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對網路非常狂熱,很多人一天要花好幾個鐘頭在網路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過去,這些年輕人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現在,他們把時間轉移到網路上。年輕人習慣用電腦,
打字速度飛快,長期而言,為社會轉型至資訊化及網路化,打下基礎,是很好的現象。
另一方面,政府今年在資訊教育和網路推廣上投注極大的心力,在未來也會有可觀的效益。
這使我想到民國六十五年,孫運璿先生和李國鼎先生為了要發展科技,投注大筆經費,讓大專院校採購設備,促使工程師源源不絕。今天台灣資訊產業之所以蓬勃發達,那是關鍵的歷史時刻。
民國六十五年的措施,推動工業發展;今年的措施,則將帶動整個社會,邁向資訊化和網路化。10年後,台灣將會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成為資訊人。這是整個社會全盤生活型態的大改變,影響非常深遠。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都非常熟悉電腦及網路的使用,效率隨之提升,就會形成整個國家競爭態勢的驚人爆發力。
**廣度很寬,深度不夠
**
不過回過頭來,我們也應該注意網路帶來的不良影響。年輕人花了太多時間在網路上,雖然從中吸收許多資訊,但相對而言,就較少花時間閱讀深度而有益的書籍。網路提供的是資訊,書則是一種知識、一種智慧:網路的資訊淺薄而即時,書則是深刻而雋永。所以當年輕人把資訊當知識,把時間都花在網路上,就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有點像過去20年,國內經濟起飛,台灣錢淹腳目,文化內涵卻極度貧乏。孫運璿先生就曾表示,他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當年只注重經濟,卻忽略了文化、環保層面的提升。
從前,沒有什麼電視可看,我花很多時間看心理學、哲學的書。看這樣的書,可以增加自己的深度,對很多事情有深刻的觀點。後來電視普及,大家都把時間花在肥皂劇上,現在又轉移到網路上,我不禁憂心,這會不會使得新世代的年輕人廣度很寬、但是深度不夠?尤其在網路的潮流下,一切都講求速度,如何在速度之餘,也注重到品質,在寬廣的訊息面裏,也能夠探索深度。這是在狂熱開始啟動前,就應該要注意的。否則我們將重蹈20年前的覆轍。
**廣度無邊界,智慧決勝負
**
以前知識被少數人壟斷,當資訊愈來愈流通,選擇愈來愈多,很多人都是到處瀏覽,而沒有深入鑽研一個領域。普遍的情況是,以為自己都懂了,其實懂的只是表皮;另一種情況則是,一直沉迷於要懂得更多,而不自覺陷入廣度的迷思。
廣度無邊界,永遠沒有靜止的一天。苦於追索廣度,只是徒然浪費時間。這樣的情況,要贏,就比誰鑽得深,才能真正了解資訊的內涵,進而轉換為知識,再加上練習,產生智慧,否則永遠都只能停留在資訊的階段。
所以,深度與廣度應該要平衡一下。當一個人認知到不平衡、開始尋求平衡,又願意採取行動,在網路上知所節制,挪一些時間,讀一些有益的書,自然而然就能平衡過來。有了這樣的認知,就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
而成功變成什麼呢?成功變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