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的夏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演講廳,台灣大學中文系學生黃琪真在深吸一口氣後,踏上舞台中心,對著數百名MIT學生,用流利的英文說明自己團隊的創業計畫,並輔以一張接著一張流暢切換的投影片。全場鴉雀無聲,凝神看著她像個交響樂指揮家一樣揮舞著雙手,一邊詳盡地說明產業數字,並用簡明易懂的方式解釋新技術。
簡報完,她面對著迎面而來的熱烈掌聲,和身後的隊友一一回應MIT學生尖銳的提問,一起享受著這個世界級舞台。
想要登上這個舞台,得先通過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oung Entrepreneurs of the Future,YEF)的甄選。主辦單位時代基金會以嚴苛的選拔過程,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像電視影集《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般使盡渾身解數,展開一場創業之旅。
訂定計畫
學習培養寬廣格局
面對知識經濟的競爭年代,年輕人的工作環境,打破地理、時間、距離的限制,與全球緊密的連結。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勝出,成了現在六、七年級生最殘酷的考驗。
但是一群台灣年輕人,在YEF為期兩百七十天的修業旅程,找到了可以墊高自己、瞭望世界的方法,學習勇敢站起來挑戰的態度,培養一種寬闊的格局,建立所謂的創業家精神。
創業家精神不代表必然創業,重點在學習應變。在沒有規則的世界,要找到出路,仰賴嶄新的專業能力。日本策略家大前研一說:「專業是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沒有路的世界中觀察、判斷,然後帶領組織步向坦途。」在沒有法則可以遵循的新世紀,必須培養這樣的專業:無論前提條件如何改變,都能看出潮流底層的本質,發揮應變的能力。
YEF是台灣唯一沒有獎金的創業競賽,但它卻有著特別的魅力,能夠讓台、清、交等名校兩百多位菁英,走出學校,在兩百七十天的比賽過程中,全心全力投入。
沒有教室、沒有標準答案,他們必須自己透過技術、創意、市場與團隊交錯的生存競爭中摸索出路。在一關關激烈的競賽中展現最好的成績,否則將被淘汰。而晉級的人也沒有任何獎金,他們能夠成為「出國代表」,前往矽谷、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等,並親訪Google、Digg等美國新創公司,將成果帶回台灣分享。
檢視自己
學習了解不足之處
此競賽的主辦單位時代基金會於一九九○年由各企業贊助成立,主要業務是提供企業人士進修課程和研討會。YEF計畫之所以成形,緣起於時代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如媛和實習學生的一段閒聊。
趙如媛表示,在和實習學生的對談中,她才驚覺:「原本以為無憂無慮、被貼上草莓族標籤的年輕人,其實也懷抱著巨大的焦慮。」年輕學生在時代的巨變下,不但對未來目標感到迷惘,更擔心自己是否具備所謂的「競爭力」,好奇其他國家同年齡的年輕人正在做些什麼。
趙如媛回想這段歷程:「這是我們大人的責任。既然環境不好是比較難改善的課題,我們就運用現有企業的資源,做一個計畫,來培養未來的創業家,提供他們看世界的窗口。」
YEF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般不可思議的學習歷程。在與來自各領域的夥伴,為創業計畫奮戰,進而走出島國、看看世界的親身體驗中,學生可以提早了解自己的不足,更透徹地檢視自己,找到目標。
在這樣的旅程中,不論是對創業下的苦工或是文化的衝撞,都讓「YEFer」︵YEF參賽者︶打破自己的疆界,蓄積發光的潛力。歷屆成員中,有人真的創了業,也有人順利進入外商公司,有人出國進修,更有人揹著包包孤身花上一年走了世界一圈。
趙如媛回憶,二○○三年YEF出國代表在麻省理工學院參訪時,學生們嘰嘰喳喳欣羨國外大學天馬行空的創意氛圍,但學員沈育德只平靜卻篤定地說:「我以後要來這裡念書。」
找夥伴
學習組織一個團隊
走出去,讓他們更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沈育德現在果然如願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深造。問他參與YEF計畫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他說:「交兩個知心好友,一生用受。」
會選擇完成這場長達兩百七十天競賽的人,必然擁有某些相似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了對未來的強烈企圖心與勇敢實踐的動力。正因為頻率相近,所以他們很容易在YEF找到一輩子的朋友,並形成緊密的「時代幫」社群。
