時掌握AI訓練資源運用狀態;到”LEMMA”提供的 AI企業知識代理,藉由LLM (大型語言模型) 摘要與整理重點、大幅減少人工查詢資料的時間,這些產品不僅加乘金融業者採用AI的效益,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方程式。

RD099049.jpg
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 / 陳亭竹表示: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售前 × 數據雙團隊,一站式滿足數據處理和AI應用需求

金融產業的AI應用百百種,博弘雲端不只提供產業客製化解決方案,更透過技術團隊的深度參與來強化客製化程度。首先是售前技術團隊,該團隊整合公司多年服務大型客戶的經驗與專業人才,能在專案初期便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與技術交流,並據此繪製完整的系統架構圖,確保AI應用精準契合需求,大幅提升專案成功落地的機率。

其次是數據團隊,涵蓋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與數據科學家三種不同職能,能與售前技術團隊的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緊密銜接,一站式滿足金融業從數據處理到應用的完整需求。

博弘雲端台灣AWS事業處業務資深處長郭仁傑進一步說明二個團隊的具體運作模式。售前技術團隊在完成需求分析與架構圖後,數據工程師會協助金融業將地端資料搬遷到雲端資料倉儲,並確保數據的正規化與可用性;接著由數據分析師統整數據並建立戰情室、商業智慧分析等應用,幫助客戶快速掌握營運數據;最後由數據科學家根據實際應用情境選擇或開發適合的AI模型,實現提升營運效率或優化客戶體驗的目標。「經過概念驗證與專案的執行,金融業普遍能提升5倍以上的資料處理效率,運用AI提升10~50%不等的生產力」,郭仁傑強調。

RD099024.jpg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 / 孫正忠強調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攜手 AWS 與生態系戰略夥伴,全面備戰金融業轉型需求

除了內部團隊的緊密協作,博弘雲端也積極深化與AWS和第三方夥伴的合作關係,加強解決方案的廣度與深度,確保能更全面回應金融業多樣化的需求。

「客戶至上一直是博弘雲端的企業文化,」陳亭竹表示,博弘雲端很早之前就洞察到金融業數位轉型的商機,加上AWS當時正如火如荼推進亞太(台北)區域的落地,因而與其展開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的討論,並於2025年7月正式簽訂,成為台灣第一家簽署該協議的AWS核心級諮詢夥伴。

「這是一份區域級的合作協議,必須要有足夠紮實的市場經驗和具代表性的客戶導入案例,才能獲得AWS的認可與信任,」陳亭竹強調,這份協議不僅代表AWS對博弘雲端實力的高度肯定,更意味著博弘雲端可以進一步放大服務能量,串聯更多生態圈夥伴,全面支援金融業的數位轉型。

由於金融業在上雲時,對資安防禦、效能監測、數據管理等面向,可能都有不同需求,博弘雲端自成立以來,便持續與不同領域的夥伴攜手合作,包括Palo Alto Networks、Databricks及MongoDB等國際級解決方案廠商,滿足金融業在上雲時的特殊需求。而隨著與AWS簽訂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博弘雲端得以進一步擴大合作生態圈,為金融業打造更完整的雲端與AI解決方案,全力加速其上雲與創新進程。

專業技術建立信任,博弘雲端成金融業轉型首選夥伴

憑藉卓越的客製化服務能力、與AWS的緊密合作關係及多元的生態圈夥伴,讓博弘雲端在金融領域展現亮眼成果,不只在技術面持續採用創新科技賦能金融業成功轉型,更透過技術專業力獲得客戶高度信賴,某大型金融業客戶在數據上雲專案結束後,主動表示希望繼續合作。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隨著數據上雲後的效益逐步展現,不僅吸引同集團內其他子公司與海外據點相繼啟動數據上雲計劃,更將合作期間展延至7年,藉助博弘雲端的技術與服務能量,持續深化雲端與AI應用,推動整個集團的數位創新藍圖。

1757919697308.jpg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目前除了金融業之外,博弘雲端在製造、零售和公部門也累積了豐富的雲端技術導入經驗。展望未來,博弘雲端除了持續與AWS維持緊密合作、不斷精進雲端技術能力外,更將全面強化在資安託管服務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 Provider, MSSP) 與技術生態圈的戰略布局,並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成為台灣雲端服務業進軍國際的領航者。不僅向海外輸出台灣的成功經驗,更將成為驅動東南亞地區數位轉型的關鍵力量。

更多金融業上雲案例:立即與博弘雲端專業團隊討論

https://www.nextlink.cloud/contac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