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風格、信念,就是成名的秘密!
自我、風格、信念,就是成名的秘密!
2008.07.01 |

這是個有史以來,最容易成名的時代。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魔戒》的中文翻譯者、三十二歲的朱學恆登上了《華爾街日報》,因為他主持的開放式課程計畫,被當作是知識普及化的一例。開放式課程計畫大規模地募集志工,將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的課程譯成中文,迄今已有超過二百門課程全文以及七百門課程部分內容的中文版上線。
文章刊出後,朱學恆在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媽!我上了華爾街日報啦!〉,表明自己平常只是個宅男,對世界又沒有貢獻,卻能登上《華爾街日報》(之前也上過《紐約時報》)。朱學恆將翻譯所得的千萬稿費,全數投入開放式課程計畫,平日在部落格上自稱阿宅(宅男之意),他沒有找份高薪的工作或將錢拿去投資,他熱愛自己的生活,並認為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在自己的部落格,朱學恆說到自己對知識的信念是:「唯有知識可以自由分享,人類才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做出更正確的選擇。想想看,如果這個社會上的階級區分成『有錢』接受教育和『沒錢』接受教育這兩種,這還有什麼平等可言?」

3S世代的新工者面貌

朱學恆的例子也是這個新世代專屬的特質,他們善用網路與數位科技,他們懂得自我表達,更想要影響世界,他們個個高喊:我不想當總經理,只想做自己!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表示,《時代》雜誌曾在二○○七年將風雲人物選為「你」,就是這個世代的核心圖像,「他們充滿自信,亟欲表達意見,注重創意,這一大群人正在創造新經濟。」
在自我實現的歷程中,有三項特質存在於這個世代的年輕工作者,也是驅策他們前進的動力:發現自我(Self Awareness)、建立風格(Style Definition)與社會心靈(Social Mind),具有這三種特質的族群就稱之為3S世代。發覺真實的自我,建立與自我相符的外顯形象,並找到自己在社會網絡上的位置,是這個時代的三件大事。
該怎麼形容這個世代?他們從哪裡冒出來?約莫是六年級(民國六十年到六十九年出生者)後段班開始,出生於解嚴後的環境,父母親則是在股市上萬點的年代積極累積財富。孩子們出生即掌握自由與經濟優勢,但大學畢業卻遇上大環境景氣低迷,於是他們出國開眼界,或者轉向其他平台尋求自我表達。
挾帶著消費力與科技力,年輕世代的風格意識很強,他們能夠看到全世界的流行,也有能力購買屬於自己的部落符號,作為風格的表徵。輔大織品系系主任蔡淑梨表示,現在特立獨行已經不是特例,比如每屆系上總有幾個男生會化妝,眉毛、粉底、唇膏畫得好好的來上課,現在同學也見怪不怪了。
年輕世代的喜好變了,也驅動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你看到最注重外表的演藝圈中,如張鈞甯、桂綸鎂、Janet等高學歷、多語言、國際化的藝人竄紅,這是風格深化之後的結果。當風格與美貌是藝人的基本款時,這個世代更注重藝人的學歷(張鈞甯目前正攻讀碩士)、才華(Janet會拉小提琴,還讀過醫學院)、氣質(桂綸鎂成為電影圈的清流)。
更有趣的是,將電視劇、廣告與電影加以適當的科技料理,人氣就能迅速在網路平台上發酵。例如從雅虎奇摩搜尋榜驗證的結果,近半年來新生代藝人張鈞甯的人氣指數,竟不下於成名已久的周杰倫和蔡依林!一種新風格一旦獲得大眾的認同,透過網路共鳴,新人成名的速度遠遠超過以往的想像!