參賽者懷抱著夢想走出去,探索這個廣大未知的世界。然而一旦參賽,必須通過比賽的重重嚴苛考驗,才能站上這個世界級舞台。
YEF的第一個關卡,也是一大特色,是讓自己順利通過組隊過程。
YEF規定同校系一隊中不能超過兩人,目的就是要培養成員的適應能力。要如何在來自各校、素不相識的菁英中,把自己推銷出去,或是面試別人,把最需要的人挖進你的團隊,除了行銷自己的能力之外,更需要一些眼光。
東華大學電機系歐奕宗說:「一開始組隊,覺得大家都偏好研究所學生或是有名校情結,難免會有一點挫折感。但是只要表現得夠積極,堅持下去,還是可以找到好夥伴。」
沒有害羞怯場的時間,你就必須全副武裝表現自己,因為人脈的平台就在眼前,一躊躇猶豫立刻錯過良機。參賽者必須在電腦螢幕前秀出自己的履歷,包括個人特質與過往經驗,積極和別人溝通理念。更積極的人,會辦實體見面會,確定彼此的想法,使盡各種辦法在短時間內熟悉彼此,找到一起奮鬥的戰友。
「我本來組好隊,後來又臨時卻被放鴿子、踢出來,」一名參賽學員表示:「調適心態、對自己能力有足夠信心,才讓我不至於放棄。」
人脈平台
學習積極行銷自己
將各個領域的人才兜進自己的隊伍以後,比賽才進入下一個階段,在車庫派對(Garage Party),宣告創業計畫書起跑。
有鑑於美國許多成功創業者都是在車庫發跡,所以從二○○三年開始,YEF都以車庫派對(Garage Party)的型態,舉辦聯誼活動,並邀請知名創業家,與學員們分享創業經驗。宏創辦人施振榮、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等企業家,都曾經在車庫派對中,鼓勵即將踏上創業競賽的年輕人。
在二○○七年的車庫派對中,時代基金會邀請網際網路之父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越洋以影片的方式鼓勵本屆學員:「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自己想到每件事,創新者應該要創造一個系統,能夠融入其他的新事物。」他精彩的演說,為接下來的比賽,拉起了序幕。
每一個小隊會由業界人士擔任指導老師(簡稱業師),歷屆的YEF代表作為輔導長,共同指導參賽者寫出完美的創業計畫案。擔任顧問的業師大有來頭,包括聯發科顧問李政鋒、聯合勸募副秘書長陳文良、亞太行動寬頻電信總經理陳益誠等著名企業家。
建立系統
學習有效溝通與合作
接下來的三個月,小組成員必須密集地開會討論,以真正創立一家新公司為前提,交出一份創業計畫書,並在創業選秀會上進行簡報。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小組成員不斷地討論、研究,甚至實地走訪業界,討論合作的可行性。
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湊在一起,要凝聚出有共識的點子,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在腦力激盪的時候,商管背景的人和理工出身的人,思考脈絡更是迥然不同。
尤其是創業計畫的草創初期,一個話題各自表述是常見的狀況,要學會有效地溝通、合作。
之所以設計這樣的比賽機制,就是希望溝通能力強、擅長團體合作的人可以勝出,而淘汰掉那些非常有天分、閃閃發亮,卻不願意放下身段,總是固執己見的孤星。
永豐餘消費品事業部總經理何奕達,今年是第四次擔任業師,他之所以每年都如此樂此不疲地投入這個計畫,正因為YEF提供了台灣年輕人最欠缺的「視野」,這個視野並不僅限於最後獲選出國參訪的經驗,更包括了不同背景的同儕交流。
對何奕達來說,業師的角色就是強迫學生思考,推這些學生一把,學會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今年的參賽隊伍「Ace-King」的腦力激盪過程中,因為隊員彼此不夠熟稔,儘管各自有歧見,但對彼此都太過客氣,不肯說出真正的想法,讓討論進度遇到瓶頸。何奕達只問他們:「你們有沒有吵過架?你們應該要找一個房間好好吵架,門關起來大聲吵。」
於是在永豐餘的會議室裡,學員閉上眼睛,嘗試用比較放開心胸的方式溝通。何奕達喊說:「真的想做這個方案的舉手。」終於有些平常沒有表達出意見的人,突破了不敢溝通的障礙。藉由這樣的過程,彼此確立了信心。從業師的提點、和隊友凝聚意見與共識,這正是YEF精彩的「開眼界」學習過程。
答案在哪?
學習鍥而不捨解決問題
參賽隊伍﹁Artech﹂小隊的創業計畫「大髮師」,是以電腦3D技術模擬想要的各種髮型,作為電子型錄,方便設計師和消費者溝通。
為了證明創業計畫可以滿足現在使用者的需求,他們積極找理髮業者洽談(例如連鎖店曼都髮廊),為的就是能夠更具體地呈現團隊構想。
這樣的鍥而不捨,也展現在規定繳交計畫書日的前一晚。在最後的討論中,有人靈機一動,建議創業計畫書應該補上影像,更清楚地說明產品概念。但已經晚上十點多,商家幾乎都打烊了,到哪去找假髮來拍照?
