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讓零售業更容易提供創新服務
Internet讓零售業更容易提供創新服務
1999.10.01 | 人物

網際網路只能讓你買電腦嗎?當然不是。一九九八年,美國人花了50億美元在網路上購買他們的聖誕禮物,急煞了那些賣玩具、賣衣服、賣娛樂生活用品的大零售商們。
根據《Forrest Research》的研究指出,美國線上購物人數的年成長率已經高達60%;一九九八年全年線上購物零售量估計是130億美元,預計二○○三年,美國消費者將創造出1080億美元的線上購物市場。
於是你看到了著名的零售商品牌如Sears、GAP、Kmart、玩具反斗城……,都開始認真投注於他們的網路政策。
網際網路線上銷售,能更迅速容易地蒐集充分的客戶資料,讓網站經營者能針對單一客戶做個人化服務與行銷,輕易完成傳統零售商難以達到的境界;而線上購物縮減供應鏈流程、節省成本,以低價為訴求的策略,也讓傳統大零售商深感威脅。
在美國,許多大零售商開始轉型,有些在實體店面裡擺上連接上網的公用資訊電腦亭(Kiosk),延展銷售範圍;有些開始進行多管道銷售,以創業的精神重新思考線上購物的布局。他們試圖結合實體與虛擬通路,試圖找出未來的新零售模式。
IBM全球零售事業群行銷副總裁Jim Green,從事零售業電子化解決方案的推廣超過十年,目前正在推行零售業的電子商務方案,在專訪中提出他對零售業轉型的觀察,以及網路帶來的新機會與新挑戰。

Q: 根據統計,去年美國人花了50億美金在網路上購買他們的聖誕禮物,傳統零售商對網路這個新競爭環境有什麼反應嗎?
A: 他們有的很害怕,有的覺得這是一個太好的機會,可為他們創造新的營收來源。
根據我和許多零售商總裁及行銷人員接觸的經驗發現,不論他們是害怕或是想要抓住這個機會,每個人都覺得是必須對網際網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網際網路對零售商帶來的衝擊,來自兩方面:對中小型零售商而言,網際網路為他們帶來在市場競爭的機會,不限於本地市場,更能比較容易的做到全球市場。
過去如果你想在零售產業創業,你必須先想到擴充實體店面的資源和資金,對許多人而言,進入門檻是高的,而網際網路的確降低了進入障礙。
網際網路為零售業帶來的第二個衝擊是,它使得回應顧客需求的方法,有了更多可能。
傳統零售業者的角色,不外乎是買入產品,然後想辦法把產品推銷給消費者。現在的消費者比以往更聰明、更成熟,也更重視真正的價值。他們很容易在任何店裡買到他們所需要的產品,所以零售商的重點是,如何讓自己的服務跟其他商家有所差異。
而網際網路提供了獨特的機會,讓零售商得以用較低的成本,提供差異化服務。舉例來說,美國銷售戶外娛樂設施的零售商REI(Recreational Equipment Inc.),他們和相關的企業如租車公司、旅行社、各種旅遊專業經營者聯盟,建立起互通的網路。REI或許只賣露營用具,但是他們的客戶需要的不止於此,他們可能露營的時候也希望有獨木舟之旅,他們要登山、要飛機票等等,他們需要一次購足的服務,而REI便透過策略結盟的網路,提供給客戶關於旅遊的「整體解決方案」。
過去如果沒有網路,提供這樣的服務會是非常昂貴的,但是有了Internet,非常容易做異業整合,也容易做各式各樣的搭售。
所以除了降低門檻之外,Internet也讓零售業者更容易提供各式各樣的創新服務。

Q: 你曾提到電子商務會改變零售業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你可以闡述一下這個概念嗎?
A: 沒錯。以物流和通路為例,通常傳統零售商會從供應商買下幾卡車的貨物,這些貨物會送到倉庫或物流中心,然後他們會將這些貨品送到各個零售點。這一路他們都要處理大量的產品。
而網際網路改變了這一切。過去零售商把貨物運輸到店面裡,客戶走進去,從中選取自己想要的。現在假如你透過網路下單購物,你要主動選取一兩種產品,零售商必須隨時符合你的需求。這種個人化的、小量的需求,會改變所有物流管理。
假如零售商要進入網際網路事業,他們必須重新思考整個物流和運籌管理的過程。
很多零售商同時有商店和網站,他們的物流體系必須能同時支持傳統商店和網路購物的需求。網路購物是廿四小時,他們便要有午夜、廿四小時的遞送服務。
如果你的網路客戶想在實體商店退貨,你也必須要有那樣的機制可以滿足客戶的需要。作為一個零售業者,不論消費者用任何管道購物,都應該提供給他同樣的服務和待遇。
但是大部分的零售業者不能做到這件事,因為他們通常把不同管道的客戶資料庫分開管理,這個新需求使他們必須重新改造流程,使得所有客戶資料庫能整合,而這只是物流管理的一部分。