每個人都是網路世界的主角

建立風格後,就是要積極展現自我,這解讀了部落格平台上眾生執筆的動機。政大科技管理所所長溫肇東表示,年輕世代透過網路能大量接觸資訊,「他們的知識結構已和從前不同了。」年輕世代用網絡與搜尋的概念,看待世界資訊流動,並把自己置放於社會中的一個節點。當他撰寫部落格或上傳短片到YouTube時,都在直接向社會喊話,因為網絡無中心的概念,正代表每個人在下一瞬間可能成為世界中心的機會與想望。 雖然以年輕人為主導,3S新世代特質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凡是懂得在科技環境中大展手腳的人,都有機會發聲。
二○○八年六月十四日,總統馬英九出席《我們的希望地圖》新書發表會,再度造成媒體話題。《我們的希望地圖》本為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在總統大選前發起的網路活動,因為目賭台灣政治藍綠對立撕裂社會,他勇敢站出來呼籲台灣人「要當永久的公民,不要只當一時的選民」,他鼓勵所有人公開發表自己的希望,待總統選出後,能將公民的希望直接傳達給總統,日後也能依此給總統打分數。郝明義透過網路平台號召眾人、集結眾人,並對社會領導人物發聲,引起熱烈迴應,最後竟累積了一萬八千個希望與之同行。

後工業社會來臨

正如社會學家布洛克(Fred Block)在《後工業機會》(Postindustrial Possibilities)一書中所提到,後工業社會的趨勢是:服務業比重增加、電腦為基礎的自動化、父權體制與線性生命歷程瓦解。而這個世代內涵的氣質,正符合後工業社會的改變,從注重財富轉而注重創意,從電腦作為工具到電腦屬於生活的一部分,從線性人生到多元化的人生。他們透過比以往更為豐富多元的方法,追尋自我實現。年輕世代的行事作風,與數位科技、網路平台的關係密不可分,科技環境是伸展台、擴音器和風向球。
從追尋自我、定義自我到活出自我,3S其實代表更為動態的人生觀。《數位時代》請來三位3S代表性人物,分別是開放式課程計畫主持人朱學恆、電影界新秀張鈞甯、希望地圖活動發起人郝明義,讓他們來談自我如何在碰撞中浮現、風格如何在摸索中定型、個人如何參與世界。
他們的故事,說明了自我、風格、信念,才是在這個時代成名的最高機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補齊未來電子業版的關鍵拼圖!矽眾科技以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助攻高階AI與車用市場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今日的手機能在艷陽下持續運作,而電動車也能從零下的極地順利駛出,精準感測周遭環境?

看似尋常的應用場景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默默進行的「溫度偏移校正」關鍵晶片。這類負責環境感知、並能進行溫度補償的「驅動晶片」,是電子元件穩定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塊高階驅動IC的研發,長期以來卻是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使得臺灣眾多在零組件領域傲視全球的廠商,在高階應用市場中受制於人。

矽眾科技鎖定高階溫度補償驅動晶片IP,要替臺灣補足產業鏈缺口

「我們臺灣在零組件領域,其實有很多世界第一,例如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振盪器,但始終難以打進高階產品線,就是因為缺少能驅動這些零組件的高階晶片。」矽眾科技創辦人陳世綸開宗明義地指出產業痛點。他解釋,許多臺灣零組件廠商雖擁有卓越的製造能力,但在高階驅動晶片上卻高度仰賴美日大廠,而國際大廠往往不願開放最先進技術,臺灣廠商因此缺乏在價值鏈高附加價值鏈段的話語權,只能在低利潤的紅海市場中競爭。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強化自主關鍵技術,成為臺灣電子產業邁向國際高端市場的關鍵課題。

而矽眾科技的成立,正是為了補上這道斷鏈而生。作為少數專注零組件驅動晶片矽智財(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 IP)開發的企業,當AI運算與電動車市場爆發性成長,矽眾科技以可重複授權、穩定可靠的矽智財解決方案,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陳世綸說當高階電子產品對穩定性的要求日益嚴苛,就更考驗元件必須能在高溫、低溫甚至劇烈溫度變化下維持效能。這正是「溫度補償」(Temperature Compensation)技術的關鍵價值所在。

「矽眾科技的IP 就像貼心的助理,提醒元件「冷了多穿衣服、熱了脫下外套」,透過溫度補償即時調整參數,即使處於零下 40 度的嚴寒或高達 140 度的酷熱環境,訊號依然能保持精準一致。」陳世綸生動地形容 。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透過開發板進行晶片溫度感測與數位校準測試,確保 MEMS 感測器在不同溫度下依然能維持精準運作。
圖/ 數位時代

