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七日上午,我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上波特曼酒店裡,遇到約翰.奈斯比(John Naisbitt)和大衛.史騰(David Stern),並和其中的一人坐下來喝咖啡,聊了一小時。沒錯,你可能猜對了,因為工作關係,我採訪的對象是奈斯比,雖然我更想衝去堵史騰。
奈斯比和史騰都來自美國,前者是趨勢專家,後者是美國職籃NBA總裁,但互不認識,同一天住在波特曼只是碰巧。奈斯比是應邀到上海演講,史騰則是主動帶克里夫蘭騎士隊和奧蘭多魔術隊到上海打熱身賽,這是他把NBA推銷到中國的新動作。
奈斯比已經七十多歲,但仍很精神,今年才出了另一本新書《MIND SET——奈思比給你十一個未來定見》,而且接下來還有一連串寫書計畫。老先生告訴我,他一九六七年就來過中國,這一次他決定帶太太從美國搬到中國,在天津買房子定居,和天津的南開大學合作,成立奈斯比中國研究中心,追蹤中國一百個城市的發展變化,並定期發表研究成果。這是前一陣子他與天津市長戴湘龍交談之後,做成的決定。
奈斯比是典型美國市場造就出來的趨勢專家之一(我之前還採訪過寫《第三波》的Alvin Toffler,和寫《企業推手》的Stan Davis),他們預測的未必都對,但觀點和研究方法總會讓你產生好奇而埋單。奈斯比過去三十年來提出的「高科技、高感性」(High Tech, High Touch)、「全球弔詭」(Global Paradox)和「亞洲大趨勢」(Mega Trends in Asia)等,都經常被引用。他本人雖然比一般讀者大上一到兩代,但總想賣下一代的新觀念給市場。
在一小時的訪談中,我覺得這位趨勢大師的觀點大抵平淡無奇,或許因為在中國的研究才要開始,能談的還不多,但是最後五分鐘他丟出的「人才外包」(outsourcing of talents)觀念,倒是有點意思。
他覺得體育人才外包是最普遍的例子:歐洲的職業足球和美國的職業棒球、籃球,都有超過四成球員來自國外。美國把職業運動員的名額外包給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則把體育節目外包給美國。
可不是嗎?在我進到波特曼的大堂時,包含騎士隊明星球員詹姆斯︵LeBron James︶在內,一群兩公尺以上的長人已在樓下集合,要搭車到體育場去練球,為當晚的NBA熱身賽做準備,這裡頭有不少是非美國籍球員。當姚明五年前被休士頓火箭隊選中,NBA多了一位中國球員,少了一個本土名額,但也因此多了三億中國觀眾。
一位研究NBA的中國記者告訴我,在NBA例行賽中,如果是來自兩個小城市的球隊對戰,美國本土加海外電視觀眾大約是三百萬人,但只要有姚明出賽,光中國觀眾就可多三千萬人。但代價是,中國觀眾開始看NBA,中國本地的CBA觀眾愈來愈少,就像愈多台灣觀眾看王建民在洋基出賽,本土的中華職棒變得愈冷。
當然,這件事不是一夜之間發生,而是伴隨全球化的腳步推前。二十年前,史騰成功地把有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的NBA轉播權賣到美國以外。但當他到北京拜訪官員,想要如法炮製引進這個全球最多人口國家時,據說沒人認識他,硬是讓他在門外坐了五個小時,最後自己摸著鼻子離開。但他始終沒放棄,從引進王郅治、巴特爾到姚明,今年又多了易建聯和孫悅兩名中國球員加入。過去二十年,他把世界各地的好手找到美國打球,繼而把NBA轉播權賣到世界各地。最成功的例子,是把NBA變成中國最熱的職業運動轉播,並把中國變成NBA最大的海外市場。
如果不是因為國籍限制,史騰倒是我心中最理想的二○○八總統候選人,以他的經驗,應該最有能力把台灣行銷給全世界。
人才外包和勞力外包不同,勞力外包是做代工,不牽涉文化,人才外包則牽涉文化因素衍生的市場。要把文化商品(洋基比賽、休士頓火箭比賽)賣到全世界之前,要先找全世界的好手加入作為橋樑,這如同美國的投資銀行和顧問公司喜歡用在美國畢業的外國學生,將來再派他們回自己國家去接案子做,因為他們懂當地國情和人脈。
奈斯比和史騰都是商人,他們很清楚前一個五年是全世界對中國有興趣,要向中國買東西(廉價的非文化商品),而下一個五年是中國對全世界有興趣,只要找到橋樑,就可以把東西賣過來,比方奈斯比的趨勢觀察或史騰旗下的NBA球賽。
這才是令我真正感到有意思的地方,即便美國經濟短期好不了,美元一直在貶,負債一直在增,但是有頭腦的美國生意人,還是能不斷創造需求,知道自己有什麼東西值錢,該怎麼賣出去,這正是台灣目前該學的。
即便美國經濟短期好不了,美元一直在貶,
負債一直在增,有頭腦的美國生意人,
還是能創造需求,知道自己有什麼東西值錢,
該怎麼賣出去,這正是台灣目前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