Q: 在網際網路的世代理,什麼是零售業者未來的模式?
A: 我們認為,未來真正的改變在三個層面: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及重視忠誠度及運作的零售模式(anytime, anywhere, retailing loyality and operation)。
未來的零售業者,將會在這三個層面都要利用到網際網路。
他們要能建立完整的客戶資料,並且隨時用於行銷並提供個別化服務;他們要能利用網路技術的基礎,多管道的蒐集客戶資料;他們會從網站、店面,甚至從行動電話的管道進行銷售。
從運作的層面來看,他們會進行更多的異業結盟,所以他們會成為「客戶的代理商(the agent of the customer)」,而不再是「供應商的代理商」,他們不只是把產品推銷出去,他們要能夠蒐集詳細的客戶資料,所以他們能提供一對一的客戶服務。零售業者必須要能在這方面多加創新。
未來一定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運作模式(business model),但是共通的原則是,你必須要使用網際網路,創造更多價值與服務。

Q: 你認為純粹的網路商店會取代實體商店嗎?
A: 不會。因為我不認為消費者會讓這件事發生。
即使我多麼喜歡瀏覽網路,多麼希望透過網路知道更多關於產品的一切細節,但是,我仍然希望能在店裡摸一摸,感受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產品。
我認為未來的消費者同時需要兩者。所以未來的零售業者,會是多管道銷售的形態。能滿足客戶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的購物需求。
實體商店的存在形態會有些改變。店面或許會變成一個行銷活動的所在。店面會增加更多的娛樂項目,讓消費者體驗一種感受,實體商店會變成以行銷或娛樂為目的,而不是以純粹銷售商品為目的。
像Sony展示中心,強調的是未來科技的變化和可能性,大於強調它的單項產品。店面的未來會成為大型的廣告展場。

Q: 根據你的經驗,傳統零售商面臨網際網路時代轉型的挑戰和困難為何?
A: 我認為最大的挑戰會是如何整合。對很多傳統的零售商而言,做個網站把資訊放進去是容易的,比較困難的是,如何透過網站進行交易,把網站當作一種新事業來經營。更難的是,如何重新改造銷售背後的運籌、物流管理。

Q: 有沒有將實體商店與網路銷售整合比較好的例子?
A: 在美國銷售青年流行服飾的連鎖店「GAP」,在店面裡提供「網站座椅(web chair)」,在商店裡的每一層樓都有一台電腦終端機,你可以坐在電腦前面上網瀏覽這家店裡和所有其他連鎖店裡的產品。這和你在家上網購物所得到的資訊是一樣的。
為什麼他們這樣做呢?一方面使得客戶漸漸熟悉網路的形態和銷售,另一方面,透過連線,他們可以延伸銷售。如果客戶在這家店面找不到適合他的衣服,他可以上網察看其他同品牌的連鎖店是否有更符合需要的產品,在店面上網訂購,GAP就會把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家門口。
這是客戶和業者提供更多互動的好例子。

Q: 你認為傳統零售業者走入電子商務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
A: 提早,而且積極進入。我的建議是,要以創業家的精神進入,就像Nike的廣告詞:「Just do it」,盡快開始,並從做中學習。
因為在網際網路事業裡,沒有可以預測的結果,這個領域時時在改變,所以你必須趕快開始,試著盡快嘗試熟悉新科技,了解它將如何改變你的事業範圍。

Q: 在台灣從事線上購物,經常遭遇一種質疑:台灣地狹人稠,走到哪裡都有商場和便利商店,購物非常方便,在這樣的環境下,線上購物還會有機會嗎?
A: 我住在紐約,一個和台北一樣擁擠的城市,你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買到東西。但是我仍然會透過網路購物。因為我每天工作15小時,我沒有時間去逛街,如果我有空閒的週末,我希望能去吃點好的,到沙灘休息一下。你總是希望在這樣時間緊湊的情況下,購物能有不同的形式和選擇。重點是,你希望有選擇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紐約的網路購物成長也非常快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