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就好像是我們那位博學多聞的遠房親戚,每隔不久就會來到家門前,向我們拜訪問候。每次的來訪,總會為家中帶來一些新奇,讓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但不可否認,這位親戚也總會為家中帶來一些麻煩?
回顧過去,這位親戚每次的來訪,究竟為我們帶來了多少生活當中的新奇和方便?又帶來了多少麻煩和負擔?這次他的來訪,所襲挾的數位旋風,是否真的不同於以往,只有新奇而不再有麻煩?
**頭暈目眩,真累!
**
轉眼過去20年,對大多數的台灣家庭而言,電視、錄影機、遙控器、無線電話、冷氣機、微波爐、音響、電視遊樂器、電腦、網際網路,可以說是一件件的向我們叩門。這一項項的科技產品,分別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同的歲月時刻留下印記;迎接這些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已經是我們生命歷史的一部份。
關於這些產品的使用知識佔據了我們太多的生命時刻。每當一件新的產品出現在家中,我們就得開始學著適應並熟悉對這產品的使用,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這些產品也似乎變得越來越「複雜」;五花八門的功能搞得我們是頭暈目眩。不妨想想你家中的錄影機或音響遙控器,它們是否總逼得你翻箱倒櫃的非把使用說明書找出來不可;最後再以「棄械投降」收場。 我們總是在「花更多的力氣做更多的事」。各種不同的家電產品在家庭中的每個角落為我們代勞,解決過去得花許多力氣的家務事;或者,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家庭生活服務。不幸的是,這些家電產品的開關,總是很巧合的在一起被打開,又不約而同的一起關閉;我們總得手忙腳亂的招呼這些「科技大哥們」;他們的確是為我們做了不少事情,但我們的生活卻沒有真的因此輕鬆下來。
科技應該是讓我們「花更少的力氣做更多的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腦科學實驗室(LCS, Laboratory of Computer Science)主持人德托羅斯(Michael L. Dertouzos)認為:未來的數位時代,是一個不再令人有科技憂鬱的世紀,面對未來的數位家電,我們不須再戒慎恐懼,深怕不知如何應對;這些數位家電將變得像飯店當中的服務人員一般體貼親切;至少,它們會變得自動自發,不再像一群孩子,總要令你掛心擔憂。
**聰明貼心,真爽!
**
隨著「摩耳定律」的腳程,今天一片IC上承載的電晶體數量已千萬倍於以往。第一次,人類的科技已聰明得可以帶來快樂也同時解決麻煩。
家電產品將變得聰明而且貼心。現在,在廚房中的你,面對電冰箱、微波爐、烤箱等等……這些東西總是在晚餐時刻將你折騰得手忙腳亂,但隨著資訊家電(IA, Information Appliance)的出現,你將不再需要面對生硬的控制面板;你的「螢幕冰箱」(Screenfridge)不但會根據家中現有的食物提供一份美味營養的菜單(透過偵測晶片和微處理器);還能夠進一步顯示烹調過程的畫面,跟著傅培梅的雙手同步起舞;若是你一時跟不上進度,只需「說」一聲(透過語音辨識技術),畫面就會自動暫停或再重新播放一次。
家電的使用將變得更容易,而且具有互動性。除了對使用者而言更為友善和方便的操作介面之外;家電用品不僅擁有「功能」,還將擁有「智慧」,特別是「與人溝通的智慧」。客廳中的數位電視機,不再只是讓你用手中的遙控器一台台的瀏覽節目。你只需問聲「可有什麼好節目?」電視機會自動由聲音辨識出坐在沙發上的是愛看體育節目的「你」,自然的,它會轉到你常看的體育台。不光如此,早在幾天前的電影台節目預告《星際大戰第三集》播出時,你向電視機預約了這個節目;今天,你正在看NBA的籃球賽,但電影播放的時間一到,即使尼克與溜馬兩隊打得火熱,它也會提醒你該是轉台的時間了!
**協調完美,真酷!
**
數位家庭當中不再有「管家婆」。
過去的家電產品,不管它們的功能變得多強大,使用介面變得多方便;要利用這些家電產品「經營」一個美好的生活,總免不了得有個大管家招呼這大大小小的器具,安排何時誰該啟動工作、何時誰該暫停休息。若是這些家電能夠自己彼此做溝通,不再統統透過這位大管家,或是這位大管家能由電腦代勞;我們就再也不用當那位「管家婆」了。
能夠彼此「溝通」並且「協調」的數位家電才能真正讓我們「費更少的力氣做更多的事」。身處未來的數位新家庭,就好像住在五星級的大飯店,家中的「家電侍從」們總是無微不置的注意著你的一舉一動,彼此協調著準備好你的下一步——當晚餐的最後一道菜餚上桌,電爐上湯鍋自動開始微微加熱;廚房的燈光熄滅,餐廳的暈黃燈光亮起;電視自知沒趣地關閉,孩子們從沙發上起身向餐廳移動;當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緩緩響起;轉眼間,一家人都已坐定,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準備享受美味的晚餐佳餚。
從「科技導向」解脫出的數位新家庭是一個「生活導向」的環境。科技為我們的家庭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家電產品,然而「科技導向」的思考創造了太多令我們感到「憂鬱」的產品,我們成了被這些產品捆綁的管家婆。當我們理解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真理,開始重新在充斥「科技」的生活當中找尋失去已久的「人性生活」;在這樣的數位新家庭中,我們所感覺到的,是種種完整的「生活服務」,不再有令人頭皮發麻的「使用手冊」與「說明書」。
數位新家庭是一個「有機生命體」。當家電用品在我們腦海中的意識由「工具」(tools)轉變成為「服務」(services),它們的形體將褪色為無形(intangible);但它們的價值將浮凸成為有形(tangible)。面對一個朝夕相處的「有機生命體」,你真正從對方所感受到的是它的靈魂(體現在它的價值上),那是一個會與你有互動、有溝通的個體;不是一個冰冷的金屬或塑膠物體。數位新家庭是個「貼身」而且「貼心」的生活環境;你的生活習性,喜好嗜癖根植在這個有機體當中,不時地與你有所互動。
**數位當家,真棒!
**
數位新家庭中的生活將更具有生命力和情感。數位科技的到來,創造了一個智慧型的生活空間,空間當中的家電產品能夠處理資訊、能夠彼此工作溝通,還能夠與空間中的生活者互動。這一切使得家庭空間不再是冰冷的水泥建築,而是一個有「溫暖」的生活場域。它知道你起床時想聽到《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早餐要吃半熟的白煮蛋、不想接聽打來拉保險的電話、最愛看民視晚間新聞……。便利的生活空間,使我們的家庭生活與家庭空間有了更緊密的聯繫,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生活。
科技並無「原罪」(original sin)。過去人們總是抱怨,科技為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剝奪了生活中的人性,但更深一層思考這個命題,真正的始作俑者,其實是「人」而不是「科技」。過去的科技讓我們深陷於「複雜操作」和「越幫越忙」的泥沼,我們並沒有真正享受到數位科技的果實。今日,數位時代來臨,全新的數位科技將為我們打造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數位新家庭」。
那位博學多聞的遠房親戚再次叩門。「活氧」(Oxygen)計畫或是「藍芽」(Bluetooth)技術正是數位新家庭的敲門磚。這次,科技將回歸於人性,等待我們的,將是個實實在在的「人性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