然而大夥仍然憑著一股熱誠,分批上街搜尋。好不容易終於找到還在營業,並且願意出借的店家。就在人來人往的捷運站,小組成員不顧路人眼光,戴上各種假髮拍照,熬夜把這些照片補上企畫書。
「儘管本來就知道YEF的競賽很花時間和精力,但是真的參與,才發現投入遠比想像還多上許多。可是既然參加了,我就要全力以赴,」清華大學科技管理所康敏綺說。這也是每個能夠完成比賽的參賽者,堅持下去的「不服輸」信念。
參賽者經歷了一場場彷彿永無止盡的馬拉松會議中,在針鋒相對、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後;進行過無數的市場調查與產品設計,撰寫了滿天飛的報表與設計圖。這種種努力,就是要在「創業選秀會」上有精彩的表現,爭取出國代表的機會。
當參賽的兩百人穿著可能是生平第一套的西裝與套裝,準備上台提報之際,儘管他們的臉龐還帶著些許稚氣,卻早已老成地侃侃而談市場、技術與創業計畫。
這群年輕人在經過這幾個月的淬鍊,顯然都已經做好準備,打一場世界級的仗。
**
「整個計畫是一種學習,而不是競賽。」**
藉由長達10個月的訓練:團隊合作、企業業師指導、創業競賽、研討會及口試等系列活動, 我們希望培育年輕人主動、創新、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以及全球競爭力。
創業精神是一種信仰,我一直強調,這整個計畫是一種學習,而不是競賽。我們強調最後勝出的人是「出國代表」,而不是獲勝,回台灣後,要把出國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為了強調這個「學習」,我們也不斷地修正比賽細節。例如我們增加了輔導長這個位置,希望也曾經歷過這些比賽流程的學長姊,可以幫助他們在比賽過程中找到自己問題的答案。此外,創業選秀會未能晉級的隊伍,也有敗部復活機制,希望可以提供更多機會,讓肯努力的孩子多看到一些創業的風景。
看著過去歷屆的YEFer、這一屆與往後這幾屆,孩子們來了、走了、笑了、哭了。有的孩子說交到很多一輩子的朋友,有人覺得很失望,沒有傳說中好玩、毫無所獲。這些我們看在眼裡,都很高興。
我們只是希望這些在現實利益交相夾攻下、疲憊不堪的下一代,可以單純聚集在一起,相信一件事,為它哭笑努力,不計得失,然後繼續走自己的人生。管他有沒有競爭力、合不合時宜。夢想是多美好的事情,不是嗎?
4步驟做好show time
It's show time. 在創業競賽中,每組團隊都虎視眈眈想要找到最優秀的夥伴。自我推銷是在YEF比賽脫穎而出的首要關鍵。在一開始所有參賽成員並不相識的狀況下,怎麼說服別人「選我」,可是一門大學問。
展露企圖心
在網站的介面,只能以文字來說明自己的個性和對比賽的想法。多上論壇、多發表文章、回應別人,才能讓別人充分感受自己的企圖心。具體的能力說明
創業計畫需要各個領域的人才,不管是商管或是理工背景,都可以在比賽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詳細列出自己的專長和各種社團、打工經歷,才能讓彼此找到最適合的夥伴。積極參與實體聚會
網路的交流缺乏了某些資訊線索,約出來「相親」,眼見為憑,更確定想要找的隊友適合彼此。鍥而不捨的毅力
當你誠心想要和某人組隊,熱情的攻勢不可或缺,簡訊、電子郵件和MSN是數位時代聯絡的便捷方式。看中的夥伴,有學員特地從台北到新竹拜訪,誠意展露無遺,也感動了本來拿不定主意的對方。
連續6關的激烈競賽
1.繳交報名表
中英文履歷表和推薦信是參加比賽的基本配備。這個階段考驗的是參賽誠意,如果寫不好,只要在時限內做修正即可。
2.網路組隊
這個階段有點像自由戀愛,在素昧平生的狀況下,找到接下來一起奮鬥的夥伴。在業師和輔導長的陪伴下,腦力激盪出具有可行度的創業計畫。
3.創業選秀會
8分半鐘簡報幾個月下來的努力成果,並且接受最犀利的提問。
4.研習會與口試
歷經幾個月革命情感的隊友被拆開重新組隊,一起接受課程洗禮。由台灣知名企業家授課,傾囊相授創業各環節的知識。緊接著是最讓人心驚膽戰的英文口試。
5.出國參訪
走出去,看世界。參訪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等名校,觀摩頂尖學府的學生都做些什麼?怎麼培養創新思想?到矽谷實地造訪新創公司,聽他們說自己的願景、又如何實踐。
6.成果發表會
檢驗自己在這場旅程中學到了什麼?改變了什麼?