他進一步解釋,晶片內整合了類比的溫度感測器來偵測環境溫度,並將數據傳送給數位電路進行判斷與分析,數位電路再發出指令,精準校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感測器的參數,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都能提供正確值,避免因溫度變化導致的誤差和功能喪失,例如手機熱當或汽車失靈 。這種「類比感知+數位判斷校準」的整合能力,正是矽眾科技在高階驅動晶片領域所構築的技術壁壘。

陳世綸表示,矽眾科技之所以選擇IP這條賽道,正是看準了其在產業中的獨特價值。作為IP公司,其設計模組能適用於從0.18微米的成熟製程到小於10奈米的先進製程,客戶可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快速整合,大幅縮短開發週期。這種靈活性,不僅讓矽眾能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也賦予了臺灣零組件廠商快速切入高階市場的機會。

晶創IC補助計畫奧援,矽眾科技以IP挺進高階市場布局全球

然而,IP的研發是條燒錢的漫漫長路。陳世綸坦言,由於IP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與可重複使用性,但要達到這個門檻需反覆測試與驗證 。他透露,矽眾科技的IP中,每個驅動電路區塊都必須經過數次的設計定案(tape-out)與實體測試,而每次的成本都高達數萬至數十萬美金不等。「沒有政府的計畫支持我們根本做不到,」陳世綸感念地表示,而他口中的計畫正是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讓團隊得以持續突破與精進,追求每個電路區塊的極致穩定性與精準度。

晶創IC補助計畫的資金補助,不僅加速矽眾科技的測試進程,也成功讓這個具備溫補能力的高階驅動晶片IP跨入車用與AI市場 。陳世綸說明,此IP主要針對高階MEMS零組件,特別是應用於5G手機、低軌道衛星、AI伺服器中需要高頻率、高準確度且耐溫的振盪器 。同時,它也符合嚴苛的車用認證,確保車載系統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 。此外,此IP亦可支援手機中的胎壓偵測、高度偵測等MEMS感測器,因未來的電子產品將大量使用這類元件,且需具備溫度補償能力以維持精準度 。

如今,矽眾科技已與美加、日本、歐洲及臺灣等國內外大廠展開合作。陳世綸欣喜地表示,許多客戶原本因買不到關鍵驅動晶片而受限於低階市場,現在矽眾科技的IP補上了這一塊,他們也終於能進軍高毛利產品線。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將矽眾的高階驅動晶片IP導入車用認證流程,未來甚至可望進一步進入低軌道衛星與醫療穿戴市場。

矽眾科技站穩利基市場,與全球MEMS企業共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
有了晶創IC補助計畫的挹注,矽眾科技更能以關鍵 IP 、溫度補償技術,帶領團隊協助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從「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
圖/ 數位時代

比起一家公司從頭到尾包辦整顆IC的傳統模式,IP公司更像是站在舞臺後方的設計者,協助每一位客戶量身打造表演服、背景道具與燈光效果,讓他們能快速踏上國際舞臺。「我們不做整套產品,但我們讓臺灣的零組件有機會躋身高階應用,不再只是代工。」陳世綸堅定地說,矽眾科技的策略,是站在面對未來5到10年需求的位置上,看見即將來臨的市場缺口,然後在它出現前就先把技術準備好 。

「我們希望矽眾科技未來是跟著全球 MEMS 企業一起共舞,」陳世綸生動的描繪出公司的願景,矽眾科技透過獨特的IP商業模式、關鍵的溫度補償技術以及晶創IC補助計畫的強力奧援,不僅成功在利基市場中站穩腳步,更為臺灣半導體產業開闢了一條高值化的新路徑。這項成果不僅是矽眾科技自身的里程碑,也證明臺灣的IC設計實力,已在全球高階半導體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戰略位置,從過去的「代工製造」轉向「設計賦能」,引領臺灣零組件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矽眾科技
- 創辦人:陳世綸
- 核心技術:5G通信、人工智慧、物聯網、車用電子矽智財(IP)設計服務
- 資本額:新臺幣1仟700萬元
- 員工數:6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