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Enterprise 2.0 ?
What is Enterprise 2.0 ?
2007.11.01 |

3個關鍵字  用網路創造企業新型態

Enterprise 2.0 企業2.0:用Web 2.0改善體質

企業2.0是運用Web 2.0的工具以及邏輯來管理企業的方法。Web 2.0最初由奧萊禮(Tim O' Reilly)提出時,指的是下一世代軟體的設計模式與營運模式。邏輯上須以使用者為中心,強調使用者生產、分享內容,網站平台則是開放多元。由此原則下,多人共寫維基(Wiki)、開放原始碼軟體與社交媒介等都是典型Web 2.0的產物。

企業因應Web 2.0的浪潮,更進一步應用在知識管理、人力資源與公共關係上,意外發現可以找出企業內部的隱性知識、幫助經驗傳承、招募人才與降低流動率,連公共關係與行銷也改頭換面。

今日企業面臨部門管理困難、員工忠誠度低與大眾行銷逐漸失效的年代,企業2.0作為新企業管理思維,已成為一帖藥方。

企業2.0一詞出自2006年哈佛商學院麥克菲(Andrew Mcfee)刊登於《MIT史隆管理評論》期刊的文章。

Tacit Knowledge 內隱知識:找出茶水間談話的價值

內隱知識相對於外顯知識,有點像是師徒制間不言明的經驗傳承,也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眉角」。因其未被結構化,也難以儲存、管理、應用。過去在新舊世代交接之際,會以know-how的形式傳承下來,但今日企業面臨到的難題卻是人才劇烈斷層。

在各國因為嬰兒潮世代屆臨退休年齡,使得各大企業面臨資深經理人的退休潮,許多尚未揭露的隱性知識也恐將隨之消失;另一方面,企業由垂直整合邁向跨國經營之際,也更需要強化部門間的協同合作。企業2.0以部落格、社交媒介或企業維基的方式,讓高階經理人暢所欲言與員工交流,也從而挖掘出有待整理的隱性知識。

Folknomy 工作倫理:資訊處理權下放

企業2.0除了是知識管理與人力資源的解決方案外,它也動搖了企業由上而下的階層管理。舉例來說,標籤(tagging)就是擺脫以資料夾將文件歸檔的邏輯,讓作者甚至是讀者替文章訂出關鍵標籤。這些標籤化的文章日積月累,將演化出屬於文章本身的分類法,讓使用者搜尋更方便。也就是從由上而下的演繹法,演變為由下而上的歸納原則,在企業內部變成由員工本身來判斷資料的屬性,而非僅將情報丟入統一化的資料庫。另外,Web 2.0重視每位使用者的意見,也就是從總經理到部門員工都能生產內容,並獲得相同的重視,倡議者甚至認為這可能達成工作民主的烏托邦理想。

3道入門方案  企業2.0輕鬆上手

企業2.0不是籠統的口號,這邊準備的3個方案,讓你先行體驗什麼是企業2.0。

入門方案1   社交電子通訊錄
網路是認識新同事最快的方式

日本知識管理公司Real.com提出「社交電子通訊錄」的服務,將電子通訊錄、部落格與網路社交資訊結合在一起。因為單純導入企業2.0工具,不如結合員工每日例行事務,讓員工自然而然地習慣企業內部的人際網路,要來得有效。當你使用社交通訊錄時,可以直接搜尋職稱和姓名,除對方的聯絡資料外,也會出現對方的個人部落格和個人簡介,增進公司內部同事間的了解,也能透過社交機制留言給對方。在聯絡事務前,彼此都有初步的了解,知道不同部門間的最新動態,讓公司內部整合更加順利。該公司認為,如果能讓業務的推展變得更有樂趣,企業2.0才能順利推行。

入門方案2   各種企業部落格
談公事變成部落格串門子

《海星與蜘蛛》(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一書中,描述過去企業多屬中央集權的蜘蛛般組織架構,而今日分權的海星型組織大行其道。前者有著分明的上下階層關係,後者則相當仰賴同儕的力量。但書中提到,真正成功的多半是複合型企業。而企業內部部落格正是能活化僵硬的蜘蛛組織,強化組織間平行聯繫的好工具。

部落格具備即時更新、資訊流通公開迅速的特質,且容易維護。從全公司的企業部落格、各部門的分享部落格到表現柔軟身段的執行長部落格,取代了企業內部流通刊物。作為企業對外聯絡的窗口,部落格雙向溝通的特性,比企業網站更能展現溝通誠意。

入門方案3   外部社交網站
去網路上找優秀人才

下一個世代的新人才會在哪?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報導,現在是企業需要去適應新人才,這批從社交網站、即時通訊與影音分享中長大的年輕人,早就在社交網站上有自己專屬的網頁了。傳統求職網站屬於Web 1.0世代的求職方法,現在企業得上Facebook(編按:美國最受矚目的社交網站)才能找到他們。

求職2.0網站中以Linkedin最早竄起,它主要強調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弱連結,使用者可以透過關係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3種重要技術 新工具讓企業效率再提升

企業2.0能夠快速發展,來自3種新軟體技術。藉由這些新工具,能讓企業獲得顯著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重要技術1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網路就是最好的知識庫

從Web 2.0而來的企業2.0,十分重視網路應用。網路版辦公室軟體,不僅是協同合作的利器,也有助於企業跨地域與跨時間的合作。網路版的文書處理軟體,提供多人同時線上編輯,同事可以同時存取一份文件,並在編輯時彼此對話,省去電子郵件附加檔案的麻煩。網路版行事曆讓公司與部門行程能一目了然,並輕鬆存取。個人也可以編輯私人不公開的行程,安排會議及活動時可直接建立於公用行事曆,並寄發邀請函。

在開放平台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屬多人共筆網頁編輯的維基(Wiki)技術。由員工自行編寫的企業維基百科,取代了舊時的檔案室以及工作手冊,成為即時更新的知識庫。

重要技術2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線上租用軟體可節省成本

企業版軟體價格昂貴,中小企業雖有服務需求,卻無軟硬體預算。「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是軟體公司針對中小企業用戶開發出來的新服務,讓中小企業不必付費購買軟體,而是以租用的方式付費。統計、會計、人力資源與顧客關係管理等不需客製化的軟體最適合採納SaaS作法。

軟體公司不再以銷售軟體為主要獲利模式,而是將軟體建置在網路上,以遠端伺服器方式提供包含維修、更新與技術支援等套裝服務。服務以使用人頭數和時間來計費。過去昇陽嘗試未果,今日Salesforce.com已相當成功,連微軟都投入開發網路版辦公室軟體。

重要技術3   Ajax程式語言
不同文件檔案整合在一起

Ajax是網頁程式語法,讓使用者與遠端伺服器不需要切換頁面,就能夠進行資訊交流。最經典的例子就是gmail把所有同主題的信件整理成一串連鎖信,讓使用者可以在同一頁面中閱讀之前往來的信息。2004年成立的Zimbra(現已被Yahoo!收購),即是將Ajax與企業資訊系統整合發揮到極致的公司。

以Ajax整合系統資訊後,電子郵件上可以直接顯示寄件人資訊,並且可以直接將電子郵件拖曳至共用行事曆,建立共同行程,甚至連結上Google地圖,就可以直接顯示各行程的所在地。透過Ajax,企業可以更為靈活地運用其資料庫,從分門別類的擷取,進展為同時呈現在同一畫面上,可節省相當多的時間成本。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