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顛覆傳統的本事到底有多強?對於升斗小民,它提供了什麼樣的新機會?嚴肅問題也可以饒富趣味,如果你一路追隨《數位時代》前兩期的解讀,肯定對數位經濟的面貌有了清晰的輪廓,而新加入的讀者,別急,其實你就要開始領先別人一步了!
**傳統經濟,烏合之眾的巧遇;數位經濟,梁山好漢的義聚……
**
比傳統經濟更古老的「庶民經濟」又出現了。只是現在庶民數量的規模不只是一個村落,而是整個地球。 在傳統經濟中,消費者經常是面貌模糊,難以辨識的,因此企業優先投資店面和廣告,以增加和不知名客戶碰撞的機會;在數位經濟裡,辨識顧客的能力,是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網路和資訊科技設備才是最重要的投資。
對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來說,了解它的個別顧客的特徵和需要,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儘管每個人對甜度和熱量的偏好和關心程度有所不同,可樂公司只能生產為數有限的可樂種類;而且一經生產後,工業標準化生產的流程只允許全世界的消費者喝這幾種可樂。所以可樂公司營運的重心,會是在建立一致的品牌形象,和隨處可及的通路上。
但是像亞馬遜網路書店的經營模式,透過你的購買習性與偏好,它能夠推薦你可能會感興趣的下一本書籍,甚至由你的腳印中找出販賣其他商品--CD、玩具、拍賣品的推薦建議。
我們很熟悉的便利商店7-ELEVEN,透過它全省連透透的網路,可以隨時知道台灣消費市場的口味,因此銷路不佳的雜誌可能會遭到撤架,左右鄰居如果都愛吃和風米食,它們立刻就開發出御飯糰。現在我們每天花錢訂報紙,未來可能網路上所有我們所需要的資訊都自動來到我們面前,因為有太多的網站以電子報邀請你來站上留下你的興趣與嗜好,以幫助他們開發新的服務與商品。
這一切,都是因為數位經濟的企業經營型態,是致力於了解消費者的個別差異,企圖與消費者建立長久而互動的關係,因此數位經濟更像是比傳統經濟更「老」的「庶民經濟」。只是現在庶民數量的規模不只是一個村落,而是整個地球。
舊日小鎮的雜貨店,你不用開口,老闆娘就會知道你要的綠豆湯不要太甜,醬油一次要買兩瓶;古早時代你的信箱裡,一定不會充斥厚厚一疊陌生人的來信;送信的郵差認得你阿公阿媽,也會幫你藏住學校寄來的紅字成績單。
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傳統經濟最大貢獻,在於解決了人類千百年來的物質匱乏難題,但卻是以犧牲人們的個體差異為代價,而數位經濟,不多不少,正好回復了那麼一點點我們做人的小小樂趣。也就是在這一點上,令我們對台灣代工模式的電子業前景,不由得有著小小的憂慮。
**傳統經濟,越用越少;數位經濟,越用越多……
**
因為越用越多,所以分享要比獨佔有益處;因為越用越有價值,所以流量要比存量來得重要。
傳統經濟中,節儉是美德,因為資源有限,東西會越用越少;數位經濟中,「揮霍」是有好處的,東西越用越多,越用越有價值。
所有實體的東西,大概都免不了要面對耗竭的宿命。肥皂洗完了手,會消失不見,汽化燃燒以後的石油,最多也只剩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就連堅硬難移的鋼鐵,都會有彈性疲乏,不堪再用的一天。
正因為資源有用完的一天,我們所做的許多努力,都是用來讓這一天慢點到來。紙張的消耗量驚人,便有了再生紙的發明;石油危機的年代,限制高排汽量汽車的進口與製造,成了許多國家共同的作法。
但是在數位經濟裡,使用帶來更多的機會,複製增加本身的價值。
同樣的一頁網頁,不管是100或1萬個人閱讀,不需要多砍一顆樹木,但是1萬個人閱讀的網頁,勢必要比只有100個人閱讀的網頁來得有價值,來得有影響力。到同一個網路書店一逛再逛,就算只為了看我們心愛的作家是不是出了新書,什麼東西也沒買,網路書店仍然會從我們這樣重複的行為中,了解我們的偏執和癡迷,我們每上一次網,我們就在和網路、和我們自己,建立起更深刻的關係。
我們同時用500個搜尋引擎,也不會增加一點點空氣污染的程度,但是500個引擎可以帶你到兩億個世界,世界越精采,就會有越多的搜尋引擎;越多的搜尋引擎,會帶我們到更精采的世界;使用網路會用到電,沒錯--現在泰半來自核能與火力,但是德國BMW正研發一種氫能源的技術,運用太陽能來分解自然界的水以產生能源,明日世界的Internet將是完全純淨的力量。
數位經濟,是要勇敢地浪費的經濟。我們再也不用面對享受瀏覽樂趣和當起環保殺手的兩難;遊客眾多的網站,才會有時時更新的內容,吸引更多的遊客。
數位經濟因為越用越多,所以分享要比獨佔有益處;因為越用越有價值,所以流量要比存量來得重要。創辦6本雜誌,外加十幾個網站,外加一個出版集團的詹宏志,很明顯地對這些雜誌、網站和出版社的貢獻與效益,要大於他只是扮演一個兢兢業業朝九晚五的編輯角色。儘管,他真的是蠻少來上班的。
**傳統經濟,提供資訊的仲介;數位經濟,過濾資訊的仲介……
**
未來最有價值的交友網站將不會是會員人數最多的網站,而是「配對成功」比例最高的網站。 在傳統經濟中,仲介業是資訊的水龍頭;在數位經濟裡,仲介業是資訊的濾水器。
在實體世界裡,多數的仲介行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買賣雙方對產品的理解和認識,有著程度上的重大差異,買賣雙方如果要達成交易,要耗費很大的成本。
以買房子來說,消費者大可以沿路抄路邊電線桿上的紅紙條,一天看3份報紙的分類廣告,跑5個預售屋的現場,外加親朋好友的人際傳播來獲得房屋市場的相關資訊。反過來說,想把開了多年的老爺車賣掉,大也可以如法炮製一番。但是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買房子、賣車子,免不了要犧牲幾個可以好好看場電影的週末,在街頭揮汗如雨地奔波。房屋仲介業者和二手車商所扮演的角色,是縮短和連結買賣雙方的資訊差距。
但是在網路的世界裡,傳統仲介業者的角色面臨很大的挑戰。在網路上,資訊的傳遞與取得成本十分低廉,一個簡單的個人網頁就可以提供過去數10家、上百家仲介業者所能提供的資訊。網路上的資訊是過度供給的,所以一般性的資訊提供的附加價值有限,也就很難成為可以運作的商業機制。
網路當然會繼續提供大量有用的資訊,買賣雙方的資訊落差將會越來越小,但是未來數位經濟裡的仲介業,將會是扮演資訊過濾,而不是資訊供應角色的服務業。垃圾郵件如排山倒海而來,就出現了「濾郵精」的軟體;未來最有價值的交友網站將不會是會員人數最多的網站,而是「配對成功」比例最高的網站;號稱可以搜尋兩億個網站的搜尋引擎勢必無法打敗雅虎,因為找到你真正想要的那麼一個網站才是搜尋引擎的真功夫。
網路近似無限繁衍的特性,使得網路上的仲介業不但不會消失,而只會越來越發達。網路書店多到一定的數目以後,就出現了拿各家網路書店的售價來比價的網路軟體,那一天如果出現一個比較這些「比售價軟體」——那一個看起來比較順眼的新軟體,恐怕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