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採訪高利民的時候,他穿著黑色T恤,在上海街弄裡受著攝影記者的「擺布」。
「CNBC(註:美國著名的財經新聞頻道)的人教我,要穿T恤、頭髮亂亂的,才像網路時代的人,」不習慣在眾人面前擺姿勢拍照,高利民拘謹地笑著說。
在股民眾多、以金融中心自許的上海,高利民創辦了《證券之星》——社會主義中國裡提供網路下單、投資理財服務的最大網站。國外媒體談起中國的電子商務,總要拿他做個例子。
美國《連線雜誌》(Wired)、《時代周刊》(Time)、《CNBC》都來造訪過,稱它是「中國的e*Trade(註:美國著名的網路券商)」。
**做網路公司,兩個半人就搞定
**
China.Com在美國上市引發風潮之後,中國網路業界流行著一種說法:做網路公司很容易,一個搞投資銀行的玩家,加上一個炒作媒體的高手,附上半個技術工程師,兩個半人就搞定了。
比起許多做「上市夢」、宣傳勝過實力的網路創業家,上海人高利民的創業過程顯得精明而實際。
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的高利民,自稱「數學沒什麼天分」,卻練出一套下苦功的底子。原本在上海地鐵公司工作,因到德國的西門子受訓,接觸了網際網路,感受到這「行當」的吸引力與未來性,決定投身。
一九九五年,上海市開通Internet,上網速度每秒只能傳輸64bits(目前56k的數據機,每秒最多能傳輸56000 bits)。在資訊封閉的中國,高利民就靠著一本《網路辭典》,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徹底研究辭典上列出的8700個網站,了解國外各種網站的營運模式與遊戲規則。
一九九六年,高利民向中國電信旗下經營撥接業務的《上海熱線》總經理張林德,提案做《證券之星》。雙方一拍即合。
**玩網際網路,要和大資源接軌
**
中國新一代創業家多半希望脫離「國營企業」的包袱,但高利民反而帶著他的創業提案,找「中國電信」入股投資,寧願自己「屈居」副總裁。高利民的想法很實際:在資源壟斷的中國,玩網際網路的遊戲,一定要和大資源接軌。中國所有與網路相關的公共基礎,如電信、銀行等,都在政府與國營大企業手裡,重量級選手沒進場前,玩家都不過是「little potato」。
「Internet談的就是資源組合,中國這個體制,看似阻礙,但你運用得好,就很有用,」高利民認為,結合有利的「高層社會資源」,是中國創業故事裡一定要有的元素。
選擇證券,也是因著實際的考量。高利民解釋,以上海金融中心的地理特質,在未來網路世界裡最適合經營電子商務。而在中國,相較於其他電子商務項目,證券系統有建制最完善的基礎體系。例如,在中國的電子商務最大的瓶頸是付款機制。但線上下單不會有問題,因為股友一定要有足夠的現金放在券商的戶頭裡,才能下單。
「在互聯網(Internet)上,你只能走一小步,不能全部自己來,只能在別人的效率系統下玩一點小花樣,」高利民說。
在網路下單、電子商務的法令、遊戲規則還不明晰的中國,《證券之星》其實不是美國《e*Trade》。它操作著特殊的「中國模式」。
**幫合作的券商架設下單系統
**
依中國政府規定,網站公司不能從事券商的業務;《證券之星》就定位成為各家券商提供「綜合電信資源」與「客戶管理服務」的公司。
換句話說,在電信資源壟斷、基礎設施缺乏的中國,券商要自行架設網站、投資於下單安全性的維護,進行線上下單業務,所需耗費的成本過大,而且中國上網下單的人數還不夠多,投資報酬率太低。《證券之星》就結合券商的資源,在網路上提供各種投資理財資訊和論壇、模擬投資遊戲等,吸引股友人潮,同時幫合作的券商架設下單系統,上網的股友可以免費下單。
在高利民設計的營運模式中,股友上網讀資料或下單都免費,《證券之星》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每月向券商收取固定費用。其他收入來自提供相關增值服務,如將證券行情資訊產品與硬體廠商搭售等。
今年一月才開始營運的「證券之星」,目前有36萬註冊網民,約有4000人從事下單交易。初期的使用戶多半為年齡較輕的新股民,「更像是電腦玩家,而不是投資玩家,」高利民形容。
**開始準備實施各項網路服務
**
因著法令的曖昧未明,「證券之星」的下單業務還處於實驗階段,但許多投資者已經看好它的未來。今年六月,代表上海市政府投資高科技產業的創投公司——聯創投資管理公司,把開張第一筆基金投給了高利民。聯創副總裁施志堅認為,「證券之星」可能是中國國內真正有意義的第一家電子商務公司。
今年一月,上海市政府發布一號文件,提出積極在上海建立電子商務「框架」的目標,高利民也開始準備實施各項網路服務,如在網路上交撥接月費等小額支付的電子商務項目。高利民希望未來成為提供電子商務的主力企業。
卅二歲的高利民說,網路這行當就像玩衝浪一樣,充滿樂趣與挑戰,而他眼中的上海,已經不是那個習於當「打工族」、怯於創業的時代。「環境已經大有改變,這麼少的人,卻有這麼多的機會,當然都想開風氣之先,」高利民想做上海第一批創業先鋒,而他也的確築夢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